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野》刘敞【宋】夏至无与适,驱马出东城。渐去市井喧,稍增耳目明。风劲山瘦高,露寒水澄清。造景不及言,畅然得此生。姓名谢朝隐,出处与物冥。岂伊渔樵合,鸟兽亦不惊。待此用卒岁,优游谐我情。
2、刘敞的庶弟刘钦任南顿南令,娶当地土豪樊重之女樊娴都为妻,膝下有三男三女,长子刘縯、次子刘仲、三子刘秀,长女刘黄、次女刘元、三女刘伯姬。可惜刘钦于三年前就已去世,那时刘秀才九岁,被叔父刘良抚养长大。大哥刘縯,字伯升,平时急公好义,极有才能,在侯国中号召力很强,往往是一呼百应。刘秀,字文叔,此时年方十二岁,长得方头大耳,性格淳厚朴实,人人都说很有贵像,人缘又好,除了读读经书,平时还留心田地租赋的管理。刘秀的姐姐刘元嫁给了新野县人邓晨。邓晨,字伟卿,和刘秀等人关系密切。舂陵侯刘敞召集侯国里的族人开会时,刘縯带着弟弟刘秀也都到场,他悄悄对刘秀说道:“兄弟,汉高祖的江山已经改为王姓,这么大的变故,世人却无动于衷,真是令人痛心啊!”回到家中,刘縯暗中积蓄力量,四处结交能人异士,在庄园中招募了不少的宾客豪杰。——《大新王莽(全三册)》
3、樟树市:宜春市辖县级市,江西省计划单列城市,江西省第一个全国百强县级市。樟树市历史上为清江县,1988年撤县设立县级樟树市。樟树镇江西四大古镇之一。药材生产、加工、炮制和经营闻名于世,南国药都。汉族为主,有回、壮、苗、侗、满、土家、京、畲等13个少数民族。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析高安、新淦置清江县。1988年10月26日,撤清江县设樟树市葛玄 164~244 家本琅琊,丹术家聂友 221~253 三国东吴名将徐梦莘 1126~1207 史学家兼精医学张洽 1161~1237 宋末元初制药名家范梈 1272~1330 与虞集、揭傒斯、杨载齐名,号称“元诗四大家”聂尚恒 1572~? 拜王守仁弟子王龙溪、王荆石为师熊化 1576~1649 受一品服出使朝鲜杨廷麟 1598~1646 历官吏部右侍郎、加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刘子壮 1609~1653 清顺治六年(1649)状元刘敞 1019~1068 编排官王尧臣以其内兄亲避嫌而自列第二为榜眼刘攽 1023~1089史学家黄石屏 1856~1917 金针医师,誉为“神针”柯万芝 1883~1950 清江采茶剧创始人陈劭先 1886~1967 曾任全国人大常委。杨杏佛 1893~1933 历任孙中山秘书、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胡素 1899~1978 抗日将领陈文珍 1907~1932 曾任清江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黄达 1908~1978 辽宁省副省长、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周誉侃 1908~1976 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家张海棠 1912~2003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刘远生 1914~1983 广东军区副司令员顾阿发 1931~2005 全国劳模皮桂娣 1956~2005 全国劳模杨树根:1915年-1998年,开国少将广州军区原副政治委员。张海棠:1912年-2004年,开国少将原昆明军区副司令员。龚健雅:中国科学院院士向子諲(1085~1152) 南宋词人。字伯恭,自号芗林居士。北宋末曾以恩荫补假承奉郎。出知开封府咸平县、官至户部侍郎、徽猷阁直学士。杨无咎:(1097-1169),字补亡,号逃禅老人,又号清夷长者,工书善画刘敞(1019~1068) 字原父,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庆历六年(1046)进士。其弟刘攽字贡父,与敞同登科,刘敞进士及第之后,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今河南汝阳县)。集贤院学士、判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司御史台。刘攽(1023~1089):刘敞之弟。字贡夫,一作贡父、赣父,号公非。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祖父刘式(947-997)字叔度。南唐时举进士,入宋后,官至刑部郎中。父亲刘立之与叔伯四人俱举进士。杨锡绂(1700-1768),字方来,曾任湖南巡抚。雍正五年进士,卒谥勤悫。张洽(1160—1237)字元德,张绂子。南宋嘉定元年(1208)进士,历官松滋尉、袁州司理参军,知永新县、池州通判其师朱熹去世后,曾一度出任白鹿洞书院山长:南宋晚期,1210年回家乡,在临江镇城临袁水创办樟树第一所书院——清江书院。徐梦莘(1126~1207)字商老,绍兴二十四年(1154)举进士。历官为南安军教授,改知湘阴县。刘敞有4个儿子:刘定国、刘奉世、刘当时、刘安上。其长子刘定国早死,三子刘曾任大理评事,四子刘安上曾任太常寺太祝,次子刘奉世(1041-1113)字仲冯、进士、曾任吏部员外郎、集贤院校理、国史院编修、度支左司郎中、天章阁待制、户部吏部侍郎、权户部尚书、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端明殿学士。杨廷麟(1598-1646年)明末抗清英雄。字伯祥,一字机部,崇祯进士,南都陷,唐王加兵部尚书,刘清之(1133-1189)字子澄,刘式第四子刘立德的元孙,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历任万安、高安县丞、宜黄知县、太常寺主簿、鄂州通判、衡州知州刘立之字斯立,刘式三子,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进士。任福州连江尉、睦州清溪薄、宣州南陵令,改大理寺丞,通判常州,知高邮,军累迁殿中丞国子博士尚书虞部北员外郎,知润州,子刘敞、刘攽知名、皆进士。裴汝钦(1866—?)字建成,清末进士,曾任翰林院编纂。1911年任安徽省长,未到职。寄寓南昌。竭心力编成《清江诗萃》。朱孙贻(?—1879)字石翘,道光年间进士历署湖南宁乡、长沙、湘乡知县,
4、646年1月18日,唐朝宰相刘泊的颈部挂着三尺白绫。李世民与褚遂良看着他的尸首,一个心里在流泪,一个眼角却泛起笑容,李世民弓着腰帝王雄风尽失,轻声说:"留其全尸赦,其家人都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刘泊是冤枉的李世民心里比谁都清楚,可他必须要这么做,只是为了他的太子李治,东征高句丽失败后李世民郁闷至极,在回程的路上一病不起,正在定州监国的太子李治得到消息,立马赶来探望他看见父亲身上的脓疮,丝毫没有犹豫地扑了过去,直接用嘴将里面的脓血吸了出来。经历过贞观17年的储位之争李世民变得疑神疑鬼,直到这一刹那儿子李治带给他的感动,才让这份戒备之心化解,都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许真有生以来的失利,也让他真正获得了久违的亲情,心情变好病情自然也就容易好转。几天功夫李世民的脸色就红润起来,他询问大臣们李治监国是否牢靠,得到的是大臣们一致点赞。李治能够如此优秀辅佐大臣刘泊自然功不可没。回想起出征前的交代,曾经李世民对他那一丝丝的疑虑也成为了过眼云烟,出征辽东前李世民亲自叮嘱刘洎,太子监国期间不得有误,刘泊满口答应甚至说道:如果大臣有犯错的地方,会亲自将其处决。正是这句话让李世民感到惊恐,自己作为皇帝都没敢随便处理大臣,一个宰相居然张口就说诛杀,简直狂妄至极,不过李世民明白,刘洎顶多就是心直口快,所以善意的提醒:"你要总是这样说话如果不改,早晚死在嘴上",不知道刘洎是否把皇帝的提醒放在心里,总之他真的后死在了嘴上。原本刘洎应该前程似锦,可这次李世民生病,他又当了个"大嘴巴",宫外的低级官员由于不能进宫,就等着刘洎出来能告诉一些皇上的身体情况,可刘洎走出行宫后没过脑子,直接就接受到:"皇上病的很重,令人担忧",他完全想不到这句话就成为他的催命符!很快李世民就接到褚遂良的密报,说刘洎有谋反之心褚遂良将内容篡改扩大后。对皇帝讲:刘牧说您病情严重,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他当辅佐太子行伊霍之事大臣如果有谁不满,他就会直接将其杀掉,褚遂良的话句句戳中李治的心窝。因为刘洎确实之前说过要杀大臣,更何况伊尹霍光是什么人物?除了辅政有功外,历史上给人印象深的就是专权!李世民当然不想在自己百年之后被大臣操纵皇权,所以这事必须处理。以他的智慧自然先要把刘洎喊来问个水落石出。当刘眘来到行宫后,他感觉到了气氛有微妙的变化。因为皇帝此刻的表情冰冷,而身边还多出了几名侍卫,他战战兢兢的请安后,便等着李世民率先开口。双方的交流在一片祥和下开始只不过没说两句,李世民便话锋突转,直接逼问刘洎那天出宫后都说了些什么?刘洎这才恍然大悟脸上的笑容一扫而光,急忙跪下解释说当天马中书(马周)与自己在一起,可以为作证自己并没有任何僭越之词,请皇上明察,事实证明没有给领导留下好印象。即便做了很多对的事情,依旧会处在危险的边缘,马中书来到行宫后,只是三缄其口完全不提当天发生了什么?即便刘船夫几次请求他为自己证明,马中书依然无动于衷,李世民见状淡淡的说了句:"刘泪赐你三尺白绫保全尸首,所以刘泪死得实在是冤枉。可各位看官肯定会抛出一个疑问,作为明君的李世民可能会犯下这么低级的判断错误吗?我认为李世民是明知刘洎冤死,但为了李治日后的统治,才决定要除掉他。刘敞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关系不佳,而在未来长孙无忌一派才是朝廷的栋梁。刘敞曾经支持过李泰本,就和他们不是同道中人,再加上现在实权在握必然成为长孙派系的眼中钉。如果李世民继续重用想,必会引发大臣们的争斗。当然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刘动向确实是死在骄傲和自大上。有人说他就是不懂得什么叫做善意的谎言。在位高权重时每一句话都要思量再三,应该说李世民已经康复,才可以防住那些小人。可在我看来站错队伍才是他犯下的根本原因。刘动向的事情也告诉我们,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队伍站对工作不累。#刘敝简介#
5、北宋学者刘敞博学多才。在长安时,地方长官李士衡家里收藏了一方唐代的端砚,号称是李白用过的,当时以为稀世珍宝。有一次宴会,刘敞看到了这方砚台,砚台下刻字写着:“天宝八年冬,端州东溪石,太白书。”他大笑着说:“天宝哪里会称‘年’?那会儿都称‘载’。何况李白也不会自己称自己为太白,那是别人称呼他用的。”在场的人一听有理,一阵唏嘘。于是,李士衡再不敢向人炫耀自己的砚台了。#刘敝简介#
6、1056年,开封发大洪水,枢密使狄青被迫搬到了大相国寺避灾,却因此被弹劾,有人说他在佛殿上居住,举止不当。又有传言说有人看见狄青穿着黄色衣服,在寺庙里走来走去,宛如赵匡胤在世,流言越传越离谱,但对狄青来说或许已经习惯了,只是他低估了文官们想要收拾他的决心。自从四年前,狄青因为赫赫战功被宋仁宗封为枢密使以来,他就饱受文官的打压,各种流言蜚语不断。开封当时有规定,为了避免火灾,晚上不能燃烧物体。有一次,狄青府里的仆人一时忘记,在晚上烧纸做法事。按理说,这是一件小事 ,但第二天立马就传得沸沸扬扬,说狄青府里平地起红光,照亮了整个开封的天空。文臣刘敞乘机找到开封府知府王素,告狄青的状,刘敞说唐朝末期的朱温在造反之前,家里也曾火光冲天,言下之意,狄青有造反之心。王素说他已经派人调查过了,刘敞还是不信,该传播的谣言继续传播。有些人并不在乎真相,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并不在乎所谓的什么证据。虽然在宋仁宗的保护下 ,狄青一直有惊无险,但文官们的耐心是好的,特别是1056年,这是特殊的一年。为了解决黄河决堤的问题,文官们主张的六塔河工程终于竣工了,然而竣工不到几个小时,黄河再次决口,不少百姓被淹死。如此大的事故,以文彦博为首的文官们不积极反省,还想找人背锅,狄青作为武将,按理说,没有任何责任,偏偏被盯上了,就因为他是武将,在重文轻武的宋朝,任何文官都可以欺负他。说开封发洪水,是因为宋仁宗执意要把狄青留在开封,上天都看不下去了,要给宋仁宗警告。说狄青家火光冲天,正是他要造反的前奏。说狄青家的狗长出了犄角,这是不祥的征兆。说狄青过去战西北,平两广不过是他运气好,换任何文官去指挥,都一样。宋仁宗看了一封又一封告状信,只能苦笑,论嘴皮子功夫,他是说不过这些文臣的。不久后,有文化的职业喷子,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场了,他接连写了三封奏疏弹劾狄青,说天灾频频发生正是上天的警示,劝仁宗必须要作出行动了。“水者,阴也,兵亦阴也,武臣亦阴也”,在欧阳修看来,正是因为狄青这样的武将留在了开封当大官,才会招惹老天爷水淹开封。欧阳修在奏疏中承认狄青为人很,他找不到狄青任何缺点,但笔锋一转,说狄青的就是他大的问题,试想一个如此得民心的武将,位居高位本身就是一种风险。宋仁宗看完欧阳修的奏疏后 ,没有回应。不久后,中书省又集体提交了狄青的罢免案 ,狄青知道后,坐不住了,找到皇帝,希望能为自己伸张正义。宋仁宗安抚了狄青后,找来了文彦博。宋仁宗问文彦博“狄青是忠臣,大家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文彦博说,宋太祖当初对周世宗也很忠心。听完这话,宋仁宗的脸都白了。宋朝的文臣应该是历朝历代中口无遮拦的,他们什么敏感话题都能说,且不用像明朝的大臣那样因为说了几句不中听的话,动不动就被拖下去打屁股,毫无尊严,还有生命风险。宋仁宗根本没法反驳文彦博的话,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武将造反的成功例子,只要这个例子在,宋朝的武将是注定不会有出头之日的。纵然优秀如狄青,他的风光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狄青接到调离开封的命令后,他怎么都想不通。狄青是武将出身,没有文人那么多小心思,他找到了文彦博,问自己何错之有,文彦博笑了:“没有原因,就是朝廷怀疑你”对狄青来说,这样的打击是致命的。他一直谨言慎行 ,依然躲不过宋朝军人们的宿命。吹毛求疵的文官们哪怕拿放大镜找,也找不到狄青的任何问题,依旧能如愿让他远离权力的中心。郁郁寡欢的狄青被贬到陈州后,不到半年就病逝。英雄之死,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