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辛弃疾在镇江逛青楼时,老相好被下属挖了墙脚。辛弃疾不悦,下令查办下属。下属求情,辛弃疾张口就要100万。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人送外号“南宋第一战地诗人”,和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从小习武,一腔热血,志在抗金。2次高考落榜后,辛弃疾投笔从戎,拉起2000人的起义军,自己当秘书,负责和南边谈判。队伍中有个和尚义端,觉得前途渺茫,偷走帅印奔向金人。帅印一向由辛弃疾负责,上头发现后怪罪于他。21岁的辛弃疾却脑壳一热,立下军令状:给我3天时间,一定追回叛徒!说完便策马而去,在路上他半秒也不耽搁,昼夜兼程,三天三夜后,叛徒被辛弃疾追上。一见到辛弃疾,叛徒又惊又怕,赶紧跪地求饶:看在一起从军的情分,饶我一命吧。平生恨叛徒,辛弃疾都不拿正眼瞧他,手起刀落,叛徒人头落地。带着人头,帅印,辛弃疾回营。上司惊诧,你为何不趁机逃走呢?一年后,上司被叛徒张安国害死。辛弃疾得知后,带着50人就冲进敌人的地盘。张安国正在和金人喝酒,辛弃疾冲进帐中,放倒金人,拎起吓傻的张安国,从5万敌军中突围。《辛弃疾抱忠仗义》记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狡兔。束马衔枚,间关西走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从此,辛弃疾一战成名,连宋高宗都夸他是“少年英雄”。爱国他是来真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首词便是他的志向。但是好色也不假。在镇江任知府时,辛弃疾和刘改之一起逛窑子,喊老相好小桃作陪,老鸨支支吾吾。正好隔壁传来小桃的声音,辛弃疾一开,小桃正依偎在下属的身边。真扫兴!碍于面子,辛弃疾隐忍不发,拂袖而去。回到办公室,他就通知所有人开会,结果那位抢走小桃的下属迟迟不来。以不服从安排为由,辛弃疾下令撤了下属的职。都不知道哪里得罪了上司,下属只好找刘改之说好话,顺便带了一张50万的支票。辛弃疾不乐意,张口就要100万。原话是这样说的:是夕,改之与稼轩微服登娼楼。适一都吏令乐饮酒,不知为稼轩也,令左右逐之,二公大笑而归,即以为有机密文书,唤某都吏,其夜不至。稼轩欲籍其产而流之,言者数十,皆不能解。遂以五千缗为改之母寿,请言于稼轩,稼轩令倍之。(出自《江湖纪闻》)@菊妮夫人在江西,辛弃疾有一豪华别墅,不知经费是否来源于此。辛弃疾主战,但皇帝偏安,还被人多次举报作风不正。所以辛弃疾的事业不顺,自公元1181年起被罢官,他不得不归隐田园。自此后,41岁的辛弃疾写下大量诗词,有爱国系列,田园诗,情诗,家庭之乐等。1207年,金人南下,朝廷这才想起辛弃疾。无奈,67岁的辛弃疾老矣。“杀贼!杀贼!杀贼!”临终前,只剩后一口气,他仍大喊。关注我@菊妮夫人: 每天分享一段有意义的故事,向上生长。
2、张安国台湾辛弃疾:世人都以为我是一介文弱书生,其实俺是大宋第一古惑仔,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没错,这就是大宋第一猛人辛弃疾,文武双全,既是词坛宗师,也是百战名将。他一手握笔诗词千年不朽,一手拿刀万军丛中来去自如。辛弃疾这个名字,各位看官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上学的时候没少背他的诗词。辛弃疾的词流传千年,名句频岀。比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比如为赋新词强说愁,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是一代词宗,许多词作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然而对于辛弃疾而言,写词只是他的业余爱好,辛弃疾的主业是拿大刀片子砍人,他的人生远比那些词句要精彩,比你想象中更为生猛。公元一千一百二十七年,金朝大举进攻宋朝,攻破北宋都城汴梁,掳走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变。公元一千一百四十年,也就是北宋灭亡后的第十三年,在山东济南府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这个小男孩就是辛弃疾。此时的北方正处于金元统治之下,国破山河在,汉人在外族的驱使下受尽屈辱。如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辛弃疾少年便怀有壮志,一心想要驱逐外敌,恢复中原,重拾旧山河。公元一千一百六十一年,金朝皇帝完颜亮集结六十万大军再次攻击宋朝,大军分四路南下。野蛮的金人暴虐无道,途径中原大地,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原汉人不堪其扰,纷纷揭竿而起。一时间北方大地狼烟滚滚烟。各路义军中要数山东义军首领耿京声势为浩大。血气方刚的辛弃疾,在老家拉起了一支两千多人的反抗队伍投奔耿京,那一年的辛弃疾二十一岁。作为日后宋朝词坛的一代宗师,辛弃疾学识过人,文笔了得,深得耿京的信任,被耿京任命为军中掌书记,负责管理文书印信。不过相比于笔杆子上的锋芒毕露,年轻的辛弃疾显然是刀把子功夫显得更为娴熟。当初辛弃疾投奔耿京所在队伍中,有一个和尚名叫义端,这义端是个花和尚,在寺庙因为行为不端被住持赶岀了寺庙。义端加入义军的队伍,根本不是什么民族大义,而是想趁乱捞点偏财。没多久他的狐狸尾巴就露出来了,一日他趁着辛弃疾不备,偷走了印信文书,送往金军大营邀功。辛弃疾发现之后暴怒,直接翻身上马,单骑追击义端至金军营前,将义端斩落马下,成功追回了印信。辛弃疾单枪匹马斩杀叛徒,耿京对于辛弃疾愈发器重,逐渐让其进入到核心管理层参与重大决策。不久金国朝政内乱,金主完颜亮被杀,金朝诸王忙于争夺权利,无心再觊觎大宋,宋朝压力大减,国内又是歌舞升平,只把杭州作汴洲。正当辛弃疾大松一口气时,辛弃疾却突闻噩耗,耿京率领的义军发生哗变,主帅耿京被暗害。凶手为耿京部下一名首领张安国。此人之前被金人收买,于辛弃疾下临安后发动叛变,杀掉了耿京。辛弃疾又一次气得暴走,耿京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辛弃疾召集自己的五十名亲兵要为耿京报仇雪恨。然而当时张安国掌控着五万大军,而辛弃疾只带了五十人前去,五十人对五万。谁曾想到辛弃疾就是靠着这五十人,生擒了叛徒张安国,张安国被押回临安斩首示众。一般形容猛将都说是万军从中取敌将的脑袋,比如关云长的温酒斩华雄。辛弃疾则是于万军丛中把敌将生擒,难度系数只高不低。生擒活拿叛匪的壮举让辛弃疾声名鹊起,连宋朝皇帝都知道义军中有一员猛将辛弃疾,年轻有为能文能武。辛弃疾二十三岁那年被任命为江阴佥判。原以为辛弃疾可以展开自己讨伐金朝的大篇章,自己收重中原驱逐鞑靼指日可待。没想到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早就忘了靖康之耻,辛弃疾屡次建言北伐都是石沉大海。对于腐朽偏安的南宋朝廷来说,像辛弃疾这样的热血青年,反倒成了异类,与大家格格不入。他们看不惯辛弃疾的刚直不阿,豪迈倔强,更无法忍受他对于收复中原的执着,只有把他拱倒,他们那醉生梦死的小日子才能过得安稳。终在公元一千一百八十年,辛弃疾遭到弹劾罢官,赋闲家中。这一年,辛弃疾四十一岁,正值壮年。此后二十年,辛弃疾壮志难酬,只能寄情于诗词山水之间。当然虽然嘴上说着壮志难酬,英雄迟暮,但辛弃疾的那一腔热血并没有完全冷却,他始终留存着一丝期盼。所以写岀了“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如虎”的词篇。终于在公元一千二百零三年主战派韩侂胄主政,大量的主战官员得到重用,辛弃疾也迎来了自己所期盼的时代。那一年,辛弃疾六十四岁,此时他虽然已经年迈不堪,但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精神,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不过辛弃疾真的老了,再猛的人也躲不过时间的摧残。即便是在韩侂胄的主持下,北伐如火如荼,辛弃疾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披甲上阵。公元一千二百零七年冬,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临终之前,躺在病榻上的辛弃疾嘴唇颤抖,目光死死望着北方大呼杀贼、杀贼,长呼数声气绝身亡。#张安国简介#
3、张安国网红大宋第一古惑仔——辛弃疾公元1162年,年仅22岁的辛弃疾为了抓获叛徒张安国仅率领50人就闯入有五万人的金军大营,而且还毫发无损的回来。1162年,义军首领耿京让辛弃疾去面见宋高宗赵构,说是义军想要接受朝廷的领导。宋高宗在接见了辛弃疾后高兴,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右承务郎、天平军掌书记。带着这个好消息,辛弃疾快马加鞭的往回赶,不料在半路上得到耿京被杀的消息,而且凶手还是义军中的人,这个人就是张安国,在杀掉耿京后他就直奔金军大营。这还了得,辛弃疾挑选了50名军卒就直奔金军大营,趁着夜黑风高,辛弃疾突然进入到金军大帐里,当时张安国正在和金军将领喝酒,辛弃疾二话不说就把张安国捆了,捆了就走,金军将领还没反应出来是怎么回事辛弃疾就带着人出了大营直奔临安而去。就这样辛弃疾从五万人的金军大营中毫发无损的出来,带着叛徒张安国到临安城,并在那里把张安国斩首示众了,也算是为耿京报了仇。
4、张安国的图片我是认真要杀人的。辛弃疾是山东汉子,他除了写诗,还有一个副业就是杀人。他具传奇色彩的一战发生在50人对战5万的时候。当时,他的结义大哥被叛徒出卖了。年仅23岁的辛弃疾率领50铁骑连夜冲杀金军大营,在众目睽睽之下生擒叛徒张安国。张安国全程被辛弃疾夹在腋下带回了自己的阵营。上一秒还在饮酒作乐,下一秒就被五花大绑,张安国整个人都蒙了。辛弃疾当机立断,砍下了张安国的人头,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带领义军将士归顺了南宋朝廷,从此成为了正规军。从此,辛弃疾一战成名,在他人生暮年回忆那段义军生活时,写下了千古名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记得点赞关注!
5、张安国是什么人物公元1162年,22岁的辛弃疾,亲自挑选50名精兵,准备杀入金人的军帐中,生擒叛徒张安国。彼时,张安国手下有5万人马,但辛弃疾却无所畏惧,大喊着“冲啊”,带着刀剑,向金营直奔而去。辛弃疾靠写诗闻名于后世,但实际上他还是一位出色的战将,早在他还是青年的时候,就立志要收复北方失地,将金人赶出中原地区。《破阵子》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便形象描绘出辛弃疾在与金兵作战时的意气风发。辛弃疾出生于公元1140年,彼时的北宋已经覆灭,北方被金人所掌控。辛弃疾的祖父辛赞,没能跟随赵构南下,为了保住一家人的性命,辛赞不得已,做了金朝的官员。但辛赞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一心想要回归南宋,想看着大宋王朝,有一天能够重新北上,收复失地。辛弃疾这个名字,就是辛赞以西汉名将霍去病为参考取的。他希望自己的孙子,能够像当年的霍去病一样,参军报国,立下不世之功。所以,辛弃疾虽然从小生活在北方,但他对金人只有愤恨。彼时金朝虽然统治了北方,但是中原地区的人民,根本不认可这群统治者,将他们视为豺狼虎豹。各地的起义不断,纷纷要推翻金朝的统治,重回宋朝的怀抱。在辛弃疾21岁那年,他自己扯起大旗,募集了2000多人,聚在一起组成了一支抗金队伍,率军抗击金人。后来,耿京组织起了各路抗金部队,辛弃疾得到消息后,也带人投奔了耿京。在这期间,辛弃疾还认识了另一支抗金队伍的首领——义端。在他的劝说下,两支部队合二为一,一起去寻找耿京。哪曾想,在加入耿京的队伍后,义端选择了叛变,他偷偷带走了军印,惹得耿京大怒:“你如何解释?你这是要置我于死地吗?”说罢,耿京便要以军法处置保管军印的辛弃疾。面对友人的背叛,辛弃疾没有说什么,他双手抱拳,跪在地上:“恳请给我3天时间,如若失败,以死谢罪。”耿京看着对方坚定的目光,摇了摇手,叹道:“我就再信你一次。”一人一马飞奔出营,就这样,辛弃疾追了义端两天两夜,都不曾停歇。追上义端后,义端见状大惊,苦苦向辛弃疾求饶:“你饶了我吧,我们可是兄弟啊!”说罢,就赶紧把军印拿出来,希望对方能饶过自己。“既然有胆量拿,就要有胆量死。”辛弃疾不耻义端的所作所为,一剑将他枭首,带着军印和义端的人头,回军营复命去了。辛弃疾的此番举动,也让他得到了耿京的重用。耿京派辛弃疾去朝中,向皇帝禀报义军想要归顺的打算,结果,辛弃疾赶路赶到一半,忽然听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不少人都投靠了张安国。气愤不已的辛弃疾,当即回转,在半路上收拢了一些逃跑的义军,从中选出了50位和他一样的勇士。此时的辛弃疾,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要为耿京报仇。耿京作为义军头领,对自己关照有加,甚至可以说是辛弃疾的伯乐,为了报答这份知遇之恩,他发誓一定要将张安国抓回来,为恩人报仇。壮士一怒,气可吞天灭地。为了突袭金军的大营,他们轻装上阵,骑上快马日夜兼程,趁着夜色,赶到了敌军的大营附近。也是借着夜色,一鼓作气突进了金营中,人数虽少,但气势滔天,一时间杀的金军自乱阵脚,不知该如何应对。此时藏在金军营帐中的张安国,也已经吓得脸色煞白,躲在角落瑟瑟发抖,被辛弃疾发现后,没用多久就被辛弃疾活捉。等到金军反应过来,打算反击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带着人撤退了。面对杀害恩人的叛徒,辛弃疾并没有将他手刃,而是带着他回到了南宋,把他交给了朝廷处置。经过此战后,辛弃疾一战成名,他的英勇事迹,成了众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是因为这一场战事,辛弃疾正式入朝为官,开启了自己的仕途。令人感到惋惜的是,辛弃疾入朝之后并没有得到重用。1162年,赵构传位给他的过继儿子赵眘后,虽然赵眘想要对金作战,但辛弃疾却被排除在将领人选之外。一介书生张浚被任命为枢密使后,他毛遂自荐过,但不被接纳;符离兵败后,朝廷对金朝产生畏惧心理,辛弃疾挺身而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写成《美芹十论》进献给皇帝赵眘,可不曾重视;虞允文出任宰相后,辛弃疾赶忙向这位主战的大臣,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抗击金兵,并递上了《九论》,可惜天不遂人愿。或许是因为他“归正人”的身份,又或许是因为朝廷上下只想偏安一隅的心思。辛弃疾毕生都盼着打回北方,到后也没能实现。“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1204年,已经64岁的辛弃疾,曾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写下了流传后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207年的秋天,朝廷再次任命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可他早已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记载:辛弃疾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68岁的他,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郁郁而终。“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每个朝代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英雄,而南宋时期的英雄,肯定有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