追谥简介(追谥文化常识)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8 14:04:12 浏览
1、追谥文化常识

史记错把一人分饰两角:燕易王和燕王哙icon实际是一个人。首先从《史记》本身来看,燕国战国中后期的君主都有谥号,比如易王、昭王、惠王、武成王等等,除了末代君王燕王喜是因为亡国后无人追谥,就只有燕王哙没有谥号。尽管春秋战国时期不乏没有谥号的君主,但多是因为在位时间很短或者被政变下台等因素,后来继位的君主不予承认的原因。燕王哙虽然干了一些荒唐事,但后来继位的燕昭王icon作为他的儿子,不给自己的父亲上谥号(哪怕是恶谥)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另外从燕易王icon的谥号“易”来看,《逸周书·谥法》曰「好更改舊曰易」,与燕王哙称王、禅位子之的事迹正好一致。从其他史料来看,《战国策icon》有记载有“哙子谓文公曰……”」。如果依据《史记》,哙作为文公的孙子就已经用事,就很不符合常理。也更好解释了燕易王与燕王哙就是同一个人。其次,从出土青铜器铭文icon来看出现了“郾侯哙”字样,为笔者的结论提供了直接证据。根据《史记》记载,燕国第一个称王的是燕易王,燕哙作为燕易王的儿子,继位之后自然会以王相称,而不可能称侯。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是燕哙在禅位于大臣子之之后又自贬为侯,但一般来说侯也是一国之主,既然燕哙已经禅让,就不再是诸侯,自谦称侯也不太可能,那就只有一种解释,就是燕易王与燕王哙是同一个人,燕哙在公元前323年称王之前正是燕侯哙。

2、追谥忠节

1638年,76岁的孙承宗被多尔衮处死,全家一百余人遇难。乾隆继位后,追谥孙承宗“忠定”,入忠义祠。1615年,明神宗的正宫皇后一直没有生下嫡长子,太子之位一直空悬,为了能够后继有人,明神宗决定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做太子。东林d的大臣得知此事后纷纷上书,要求明神宗改立太子,明神宗没有办法抵抗大臣们的压力,只能将太子的人选改成了朱常洛。郑贵妃得知此事后大怒,她在朝廷中也有几分势力,无法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儿子的太子之位旁落他人,愤怒之下的郑贵妃派人拿着木棍冲到了太子平日里休息的居所——慈庆宫,试图袭击太子。这件事情闹出去之后,东林d的大臣们认为郑贵妃牝鸡司晨,为了太子之位不惜袭击朱常洛,要求明神宗严惩郑贵妃。可是明神宗初是想把太子之位给郑贵妃的儿子,是迫于群臣的压力不得不另立人选,心中一直对郑贵妃有所愧疚,所以这时自然不愿意听从他们的命令惩罚郑贵妃。朱常洛对于此事和父皇的态度是一样的,他也不希望在立太子的这件事情上引起太大的水花,对自己的名声也有碍,所以朱常洛主动向明神宗表示自己不愿意继续追查这件事。吴道南当时负责审理这宗案件,他找到了孙承宗,希望孙承宗能够给自己一点意见。“袭击太子一事可大可小,不能不查,也不能查到底,否则所有人的面子都过不去,你就把目光放在刘成等人身上就好。”吴道南得知此事后大喜过望,终袭击太子的这件事得到了顺利的解决,由此可见孙承宗在朝廷中的地位不低,关键时刻能够站出来帮皇族摆平和大臣们之间的矛盾。1620年,朱常洛身亡,明朝的皇位传到了明熹宗朱由校的身上,孙家的地位更上一层楼。1622年,兵部尚书王在晋提出了用金钱收买蒙古人,让他们成为明朝的剑,转身去对付后金的军事策略,朱由校看着执不下的朝臣,直接委托了孙承宗,让他去山海关进行实地考察再回来汇报。孙承宗并没有让皇帝失望,在山海关待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王在晋提出来的策略根本不适合大明王朝的现在国情,“陛下可以让辽人守辽土”他将自己在山海关总结出来的作战经验汇报给了朱由校,让皇帝大为满意。孙承宗多年来守在山海关抵御敌人,兢兢业业的完成本职工作,魏忠贤在此期间试图派出自己的手下来到山海关和孙承宗分权,孙承宗不愿和他狼狈为奸,二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结下了仇怨。孙承宗安排的总兵在耀州之战中落败,魏忠贤发现时间正好,立即联合了自己陪着在朝廷中的人手向皇帝上书要求皇帝罢免孙承宗。孙承宗知道皇帝对宦官偏听偏信,干脆自己辞官,谁知1629年后金的将士们对大明发出攻击,朝廷中找不到可用之人时,崇祯皇帝想到了孙承宗,即给其官复原职,要求他打退金人。这场战争打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孙承宗给整个大明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不过一年以后后金卷土重来,孙承宗知道正面交锋不利于大明现在的军事实力,希望以守为攻,可是再次遭到了奸臣的陷害,只能辞官。哪怕被迫辞官回乡,孙承宗心中也没有忘记如何光复大明,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研究军事武器上,并且孜孜不倦的给皇帝写信,希望皇帝能够根据他多年研究得出来的经验强化明朝的军事。1638年,皇太极第四次派兵挑起战争,这一年的孙承宗已经76岁,按理来说应该是颐养天年的年纪了,可谁知孙承宗却并没有举家搬迁躲避战乱。在满清军队打到高阳的时候,他带领着高阳所有百姓和自己一家数百口对抗清军,多尔衮早就听说过孙承宗的名声,对其敬重,还特地派人前来游说,希望孙承宗能够为己所用。可是孙承宗宁死不降,整个高阳城的百姓和孙家的后人们都壮烈牺牲。乾隆皇帝即位之后,感念孙承宗忠义可嘉,认为孙家一族都是忠臣好汉,为了纪念孙家的英雄们,也为了勉励朝廷中的大臣们学习,他特地追谥孙承宗为“忠定”,允许孙承宗入忠义祠享受香火供奉。#浓情中国年##追谥简介#

3、追谥文正

乾隆点点头,他的语气变得有点沉重:“九月间礼部开列应平反追谥的先朝臣子。你的父亲叫勒英善是吧?——是雍正六年追比亏空抄家革职的——朕当时就问尤明堂,有个新放湖广道的也姓勒,和勒英善是不是一家子?这才知道你和勒英善是父子。你父亲在那里当巡抚多年,又在那里坏事抄家。所以你不宜在湖广做官。”乾隆提到勒英善名字,勒敏早已伏地叩头,又道:“主上圣明烛照,勒敏是旗人,也受国恩,总角以来束发受教,读书明理,不敢有一丝妄为。焉敢以父辈恨怨存之于心?奴才是当今主上亲选简拔出来的,脱离泥涂跻身青紫,惟有小心剔励、勤于职守以补过于先父,报恩于皇上,不敢稍有一己私意,也从没有思量过这些事。求主子明察!”乾隆满意地抿一下嘴唇,说道:“起来吧!并没有人说你什么不好,倒是有人说你忒过细致小心,同僚间酬酢往来,不伤国政不害官体不误民事,有什么不好?你也不敢!调你出来是规矩,这要立成制度。你不是进京引见的么?这就是了,这也是你的福分,寻常引见朕也顾不来特意告诫你一个人。到四川,好好听张广泗节制。你和阿桂是国家旧人,朝廷自然格外照看的。今儿巧了,连你也是要去四川的——”他转脸又问小路子:“你叫什么来着?”——《乾隆皇帝》

4、追谥的拼音

1063年宋仁宗去世,众百姓无不为他披麻戴孝,纸烟遮天。当他的死讯传到辽国的时候,辽国的百姓也为他的离去哀嚎。他就是宋仁宗——赵祯。他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长的皇帝。据史料载,中国历史上前后共有495位皇帝。宋仁宗是历史上第一个以“仁”为庙号的皇帝,也是一个配得上以“仁”为庙号的皇帝。赵祯,出生于1010年,初名赵受益,于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著名的“狸猫换太子”事件,其中的“太子”指的就是宋仁宗赵祯。这个事件流传出了多个版本,但是每一个版本中,赵祯的养母刘娥的无疑都是坏人角色。但是在森严的宫规之下,要想换出一个孩子是何其困难的事情?皇帝又不是傻子,他怎么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换走?其实“狸猫换太子”这件事情没有那么复杂。贵为皇后的刘娥因为生不出孩子,就想到了一招借腹生子的办法。后来刘娥出门上香期间碰到了美貌的李氏,便有了想要借李氏的肚子生一个孩子的想法。其实这件事从本质上来讲,没什么问题。若是放在一般的朝代,这件事可能会被这样叙述:皇后刘娥献给了皇帝一个美人,美人侍寝之后生下了一个儿子。正巧刘娥无子,于是这个孩子便抱给了刘娥养育。后宫之中,皇后无子保养其他妃子的孩子养育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这件事并没有传言中的那般离奇。赵祯被刘娥养育之后,刘娥也并没有亏待他,在刘娥与赵恒的培养下,赵祯逐渐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宋仁宗赵祯在位一共42年,北宋的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都达到了高峰,仁宗时期也是北宋为繁荣的时期,后世将其称为“仁宗盛治”。仁宗时期更是人才济济,如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和范仲淹、包拯、狄青等人都活跃在仁宗一朝。在宋仁宗时期,由于有他宽厚、仁慈的执政理念,所以对读书人也极为宽容,没有出现其他朝代兴起的“文字狱”情况。宋仁宗给予宽松的创作空间,这也鼓励了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不断涌现,为后世留下了大量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宋史》中对仁宗的评价是:“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清朝史学家魏源在《元史新编》中评价爱育:“在位九年,仁心仁闻,恭俭慈厚,有汉文帝之风。”除此之外,宫女太监们犯了错,赵祯不但不计较反而还帮他们隐瞒,以免他们受到责罚。大臣们犯言直谏,有时候会说出一些过分的话他也不计较,有一次包拯谏言话说到激动之处,唾沫星子都飞到仁宗的脸上,仁宗也只是用衣袖擦了擦脸继续听包拯说。宋仁宗赵祯生活简朴,不喜奢华,而且自律。据说有一次,有官员献上蛤蜊,赵桢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又问要多少钱,回答说共二十八枚,每枚钱一千。赵桢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二万八千钱,朕吃不下!”他坚持不吃。赵祯有一次早晨醒来对近侍说:“昨天晚上朕肚子饿得很,睡不着想吃烧羊。”近侍问道:“陛下为何不降旨命臣下去采办?”赵祯说:“朕如果一开口,下面就因为这是朕的命令,去大肆扰民,所以还是不开口的好。”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赵祯身为九五之尊,仍然能够体恤民情,以身作则,在古代帝王中的确是很少见的。虽然赵祯口碑很好,但是他这一生却并不圆满:不知生母、夫妻失和、无子而终。刘娥虽然疼爱赵祯,可她一直没有对赵祯说过生母的事情,刘娥虽然抱养了李氏的儿子,但是对于这位李氏,刘娥却并未薄待。李氏生前被晋为宸妃,死后又按照皇后礼制入葬,可以说,刘娥对于这位李宸妃还是心怀感激的。而赵祯是在李氏死后得知自己的身份的,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无疑是赵祯心中的痛。赵祯的夫妻感情也一般,赵祯喜欢的是张贵妃,所以他一直与皇后关系不好。甚至在张贵妃死后,赵祯不顾曹皇后在世,硬是将张贵妃追谥为“温成皇后”。后就是赵祯一生都没能留下自己的后人,在他临死之际,考虑到江山社稷,他只能将皇位传给了养子。参考资料:《东都事略》《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全文》#历史开讲##走进博物馆##把地球的故事讲给宇宙#

5、追谥读音

1638年,76岁的孙承宗被多尔衮处死,全家一百余人遇难。乾隆继位后,追谥孙承宗“忠定”,入忠义祠。孙承宗,明朝战略家,抗清名将袁崇焕的老师,策划俢筑“宁锦防线”,将八旗抵挡在关外,寻机收复辽东。明朝末年,李成梁镇守辽东,女真各部落都被打残,一点脾气都没有。但是,对于曾经的“家奴”努尔哈赤,李成梁则极力扶持。努尔哈赤在李成梁的庇护下,逐渐统一女真各部。李成梁晚年,培养舒尔哈齐,抗衡努尔哈赤,却因自己被弹劾离职而告吹。1615年,李成梁病逝,努尔哈赤无所忌惮,很快就起兵讨伐明朝,宣布“七大恨”,劫掠辽东各地。万历“三大征”,尤其进入朝鲜半岛抗击日本的三十万大军,明军虽然获胜,但国力损耗太大,此时已经力不从心。1619年,辽东经略杨镐志大才疏,出兵之前告诉努尔哈赤自己要来收拾他。结果,明军配合不给力,被各个击破,在萨尔浒遭遇惨败。接着,熊廷弼督师辽东,努尔哈赤攻打沈阳城,屡次被击败,对熊廷弼十分畏惧。遗憾的是,熊廷弼栽在魏忠贤手里,被传首九边。熊廷弼离任后,辽东局势恶化,努尔哈赤夺取城池几十座,明朝有失去辽东的可能。在此背景下,孙承宗横空出世,扭转局面。孙承宗很理智,他知道明朝的弱点所在,也知道清军(当时是后金)的缺点,便有针对性的进行战略部署,试图收复辽东。孙承宗的做法,归纳起来,有五点:其一、俢筑“宁锦防线”,以堡垒推进,逐步蚕食清军的领地,压缩对手的生存空间。其二、开展屯田,自给自足,就地解决军队的粮食、物资补给,为“持久战”奠定基础。其三、训练精兵,提拔将领,待机而动。袁崇焕、祖大寿、何可刚、赵率教、满桂、袁可立得到重用。其四、多兵种联合作战,陆地防御与海上主动出击相配合。水师瞄准清军的薄弱点,重点攻打辽南,收复失地。其五、发展火器,重用专家孙元化,革新“热兵器”,组建新式火器部队,进行“降维打击”。孙承宗努力下,明军前后修复9座大城,45座堡垒,招练兵马11万,建立12个车营、5个水营、2个火器营,8个前锋后劲营。制造甲胄、军用器械、弓矢、炮石等打仗用的装备有300万,开疆扩土400里,屯田5000顷,年收入15万。如此,辽东局势焕然一新。孙承宗的战略模式,切合实际,是明军野外作战能力低下的佳选择。依靠相对强大的国力,跟对手拼消耗。历史上,宋朝的范仲淹对付西夏;元武宗对付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清朝对付蒙古骑兵,都是用“堡垒战术”这一招,终获胜。督师辽东4年,袁崇焕取得宁远大捷,努尔哈赤被炮弹击中,郁郁而终。皇太极继位,率八旗精锐来复仇,在锦州、宁远城下惨败,狼狈不堪。袁可立更猛,收复辽南4座城,开拓疆域数百里,还策反努尔哈赤的女婿刘爱塔。值得一提的是,袁可立并非防御作战,而是主动出击,清军都很怕他。1626年,孙承宗被魏忠贤d羽弹劾,无奈之下辞职回家。1629年,皇太极率兵侵犯京师,崇祯下诏勤王,让孙承宗负责大局。孙承宗作战有方,皇太极撤兵回辽东,明军乘胜收复遵化、永平、滦州、迁安,斩首八旗两千余人。镶蓝旗旗主,二贝勒阿敏狼狈逃窜,回到沈阳后被皇太极囚禁而死。孙承宗能力强悍,眼光独到,让皇太极十分忌惮。遗憾的,明朝内部斗争太激烈,文官集团相互倾轧,孙承宗再一次被弹劾,即便崇祯挽留,他也坚决辞职。1632年,孙承宗回到高阳老家,教育儿孙好好读书,安享晚年。但是,天不遂人愿,明末糟糕的局势,孙承宗无法独善其身。1636年,皇太极称帝,建立“清朝”。此时,以代善为首的“三大贝勒”已经被皇太极挤出权力中枢,二贝勒阿敏囚禁狱中,三贝勒莽古尔泰全家被杀光,大贝勒代善夹着尾巴做人。搞定“三大贝勒”,皇太极的“家天下”计划到了新阶段:收拾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削弱满洲贵族权力,实现大权独揽。为了达成目的,皇太极多次书信崇祯,希望能够议和,结束战争。崇祯摇摆不定,文官内部斗争激烈,议和之事遥遥无期。1638年,皇太极决定“以战逼和”,让成亲王岳托、睿亲王多尔衮率10万兵马翻越长城,再次劫掠中原,高阳县也是清军攻打的对象。76岁的孙承宗不愿投降,率领数百家丁顽强反击,杀伤清军一千余人。多尔衮大怒,利用火炮摧毁城墙,杀入城内。孙承宗进行巷战,被俘虏后不屈而死。他的5个儿子,6个孙子,以及2个侄子,8个侄孙战死,全家一百多人遇难,幸存者不多,这是孙氏族人之痛。乾隆继位后,追封明朝忠义之士,追谥孙承宗“忠定”,让人祭祀,也算够意思了。

6、追谥是什么意思

赵献子,前423——前409年在位。嬴姓赵氏,赵周之子;襄子正义,立浣为储。桓子驱浣,桓子死后;杀桓子子,国人复立。迁都中牟,谥为献子;其子继位,追谥献侯。#追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