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章简介(匡章有多强)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5 21:44:59 浏览
1、匡章有多强

廉颇到底有何战绩,竟名列战国四大名将?廉颇在战国差不多是垫底,二流的将领。田忌、孙膑、匡章、田单这四人全是齐国名将,论战绩廉颇谁也比不上。和廉颇同一时代的是匡章:桑丘之战打到秦惠王称臣。二次函谷关之战樗里疾战死,直接攻破函谷关差点灭了昭襄王的秦国。整个战国时代会战战绩比匡章高的只有白起,匡章是5战4胜,白起是4战4胜。匡章的另外两战是灭燕之战和垂沙之战。

2、匡章的历史评价

燕国为何能后来居上,跻身战国七雄行列?所谓的战国,就是整个国家机器都是为战争而服务,一切国家资源都能够被高效率地调动到战场上去。千万不要以为,这是想做到就能够做到的,战国时代脱胎于春秋时代。春秋时代则是一个贵族分封的时代,国家的各种资源,都被大大小小的贵族们所把持。虽说贵族有被国家征战的义务,但到底会出多少血卖多少力?这就要视情况而定。但是很显然,没有几个人会为了国家去毁家纾难。一旦战争让他们的家族利益伤筋动骨,那么各种反战浪潮就会此起彼伏。难道他们就不害怕国家会因此而灭亡吗?道理他们当然都懂,但是涉及到自身利益,臣妾是真的做不到啊。要是他们真的能够这么深明大义,古往今来,又哪来这么多的王朝兴衰、帝国臣服呢?所以,能够被称为战国的国家,无不是在一定程度上把贵族阶级给撸掉,把他们的资源都集中在国家的手上,为战争而服务。能称为战国七雄,都是通过各种变法或多或少都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只是程度不一样而已。但是上面提到的那些国家,他们是一点都做不到啊,所以他们是不可以被称之为战国的。今天我们来说的是战国七雄的燕国,他是怎么成为战国的?其实在战国前中期,只有六雄,没有什么七雄。燕国跟上面那些难兄难弟是一个队列的,就是等着被其他战国吞并的存在。它后能够跻身战国七雄的行列,还真有那么一点机缘巧合的意味在里面。公元前314年,燕国国内发生了一场内乱。当时的燕王听信了纵横家苏代的鬼话,学起古时代的尧舜禹,搞禅让制度,把自己的皇位禅让给了丞相子之。燕国作为当年周朝开国时三大巨头之一召公的后代,奉行的是礼乐制度,各级贵族有着明确的附庸关系跟义务,而附着在这些附庸关系上面的就是各自的利益。现在把领头给换了,这些附庸关系肯定要变,大家的蛋糕肯定要受到侵犯。于是燕国国内就发生了内乱,但是丞相子之是一个狠人国内是老贵族们搞不定他。于是就玩起了引狼入室的套路,请了隔壁的齐国过来帮忙。殊不知,齐国早就对燕国的土地垂涎三尺,当时齐宣王派出了战国时期有名大将匡章出阵。这个匡章可是历史上一个攻破函谷关的将领。只用了短短50天的时间,就把整个燕国给吞到肚子里了。但是当时齐国的军队主要是由雇佣兵组成的,纪律败坏。在燕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严重损害了燕国当地贵族的利益。他们这么一搞啊,导致了两个后果。那就是燕国当地的那些贵族、地头蛇恨死了他们,举国上下,那是同仇敌忾咬牙切齿要跟齐国算账。另外一个后果就是这帮贵族的势力受到沉重的打击。这给之后燕国的变法减轻了不少的压力。后来在燕国人民不懈的反抗运动中,以及外来势力赵武灵王跟秦惠文王的支持之下,齐国被迫退出了燕国的土地,赵武灵王迎立在韩国当人质了燕昭王回国继位。而这个燕昭王是个聪明人啊,他很明智地利用这股对于齐国的仇恨情绪。打着为国家报仇的旗号,改革图强。因为贵族们跟齐国都有血海深仇,所以也愿意在改革上面做一定的让步,就算是一些过激的改革措施,可在举国上下的民族情绪高涨的情况下,他们也只能隐忍不言。燕昭王任命的这个改革的操盘手,就是大名鼎鼎的乐毅。乐毅的第一条改革措施就是明奉法,审官断。也就是加强对官吏们的检查,以后不许再随便欺压百姓了。在改革之前,能够当官的全都是贵族出身,所以这改革是冲着谁来的就不言而喻了。第二是察能而授官,在过去当官,那是贵族的专利。平民百姓就是有本事,你也当不了官。丞相的儿子永远都是丞相,你别管他会不会写字,将军的儿子永远都是将军,你也别管他能不能拿动刀。第三条是循法令,奖罚不分庶孽。也就是说,不管是平民还是奴隶,不分高低贵贱,只要守法,一律有奖,只要犯法,一律严惩,没有特殊待遇。第四条才是要了贵族老命,那就在军事上进行改革,编制为燕国的新军。在以前,国家的军队都是各大贵族的私人军队。打仗的时候,国王发个号令,大家就拼凑一些私人军队,组成一支军团上阵打仗。这样的军队,军令统一,指挥调动,肯定是有问题的,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战争需求。现在乐毅这么搞,无疑大大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削弱了封建贵族们的武装力量。也正因如此,燕国具备了成为战国的潜力,在后来的灭齐之战中大放异彩。但是燕国的贵族们也不是好欺负的。他们为了阻挠改革办法,用了跟当年秦国的贵族一模一样的套路,那就是鼓动太子犯法。结果,燕昭王跟当年的秦孝公一样,丝毫不留情面,当着所有人的面把太子狠狠地揍了一顿。但这也导致了乐毅跟商鞅一样,被未来的领导给恨上了。后来齐国田单的离间计,之所以能够这么轻易就成功,就是因为有这么一层渊源在里面。燕国从上到下大大小小的贵族跟领导燕惠王,哪个不恨透了乐毅?甚至很有可能,都不用田单用离间计,他们自己都会把乐毅给赶走。#匡章简介#

3、匡章介绍

战国时期齐国名将匡章,在幼年时期母亲便被人杀死,遗体草草埋葬在马棚下。桑丘之战前,齐威王勉励匡章道:“将军此战如能得胜归来,我一定下令重新厚葬令堂。”谁知匡章居然一口回绝了齐威王的提议,坚决反对厚葬母亲。莫非真是匡章不孝吗?提及战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多数人先想到的一定是“战国四大名将”李牧、廉颇、白起和王翦,之后赵奢、乐毅的名字可能稍有知名度。至于匡章,在民间的知名度可以说小得可怜,如果不是对战国历史特别了解,甚至连此人是谁都不知道。但历史人物的民间知名度不总是和实力成正相关,匡章就是这样的“特例”。他确实“默默无闻”,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猛将。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日强,据崤函之固而图谋天下,曾经不可一世的魏武卒被大秦锐士按在地上摩擦。随着秦国的势力不断向东扩张,与东方传统强国齐国之间的一战变得愈发不可避免。秦、齐两国之间并不直接接壤,按理说不应该有利益纠纷。但作为东方强大的诸侯国,秦国的扩张必然直接挑战齐国在其他国家的影响力,甚至引起齐国的危机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秦国选择率先出击,去试探一下传统豪强究竟几斤几两。公元前323年,秦国军队借道韩国和魏国,齐国边境大军压境,桑丘之战就此爆发。因为秦国属于“越国以鄙远”,时刻担心后方的韩国和魏国会背刺自己,因此迟迟屯兵齐国边境不敢出兵。当时齐国的主将正是匡章,他敏锐地察觉到了秦军指挥官的心理。于是,他刻意多次派遣使节与秦军交涉,互通有无,趁着使者来来回回的机会不断地让齐国军队改旗易帜混入秦军。当秦军内部已经打入足够多的齐国“奸细”,匡章见时机成熟,下令发动总攻。本身就战意不足的秦军惊讶地发现内部的“假秦军”突然发难,和齐军内外夹击,立刻作鸟兽散,仓皇逃走。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与齐国的第一次正面交手,以齐国大胜而告终,匡章一战成名。接下来的日子里,匡章仿佛成为了秦国的克星。齐闵王时期,韩国、魏国、齐国三国合纵伐秦,匡章担任联军主帅。三国联军来势汹汹 ,秦国军队虽然英勇但也不敢与之战。后来,赵国和宋国的军队也加入了联军,匡章再也不装了,率军与秦军决战。此战,秦军大败,其门户函谷关被攻破,不可一世的秦昭襄王狼狈地向匡章割地求和,以割地并归还侵占韩魏两国的土地为条件哀求匡章撤军。匡章也见好就收,和议达成后主动退兵。这是自商鞅变法起直到陈胜吴广起义,函谷关一次被攻破。仅凭这一条,匡章就应该被纳入战国时代名将的讨论之中。桑丘之战前,齐威王曾经许诺匡章,如果能击退秦军则下令给他的母亲风光大葬。本以为匡章会满心欢喜地答应,不成想却被坚决地拒绝。齐王大为不解,认为匡章并非孝子。匡章随后解释道:“臣母因得罪臣父而被杀害,遗体被埋在马棚底也是我父亲一手所为。直到父亲去世,他都没有要原谅母亲的意思。如果今天大王非要为我风光大葬,那就是逼我 违背父亲的意愿,这让我有何颜面面对亡父?”这个逻辑在现代人看来相当可笑,任何错误都不是你动用死刑的借口,何况私自剥夺他人生命。这在任何朝代至少在道德上都是不被允许的。再者,从孝道的原则,母亲无论犯了何种错误,作为儿子至少应该在她生命结束后给予她后的体面。但匡章却以“对父亲的孝道优先于对母亲的孝道”为借口,坚决让母亲永世长眠于肮脏的马棚下,实属机械地理解孝道。作为君主的齐威王却从中看到了匡章的忠心。桑丘之战中,尽管前线探子多次报告说匡章指使齐国士兵加入秦军,很可能会联合 秦军一同造反,齐威王却丝毫不理会,继续无条件地支持匡章。终战役的结果证明了齐威王用人不疑的正确性,大臣们纷纷询问为何齐威王能如此自信,威王得意地回答:“匡章这个人,连已逝的父亲都不会背叛,更何况是活着的君主?”不得不说,君王看问题的角度确实犀利。#匡章简介#

4、匡章实力排名

张仪回到了秦国,对秦惠文王奏道:“臣九死一生,终于又见到大王了。现在楚王对秦国很害怕,即使这样,也不能让臣对楚国再次失信。请大王将获取的楚国土地归还一部分,再与楚国通婚。这样的话,臣就可以用楚国为由游说各国诸侯,让他们一同听命于秦国。”秦惠文王同情张仪,便依他之言,还给楚国一些土地,对楚国黔中土地,一时也不去索取,还派使节去楚国友好往来。秦将魏章班师回国,齐将匡章也因屈原访齐而率兵返回。秦惠文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楚怀王少子芈兰,楚怀王也把女儿嫁给秦国世子嬴荡。楚怀王大喜,认为张仪没有欺骗他,这时对屈原的印象又不好了。——《春秋战国(全三册)》

5、匡章的事迹是从哪知道的

组合大pk,哪一组更厉害?第一组:司马错,王纥,蒙骜第二组:匡章,庞涓,赵奢

6、匡章是谁的后代

匡章为什么能按兵不动?匡章是孟子的学生。他是齐国的擎天柱,是一个被世人遗忘的军事天才。他是战国时期一个攻下秦国函谷关的将军。公元前301年,楚国的太子本来在秦国做人质。太子的手下人和秦国的一个大臣起了矛盾。太子把秦国的大臣杀死了。杀死秦国的大臣以后,太子没有担当,就慌忙的跑回了楚国。楚国这时候成了一个不义之人。因此,韩赵魏秦四个国家联合起来,攻打楚国。而赵国在攻打北方的中山国。燕昭王在大力发展他的国家。四国的联合军队是由匡章来领导。楚国的大将是唐昧。公元前300年,齐宣刚去世,齐湣登位。当时是双方的军队在泚水隔岸对峙。双方的地理位置都是易守难攻。战争足足耗时半年多。齐国匡章也不先出战。这是齐湣王耐不住了,他派人多次催促匡章赶紧结束战争。但是,匡章都按兵不动。匡章是个深谙军法的将军。他是按照孙膑兵法里的做法去做的。先是派一小部分侦察兵偷偷地过河,去开辟道路。只是,这些先锋部队都被楚国人射死了。然后匡章的部下在河边继续搜寻,看有没有地方可以过去。这时他们碰到了一个当地割草人。割草人说,这条河流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的深有的浅。有一个地方河面比较窄,而且比较浅,军队可以很容易地过去。就这样匡章捕捉到了先机,带领士兵顺利的渡过泚水。然后联军打败了楚国的军队,杀了他们的大将唐昧。为此,《吕氏春秋》里评价匡章是知将分。赞扬他很清楚,作为一个将领的本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哪些命令该服从哪些命令不该放从。孟尝君从秦从秦国逃回以后,心有不甘,又组织了五国联军来攻打秦国。公元前299年,齐韩魏中山宋国,五国的军队由匡章带领去攻打,在坚持了两年之后,攻克了秦谷关,一直攻打到了近咸阳的地方。秦昭襄王被迫割出了河西之地。有人可能会好奇白起干啥去了?其实这时候白起还没有上位,他还只是个普通的士兵,他在这次战役三年后的尹阙之战才一战出名。正是因为这一战,秦昭襄王感到屈辱至极,才大量招揽人才,白起,范雎得到重用。 你喜欢匡章吗?下次为你分享他的另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