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建文帝朱允炆旧臣夏原吉被人抓住后献给燕王朱棣。夏原吉却神态自若地说:“我自知必死,但手头还有工作没完成,能否宽限三天?”朱棣看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因此起了惜才之心,于是下令将他释放,并让他继续留在户部任职。永乐元年(1403年),夏原吉奉命前往浙西治水。此前,有关官员治理,皆不得力。夏原吉奏请遵循大禹所开的三江入海故道,疏浚吴淞河下游,上接于太湖,而后量地建闸,按季节不同开闭闸门蓄水泄洪。此次工程,夏原吉动用十余万民工,他身穿布衣,徒步往返,日夜经营筹划,盛夏酷暑也不张伞盖,他说:“民工很劳苦,我怎忍独自贪图舒适?”工程竣工返还京师,进言说:“此番治理,虽然河水经由故道人海,但支流尚未全部疏通,尚非长久之计。”次年正月,再赴浙西,疏浚了白茆塘、刘家河、大黄浦。九月工程完工,流水畅通,苏州、松江一带农田获得大利,永乐三年(1405年)回京。不料,是年夏,浙西发生严重饥荒,夏原吉又奉命前往赈灾。他发放粟米三十万石,并给予灾民耕牛、种子。有官员建议增加江南百姓佃种水退淤田的田赋数额,夏原吉听闻,立即上疏陈奏此事弊端,请求放弃这种计划,被明成祖采纳。就在这一年,郁新病逝,夏原吉被召还,代理户部事务。他奏请裁减过多的供给,减轻赋税徭役,严申盐法、钱钞禁令,清理仓库货场,扩大屯田。这些措施既便于加强边防供给,减轻百姓负担,也便利商贾,皆被允准。他将各地户口、府库、田赋增减之数书写在小本上,置于怀中,随时查阅。一日,明成祖问天下钱粮有多少,夏原吉回答得很详尽,为此更受器重。他尽心筹划,了明成祖封赏“靖难”功臣、分封藩王、增设武卫百司、发兵八十万问罪安南(越南,明代藩属国)、监造巨舰通使海外各国、在北京大造宫室所需数万万计财物的供应转输。永乐六年(1408年),明成祖命夏原吉监督军民将木材运往北京,又派锦衣卫官校随从,惩治怠工之人。夏原吉担心违犯的人太多,便事先告诫他们,然后再出发,人们都感激。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北巡,命原吉兼理行在所礼部、兵部和都察院事务。次年(1410年),明成祖北征,夏原吉辅佐太孙留守北京,总管行在所九卿事务。因各部门刚刚创建,每天早上,夏原吉便辅佐太孙处理各项事务。退朝后,各部郎官和御史又围上来请示。夏原吉一边回答一边手批,不动声色,人们都对他肃然起敬。永乐十九年(1421年)冬,明成祖将要大举远征沙漠,命夏原吉与礼部尚书吕震、兵部尚书方宾、工部尚书吴中等一起讨论,众人都认为不宜出兵。还没有上奏,方宾和吳中便被明成祖召见,二人都说兴兵费用不足。明成祖不悦,召夏原吉来问边防储备,夏原吉据实直言说:“连年出兵,都无功而返,军马储备已损失十之八九,加上灾荒不断,现已内外交困。况且陛下圣体欠安,需要调养,请遣将出征,不要劳烦御驾了。”明成祖大怒,令夏原吉出去治理开平粮食储备,随后又召回,关进内官监,又抄没其家,除赐给的钞币外全部没收,只剩下布衣和坛罐。次年,明成祖北征,粮尽而返。其后,又连年出塞。回到榆木川时,病危,对左右人说:“夏原吉爱护我。”夏原吉得知明成祖病逝消息,哭倒在地,许久不能起来。太子朱高炽令他出狱,商议丧礼事宜,又问赦免诏书该写些什么。夏原吉回答说“赈济饥民,减省赋役,停罢下西洋的取宝船,向云南、交趾各道采办金银。”仁宗即位后,恢复夏原吉官衔,加封为太子少傅,进封少保,仍兼太子少傅、尚书,享受三职俸禄。夏原吉极力推辞,终退回太子少傅俸禄。宣宗即位后,夏原吉作为先朝重臣更受敬重。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以“靖难”为借口造反,檄文列举了各大臣的罪状,夏原吉被排在第一位。宣宗召大臣们商议,夏原吉力劝宣宗亲征,得胜回师后,加倍赏赐给守门人三名。宣德三年,随宣宗北巡,宣宗拿过夏原吉袋里的干粮尝了尝,笑着说:“怎么这么难吃?”夏原吉答道:“军中还有挨饿的呢。”宣宗赐给他美食,并犒赏将士。又随从宣宗在兔儿山阅兵,将领们动作太慢,宣宗命脱下他们的衣服,夏原吉极力谏阻说:“将帅,是国家的栋梁,怎能将他们冻死?”宣宗对夏原吉甚为信任依赖,赏赐图画、衣物食品、器皿用具、银币和玩好之物,几乎每天都有。卒赠太师,谥忠靖,敕令户部免除他家赋税徭役,且世代不再征收。夏原吉为人诚实厚道,直言忠谨,克己宽人;办事干练而有成效,政绩卓越,是治世能臣,《明史》赞其为“股肱之任”“蔚为宗臣”,一生有“树人之效”。姚广孝评价他为“古之遗爱也”。的确,这位古代勤勉慈惠之人,值得今人学习。#吕震简介#
2、吕震日记尚书吕震与大学士解缙讨论美食。吕震说:听说驼峰味道鲜美,可惜我从未见过。解缙吹牛说:我有幸吃过,味道美极了。吕震知道解缙说谎,就想捉弄他一下。吕震从光禄寺弄到一些大象蹄筋,在家里炖得酥烂。之后,他邀请解缙:皇上赐给我一些驼峰,想请你共享。解缙乐颠颠地去了,大吃大嚼一番。等解缙走后,吕震让人给他送去一首诗:翰林有个解痴哥,光禄何曾宰骆驼。不是吕生来说谎,如何嚼得这般多。解缙收到诗,才知道被吕震骗了。参考:《水东日记》
3、明史吕震传在喧天的呐喊声中,碎片如蝗群一般,遮天蔽日扑过来,船头的吕震和那几个士兵连躲都没法躲,实在扛不住,只好纷纷跳下水去。偏偏吕震不会水,只能扑腾,后被人搀着,狼狈地爬上汉王的船上来。堂堂太子太保兼行在礼部尚书,大明数一数二的重臣,竟被一群京城贱民砸了个鼻青脸肿。——《两京十五日(全二册)》#吕震简介#
4、吕震紫砂1402年,锦衣卫说尹昌隆也是建文旧臣,是“奸臣”,按律当斩!临行前,尹昌隆突然想起一件事,对朱棣说:“我能自证清白!”那时,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建文帝下落不明。进入南京城后,朱棣怕人说他“得位不正”,大肆屠杀建文旧臣,方孝孺、齐泰等人因此丧命。而且,朱棣还下令锦衣卫暗中调查各级官员的行为,罗列出一份“奸臣”名单,并诛杀他们。尹昌隆也在其中,但他却因一份奏书躲过一劫。那时,尹昌隆本来是一个九品芝麻官,地位并不高,所以锦衣卫在抓住他后,连审讯都没有就直接判了死罪。临行前,尹昌隆看到寒光凛凛的大砍刀,突然想起以前写给建文帝的一份奏书,连忙对行刑的官员:“我有一份奏书,可以自证清白,就在皇宫之中。”于是,朱棣让锦衣卫去尹昌隆所说的地方去找,果然在房间的桌脚下找到了一份奏折,上面赫然写着:“今日之事,而北来奏章有周公辅成王之语,不若罢兵息战,许其入朝……”这是在靖难之役爆发后,尹昌隆看到天下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心中不忍就上书给建文帝,请求让朱棣入朝,停止战争。因为这一份奏书,尹昌隆从奸臣摇身一变成了“大忠臣”,朱棣还让他跟从太子朱高炽工作,升左春坊左中允,又改任礼部主事。其实,尹昌隆这是一个“天真”的想法,周公辅成王何其难!他太小看皇位的诱惑力,而且建文帝也根本无法认同,或者诱骗朱棣进京然后诛杀是个不错办法。所以,底下的大臣怕此奏书会惹怒圣上,就把它偷偷地藏起来,没想到反而救了尹昌隆一命。从历史上来说,尹昌隆确实是一个敢说话、敢建议、为老百姓着想的好官员。建文元年,由于朱元璋的强迫学习,压力山大的朱允炆在上位后开始放飞自我,有“怠政”的行为出现。这时,尹昌隆就站了出来,以太祖朱元璋的勤政为劝说,劝谏朱允炆应当以社稷为重,朱允炆也接受了他的建议。可是,正所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尹昌隆也因耿直而遭到朱允炆的不满,众多官员的排挤,终沦落为一个小知县。等到永乐时期,尹昌隆又因其耿直而逃过一劫,仕途通畅。可是,“好人多薄命”,尹昌隆难逃一劫,终被吕震以罗织罪名害死,株连家族。吕震是永乐时期有名的宠臣,这个人能力不错而且记忆力超强。其他官员上朝要带本子,或者有人帮忙抄录,可吕震什么也不带,全凭记忆力。有一次,朱棣与大臣们在看一个碑文,写得不错,可一时忘了抄录。多年以后,朱棣突然想起这碑文,就想叫人前去抄录,可吕震站了出来说:“陛下,不必如此麻烦。”随后,吕震拿出纸和笔,竟然将碑文默写出来。朱棣大惊,但心中也有疑惑,就叫锦衣卫前去抄录一份,一对比果然一字不差。可是,吕震的聪明却没用在正途上,反而用在了阿谀奉承之上,讨好皇帝。那时,外国来朝贡,带来了一只长颈鹿,众人都没见过,吕震立马就拍马屁说:“陛下,这是祥瑞啊,就是麒麟啊,说明大明朝现在是天下安定,盛世之境。”这一顿吹捧,让朱棣心花怒放,但他也早看透了吕震的为人,说道:“天下治安,没有麒麟又有何损?”再有,金水河、太淮池结出楼阁“龙凤花卉”的形状,吕震立马祝贺;太和山出现五色云,吕震又抢先率群臣先上表祝贺……可吕震的阿谀奉承还是讨得朱棣的欢心,毕竟谁不喜欢听“好话”呢。因此,吕震仗着朱棣的宠信,开始在朝中结d营私,有些不认同他观点的人,他就随意打压,甚至诬陷,尹昌隆就是这样。那时,尹昌隆为礼部主事,吕震为礼部尚书,两人可能因工作上的不愉快而闹翻,又或者是尹不认同吕震身为礼部尚书却不讲礼仪。然而,这一次争吵也导致尹昌隆死于非命,毕竟吕震是个睚眦必报的人,得罪了他的人都没好果子。不久,吕震趁着尹昌隆获罪下狱之时,竟然派人罗织罪名,让人诬陷尹昌隆与谷王朱橞造反有关,吕震猜“藩王造反”是朱棣一个心病。果然,朱棣得知后大怒,将尹昌隆处死,还株连其族人,让人叹息。在封建时代,忠臣难以善终,反而那些阿谀奉承,千方百计讨好皇帝的人活地好好的,是何其悲哀!历史典故就摆在那,却少有人以史为鉴,难道真不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5、吕震资料“有炉光怪真异绝,肌腻⾁好神清和。窄边蚰耳藏经⾊,黄云隐跃穷雕磨。”这首《宣炉歌》,正是明末清初的如皋⽂⼈冒襄对⽂房之首宣德炉的精当描述。宣德炉自诞生之初便受到受到文人贵胄的喜爱,甚至在上流社会形成一种潮流,甚至被称为“明代文房珍玩之首”,引无数文人官宦竞折腰!文震亨、项元汴、冒襄、刘侗、王世襄、明清至今,涌现出了众多收藏赏玩宣德炉的名人,至今都为人所津津乐道。宣德炉为明宣宗时所创。宣德年间,社会环境安定和谐,百姓富足乐业,国家实力强盛,为宣德炉的诞生提供了的物质条件。明宣宗本人也十分喜爱香炉文化,而且当时明朝与暹罗国在贸易上往来密切。为了满足对于焚香赏炉的兴趣,宣德皇帝特意从暹罗国进口一批“风磨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皇帝本人更是亲自督造,经过纹样、结构的重重筛选后,终于铸造宣德炉共计三千件,每只均大气异常,宝光四射。这些香炉。把其绝大部分陈设在宫廷的各个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赏赐和分发给了皇亲国戚,功名显赫的近臣和各个有规模香火旺盛的庙宇。——原石艺术⭕️
6、吕震小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建文帝朱允炆为此急忙召集大臣们前来商讨对策,齐泰、黄子澄等人纷纷叫嚣着要建文帝出兵。这时,监察御史尹昌隆却站出来说:“陛下,燕王起兵不就是要做周公么,陛下何不让他入朝辅佐,这样既免了兵祸,也成了叔侄佳话!”皇座上的朱允炆一听这话,不禁有些生气,可看到说话的是尹昌隆,他便觉得没啥不可能了,便冷笑着说:“先生此番话甚是有道理,不如留着日后有机会说给燕王听吧!”于是当场下旨,将尹昌隆贬黜出京,任职福宁知县。明朝自开朝以来,在朱元璋的严酷统治下,谏官、大臣少有敢进言的。等到朱元璋去世,朱允炆上位,大臣们习惯性的也保持了沉默。可是这个尹昌隆,却不一样!尹昌隆,是江西泰和人,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为人刚直,常常因为道理而与人争执,不被乡里人所喜。1397年,尹昌隆参加科考,一举中第,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不久之后,因为他敢说真话的性格以及学识渊博,被调任监察御史,并担任皇太孙朱允炆的属官,负责监督朱允炆的学习。一年后,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登基,尹昌隆依旧担任监察御史,时常劝诫朱允炆。后来,随着登基时日久了,朱允炆便渐渐懈怠,经常睡懒觉而误了早朝,尹昌隆身为监察御史,便当着大臣们的面说:“陛下受太祖皇帝喜爱得登大宝,理应勤政为民,怎么太阳升起了还未早朝呢!”这话虽是好意,可是朱允炆毕竟是一国之君,那也是要面子的,当即脸红道:“先生说的是,朕的确错了!”之后,朱允炆的确有所改变,可心里却对尹昌隆有所不满,不久之后,便找了个理由将他贬黜出京,一年后才调回京城。尹昌隆调回京城不久,靖难之战爆发。面对来势汹汹的朱棣,齐泰等主战派积极劝说朱允炆派兵镇压。而尹昌隆则觉得朱棣势大,若两边参战,则百姓受难,便有了开头一幕。当然,尹昌隆的话并未被采纳,朱允炆先后派耿炳文、李景隆带兵攻打朱棣,却因为决策失误,接连失败。1402年,朱棣攻破应天前夕,尹昌隆依旧未放弃,继续上书劝说朱允炆,却依旧不被采纳。不久之后,应天城破,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随之登基称帝。作为新君,朱棣入城后不久便让人列了一份“奸臣”名单,其实就是朱允炆的旧臣,以便捕杀以绝后患。很不幸,此前一直劝说朱允炆的尹昌隆却也在这名单之上!眼看着就要被斩首,尹昌隆决定自救,对监斩官说:“我此前一直劝说先帝让燕王入京辅佐,奏折还存在皇宫里,怎么就要将我斩首呢!”监斩官将此事报给朱棣,朱棣派人去查,果然如此,便将尹昌隆释放,同时将他派给世子朱高炽,以辅佐朱高炽治理应天。1404年,朱高炽被册立为太子,尹昌隆则因为朱高炽的推荐而被升任礼部主事,也就是在这一任职上,他的耿直使他丢了性命。当时的礼部尚书吕震是一个刻薄好妒忌的人,他有个习惯,每当苦想阴谋害人时,便用手指摸眉毛而一个人呆坐。每当此时,下属都不敢向打扰他。尹昌隆新到任并不知此规矩,恰遇有急事要向吕震请示,吕震登时满面怒容,不予理睬。过了一会儿,尹昌隆又去请示,吕震大怒,拂衣而起。尹昌隆见此只好退而去请示太子,得到太子赞同后,立即执行。吕震知道后,觉得这是不尊重自己呀!便寻机诬告尹昌隆结d营私,蓄谋造反,将尹昌隆逮捕入狱,直到遇大赦才复官。不久之后,尹昌隆的父亲去世,他守孝回乡。等到尹昌隆回朝拜见吕震,吕震表面好像很温和,可暗中却在罗织罪名,再次把尹昌隆投进监狱,并抄没家产,尹昌隆却并未因此妥协求饶。数年后,谷王谋反事发,吕震见时机到了,便决定彻底解决尹昌隆!他密令自己的女儿练习尹昌隆的字体,伪造信件,诬告尹昌隆与谷王是同谋。尹昌隆有口难辩,被判处极刑,家族也被株连!临刑前尹昌隆咬破手指,用血在衣衫上写下一首绝命诗:“吾今四十九年春,岂料奸权害此身。虎穴定为冤枉鬼,鸡窗空作读书人。妻儿那忍肝肠断,兄弟难忘骨肉亲。寄与家庭诸长者,吾今有屈屈难伸。”写完后慷慨赴死。等到朱高炽登基为仁宗皇帝,吕震病死,仁宗才说:“是吕震杀了我的老师!”遂派人四处寻访到尹昌隆之子,赐给御马送回家乡,尹昌隆的冤案才得以昭雪。身为朝臣,尹昌隆刚直敢言,在大势面前敢劝朱允炆,可谓直臣,但其以此来求得自己存活,气节而言,便见仁见智了。 参考文献:《明史》
7、镇江吕震汗流浃背也要把活干好
8、吕震体育于谦苦笑:“吕震太狡猾了。从头到尾,他从来没明确支持过汉王,他说的每句话单拿出来听,都是出自公心,要不就是受人蒙蔽。陛下也捉不出他什么明显罪证,就先放着了。别说他了,就连汉王,明面上也没说过要做皇帝,只说是来监国。两京之谋又不能公开,陛下都没法公开发诏书说他有篡位之心,只能暗地里先压制住,再找个别的理由……”——《两京十五日(全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