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公简介(孝文公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4 11:38:06 浏览
1、孝文公简介

孝公说:“你如果真有仲父的治国之才,我怎敢不将国家交付给你。只是不知你究竟有什么具体的治国方策。卫鞅答道:“国家不富强,就不能兴兵称霸;军队不强大,就不能攻灭敌人。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要想使军队强大,就必须鼓励士卒建立军功。先用重利奖赏引导,继而用严法督促,如果赏罚分明,这些政令就一定能够实施。这样一来,君就是不想称霸天下也不行了。”孝公大喜道:“好啊,这些我能做到。”卫鞅又说:“富国强兵之道,如不起用有才之士推行,固然行不通;起用有才之士而不给予他足够的权力,也行不通;给他足够权力,君主却害怕世人议论,三心二意,也行不通。”孝公又称是。卫鞅请求退出,孝公奇道:“我正想听听先生的全部治国主张,先生为何现在却要离去?”卫鞅说:“请君认真考虑三日,等主意定下,臣才敢将全部主张说出。”第二天孝公又派人来召卫鞅,卫鞅说:“臣已与秦君说定,不过三日臣绝不敢上朝。”景监在一旁劝卫鞅不要拂逆孝公之意,卫鞅说:“我与秦君相约就失信,以后还怎么取信于秦君呢?”景监这才作罢。

2、孝公逝世

秦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执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为左庶长。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起初百姓是以之为苦的,后来才知变法的益处。可见,规章制度的效用不是一蹴而就的,新事物的发展成长也是一帆风顺的,效用的发挥是有一个过程的。一件事情的解决途径有时很棘手,但是放一放也许就有转机了。让子弹飞一会儿,也许就是事情解决的一个必经阶段,你说呢

3、孝公求贤

商鞅及其变法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全名为卫鞅。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商鞅是卫国人,姓卫氏,名鞅。他见卫国势弱,就到魏国,求事于魏相国公叔痤,公叔痤见他是个贤才,推举他为中庶子,一有大事,痤总要与卫鞅一起谋划,并总是成功,痤很器重他,欲引荐他做更大的官。只可惜痤不久得了重病,但痤还是告诉魏惠王,“卫鞅虽然年轻,但他是当世奇才,他若做了相国,比我强十倍。你如果不用他,就把他杀了,以免后患。”。公叔痤又对卫鞅说“我先公后私,如果魏王不用你,你赶快逃走,我已建议杀你”,卫鞅说:既然魏王不听痤的话用我,那他也不会听他的话杀我的。他于是不走。果然,惠王认为卫鞅没什么作为,这是公叔痤病重,在说糊涂话,因而,没有用他,也没有杀他。卫鞅听说秦孝公四下招贤,于是来到秦国,求见秦孝公。孝公见卫鞅高谈阔论、泛泛而语、不着边际,听了一会儿就睡觉了,一连三次如此。卫鞅没有气馁,后以“伯术”为题展开话题,却正中孝公下怀,两人交谈三日三夜,孝公不觉过瘾。孝公大喜,封他为左庶长。于是,卫鞅果断颁布变法之道。他想测试一下民众对变法的态度,更为了取信于民,以便新法能顺利地贯彻、实施下去。卫鞅派人把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放在闹市中,下令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去,就奖赏十金”,老百姓纷纷来看,但都抱怀疑的态度,无人去搬;卫鞅把赏金加到五十金,大家更加猜疑:秦国可是从来没有出这么重的奖赏的。有一人不信邪,心想:虽然没有这么多的奖金,但总有一些吧。他扛起木头,搬到北门,跟随的观众很多。卫鞅如数地兑现了奖金,大家这才相信:卫鞅出令必行!卫鞅想要进行变法改制,谋求富强,秦国的贵族们知道后很不高兴。他对秦孝公说:“对一般人,当新的政策刚开始施行的时候,没有必要和他们商量,只需要和他们共享成功的利益。有着高尚德行的人,言行不会和世俗的人一样;成就大功业的人,做事情不会和普通人一起谋划。所以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如果采取的措施能够富国强兵,那么就是没有必要墨守成规。”大夫甘龙说:“事情不一定是这样,按照原先的法制章程来实施,官吏做起事来熟习,而百姓生活也安定。”卫鞅说:“一般人往往习惯于旧的习俗,读书人也往往陷于自己的见闻难以自拔,这两类人,可以让他做官,让他守法,但不能和他讨论法制以外的事。有才智的人制定法律政策,愚笨的人只能接受统治;贤良的人因时革新礼法,平庸的人则只知道死守现有的法规。”秦孝公说:“说得真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相当于早期的丞相。于是卫鞅开始了他的变法!#孝公简介#

4、孝公介绍

秦孝公为何把先君收复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实为明智之举《史记·秦本纪》中有这样的记录:“(秦)孝公十七年,伐魏,拔河西。”这段简短的文字表明秦孝公在他的十七年统治期间征服了魏国的河西地区,接下来我们简单了解一下这场战役以及其中两位重要人物公元前383年,秦孝公率领秦国军队征服了当时属于魏国的河西地区。这次战役是在秦国与魏国之间的边境地区发生的,双方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秦军的指挥官是一位名叫白起的将军,他在战斗中展现出了极强的军事才能。据历史记载,白起采用了一些新的战术,如壁垒分开、连环阵、穿插攻击等,以及使用长矛和长刀组成的新式武器,极大地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魏国军队的指挥官是一位名叫吴起的将军,他是一个有才华的将领。据说吴起在战斗中采用了一种叫做“刻木疏”的战术,通过放出一些木假人来分散秦军的注意力,以此来给魏军争取时间。但是,这个战术终并没有成功,秦军终还是取得了胜利。据历史记载,这场战役是惨烈的。双方都经历了长时间的激烈战斗,许多人在战场上失去了生命。终,秦军通过白起的战术和士兵们的英勇奋斗,终取得了胜利,征服了河西地区。这场战役对秦国和魏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秦国而言,这次战役是其扩张的重要一步,增加了国家的领土和资源,为后来的统一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魏国来说,失去河西地区意味着国力减弱,成为秦国的一个附庸国。然而,就在大家以为秦国会将河西之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时候,秦孝公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拱手相让,将这些领土让给了魏国!你可能会问:这是为什么?是不是秦孝公傻了?不是,秦孝公的这个决定实际上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明智之举。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秦孝公为什么要放弃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秦孝公统治时期,秦国位于中国北方的边陲地区,周围被齐、楚、韩、赵、魏等国包围,经常发生战争。在这种情况下,秦孝公认为稳定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对于秦国的长远发展重要,因此他放弃了河西之地。《史记》中记载:“孝公封西戎后,听智伯谏,弃之而去,策马而东,怀之四十年,而河西终入韩籍。” 可以看出,孝公放弃河西之地并非是一个突发奇想,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同时,由于河西之地远离中原,交通不便,难以控制,而且这个地区的军事资源也不如其他地区丰富。对于秦国来说,控制这个地区的成本远高于其价值,因此孝公也认为放弃这个地区可以减轻秦国的负担,更好地发展其他地区。从战略上来说,秦孝公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扩张,奠定了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基础。他提出了“攻取六国,以成帝业”的战略,这也成为了秦国后来征服六国的重要策略。放弃河西之地是秦国调整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因为秦孝公认为,将主要力量集中在黄河以东的中原地区更有利于秦国的长期发展。此外,秦国在河东、河南和山东等地都有一定的领土,这些地区与周边国家的接壤线较长,如果再占领河西地区,将会面临多个国家的夹击和压力,不利于秦国长期发展。在秦孝公统治期间,秦国的内部问题比较复杂,例如封建割据、宗族势力的膨胀、贵族乱伦等等。放弃河西之地可以缓解秦国内部的一些矛盾,使得秦国能够更好地处理内部问题,政权的稳定。另外,秦孝公也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改革,例如废除世袭制度,推行官吏选拔制度,加强军队的组织和纪律等等。这些改革也需要大量的资源和精力投入,放弃河西之地可以节约这些资源,更好地推进内部改革。公元前338年,秦国和魏国达成了《拔梁协议》,秦国正式将河西之地割让给魏国,两国之间的争端得到了解决。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虽然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一些争议,但是长远来看,这个决定为秦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有助于稳定国内外的局势。终,秦孝公的这个“明智之举”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秦国古代神话级国君的代表之一。

5、孝公是谁

初代秦孝公——遇商鞅强秦国二代秦惠文王赢駟——遇张仪建邦交三代秦武王赢荡举鼎而亡,将王位传与弟弟四代秦昭襄王赢稷———遇范濉远交近攻五代秦庄襄王赢异人——遇吕不韦在位3年六代秦始皇嬴政———前有吕不韦后有李斯统一六国,完成大业!秦国奋六世之余烈,6代明君,而统一大业,,后却败在胡亥一人手里,也可以说是败在了丞相李斯手里,因为李斯把扶苏给整死了,扶苏活着轮不到胡亥当王,没有秦孝公和商鞅,秦国就不会变强,没有秦惠文王和张仪,秦国可能已经再次被六国合纵而灭……孝公遇商鞅,嬴驷遇张仪,真的是伯乐与千里马,绝配!

6、孝公后的结局

到了第三天,孝公派人用车来接卫鞅入朝,孝公向卫鞅赐座,言谈举止十分诚恳,卫鞅于是便将秦国目前应更改哪些政令一一说出。君臣一连交谈了三天三夜,孝公毫无倦意。事后,孝公下令封卫鞅为左庶长,赐给他一座府第,并晓谕群臣说:“今后的国家政令全部归左庶长执掌,有谁敢违抗,一律按抗旨犯上之罪论处。”群臣无不肃然听命。卫鞅于是制定了新的政令,将它呈给孝公,商议停当。新政令公布之前,卫鞅怕百姓不信服,便派人将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树在咸阳城南门,下令说:“有谁能将这根木杆移到北门,可领赏金十两。”百姓纷纷来到南门围观,但都心中疑惑,无人敢去移动木杆,卫鞅又说:“百姓不愿搬走木杆,是嫌赏金少吗?”当即下令将赏金增加到五十两。百姓中有一人走出说:“秦国法令一向赏罚不明,现在下了这道命令,一定有什么用意。我搬走它纵使得不到重金,多少也能得点赏钱。”于是便背起木杆,将它搬到北门坚起。守在一旁的官吏急忙将此事报告卫鞅,卫鞅将那人召到跟前,夸奖他说:“你肯听从我的命令,真是个好百姓。”当即便将赏金如数交给他,又说:“我是决不会失信于你们百姓们的。”城中百姓互相传说,都夸赞左庶长令出必行。第二天卫鞅就将新政令公布了出来。——此时为周显王十年。新政令是:一、迁都咸阳;二、推行县制:境内的村镇全部合并为县,每县设县令、县丞各一人,督促新法的实施;三、开垦荒地:城外土地,除车马道路外均责令附近居民将它开垦为农田;四、改革租税:废除井田十一税制,按照土地征收租税;五、鼓励农桑:男耕女织,辛勤劳作致富者称为良民,免除其劳役,弃农经商者加征重税;六、奖励军功:凭军功封拜官职爵位,杀敌一人,进爵一级,临战脱逃者斩首,秦君宗室也得靠军功大小来定远近亲疏;七、保甲连坐:五家为一保,十家为一连,互相监督,邻里犯法,如不加举报,十家同受制裁,举报者则受重赏。八、加强政令:政令一经公布,不论贵贱贫富,都必须严格执行,若有违抗者,一律斩首示众。

7、孝公为什么那么厉害

商鞅变法变法背景商鞅,姬姓,公孙氏,名鞅,后来获封商君,所以又称商鞅。早年在魏国国相公叔痤座下任职中庶子。公叔痤病危,魏惠王前来探望。期间魏惠王问道:您的如有不测,魏国的国相又该交于何人之手?公叔痤对魏惠王说:中庶子商鞅有治国之才,王上可以将国事都交给商鞅处理。魏惠王听后沉默不语,公叔痤明白魏惠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在魏惠王临走之前,公叔痤悄悄对魏惠王说:如果王上不准备用他,那就请王上杀了他,绝不能让他去别的国家。魏惠王走后,公叔痤叫来商鞅并对他说:你赶快逃吧,刚刚魏王来,我举荐你担任魏国国相,我根据王上的表情来看,他不会用你。我对王上说若不用商鞅,就请杀了他,快走吧,晚了就走不了了。商鞅笑了笑说:他既然没有听你的话用我,自然就不会杀我。商鞅继续留在魏国。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秦国地处西部,其余六个大国都将秦视为戎狄,诸侯会盟往往将秦排除于外。秦献公即位后,锐意进取,发布求贤令笼络人才,做出承诺:谁能为我出谋划策,让秦国变得富强,与之分土。秦孝公的求贤令越过秦境,在列国流传。于是,商鞅决心前往秦国。商鞅到达秦国后,举目无亲。于是通过秦孝公宠幸的宦官景监见到秦孝公。第一次见秦孝公,商鞅大滩帝道,帝就是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说了半天,秦孝公听的昏昏欲睡,商鞅走后,秦孝公将景监臭骂一顿,秦孝公认为,商鞅是个只会说大话的妄人。隔了五天,第二次见秦孝公,这一次讲的是王道。所谓王道,就是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之道。这次谈话还是不合孝公心意。”第三次见秦孝公,商鞅讲霸道,孝公对商鞅的谈话表示满意,但没有用他。下来以后,对景监说:“你推荐的那人还行,可以与他谈话。”第四次见秦孝公,讲的是强国之道。孝公听的很入迷,不自觉的靠近商鞅,连着谈了几天毫无倦意,这次终于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变法措施商鞅变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政治制度的改革与经济制度的改革。政治制度的改革乡邑并县。商鞅在改革时曾下令,将秦国的一些小的乡和邑合并成县,每一个县设有县令、县丞,县令、县丞由国君直接任命。者项改革措施其实就是秦始皇实施郡县制的雏形,实际上也是中国中央集权制的雏形。官僚制。在官僚制实行之前,一直沿用的周朝是世卿世禄制。世卿世禄制下,官职、爵位、领地可以世袭,有官职、爵位、领地的家族中人可以世世代代为官,没有的人,便永远没有机会。这样做有两个问题:第一,官僚队伍不能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第二,世世代代经营的家族可能威胁到国君的地位。在官僚制下,县令县丞由国君任命,国君可以杜绝世袭的现象。旧的选官制度废除,新的选官制度应运而生。军功爵制。所有的国民,凭借军功授予爵位,通过爵位高低分配财富。旧贵族极力反对,下层的老百姓欢迎,拥护者多反对者少,激发百姓从军的热情,提高军队战斗力。连坐法与告奸法。把全国老百姓编起来,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一家犯法十家连坐。想要避免受到连坐,那就要告奸,鼓励告奸,告奸者受赏。经济制度改革第一,废除井田制。井田制将土地按井字形分为9块,居中的土地是公田,其余八块私田由8户耕种,公田由8户共耕,收入全归封邑贵族所有。随着铁器的使用,生产力得以提高。国民开土地的热情越发高涨,私有土地越来越多,各国出台私有土地相关政策,如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相地而衰(cuī)征"土地私有制就这样产生,井田制走向崩溃。第二,奖励耕织。耕织做的好也可以获得爵位第三,强制分家。商鞅变法规定,一个家里人有两个成年男子,必须分家。分家增加了户数,征税是按户数来收税,国家税收增加。第四,主民客民分业,重奖励杀敌强兵。其中,原来秦国的国民叫主民,其他国家来的移民叫做客民。秦国称霸西戎以后,土地面积很大但人口少,而与秦国相邻的韩、赵、魏三国,这三国的情况恰好相反,人口多、土地少。这项改革,主民杀敌建功客民从事生产,形成闭环。保障变法:树威信,徙木立信商鞅变法的法令虽然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为了在百姓面前树立威信,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贴出布告:“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赏他十两黄金。”百姓们心有疑惑,没有人前来搬动。商鞅于是便提高了赏金:“有能搬动的赏五十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金。惩贵戚,太子犯法商鞅变法的第二年就到了。秦孝公的太子触犯新法,商鞅做了变通,处罚太子的老师。太子的两位老师中公子虔受刑,另一位黥刑,公子虔四年后触犯新法,受劓刑。秦孝公去世后,太子赢驷即位,史称秦惠文王,公子虔诬告商鞅谋反,赢驷下令抓捕商鞅。商鞅逃到魏国边境。魏国的边境官员将商鞅押送回秦国,商鞅被秦惠文王车裂而死。

8、孝公病逝

杜渐防萌出处,后汉书丁鸿传东汉,丁鸿,字孝公,定陵人,汉和帝继位以后,丁鸿被任命为太常,永元四年,封为司徒,当时,窦太后独揽大权,她的哥哥窦宪等人被封为文武大员,权势极大。看到这种情形,丁鸿担心,认为窦氏兄弟权势过大,是产生祸乱的根源。某日,发生了日食,丁鸿以日食为契机,上书皇上陈述厉害。丁鸿写道,有些人的行为违背了天的旨意,其结果就会在天上反映出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有些人的计谋在诡秘,神灵也看得一清二楚,并且显示征兆,让皇上知道,以示惩戒。进来,不到农历15日,月亮已经圆了,过了15日,月亮还不亏缺,这种天象说明,陈子骄横过度,已经背弃君主,独断专行了,陛下对此没有察觉出来,所以上天屡次显示征兆,以示惩戒,我们君臣都应以此感到惶恐,加强重视,防止祸患的发生。诗经大雅,上说,敬畏天地震怒,不敢偷懒,自勉,如果陛下勤于政事,身体力行,把祸患消除于萌芽状态之中,防患于未然,就会避免凶险灾妄之灾,除掉祸害,迎来福气。皇上采纳了丁鸿的建议,罢免了窦宪的大将军职务,后来,窦宪和他的兄弟都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