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林简介(戈福林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7 12:12:43 浏览
1、戈福林简介

其实日本这个民族骨子里是毫无血性气节的!所谓的武士道精神也只是军国主义洗脑之下的狂热!同样是二战的战败者,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在地堡自杀之后,包括纳粹德国元帅戈林、宣传部长戈培尔和盖世太保首脑希姆莱等一众高官追随自杀。也许他们是悔罪,也许害怕受到审判,抛开他们的身份头衔之后,他们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那份勇气,还是令人震撼的。反观日本人,战败后上至天皇,下至一路战犯,都开始推卸责任,巧言令色,试图留得自己一条狗命,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狡辩说发动战争是为了自卫,军国主义鼓吹者,甲级战犯大川周明甚至靠装疯卖傻摆脱法庭制裁。此时所谓的武士道精神荡然无存,烙在这个民族身上的劣根性暴露无疑。包括如今日本对待历史毫不悔罪反思,反而鼓吹军国主义,说实话,历史就是一个轮回,看来他们又需要敲打敲打了!#戈林简介#

2、戈林为什么改名

据说,在某个晚宴上,希特勒问戈林:“如果我死了,你会为我报仇吗?”戈林答道:“是的,我会把您的杀手送到另一个世界。”希特勒问道:“为什么是另一个世界?”戈林回答说:“因为我不想在这个世界上有任何罪犯。戈林和希特勒因为革命结缘,又因为革命分道扬镳,反目成仇。戈林位列纳粹26大元帅之首,是被授封为帝国元帅的男人,受到了希特勒的充分认可和赏识。二战期间,戈林风光无限,他展示出的军事才能与从小的经历息息相关。戈林的父亲作为高级军官,曾在海外负责殖民事宜。父亲希望戈林也能继承他的衣钵,十分注重对他的培养,小小年纪就送他进入了军事学校。戈林对父亲的安排没有抗拒,相反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兴趣是好的老师,戈林求贤若渴,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选中参与了空军队伍的建设,由于在一战中表现突出,被高层授予了多枚荣誉勋章。德国作为战败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里面不平等的条列激发了群众的反抗心理,尤其是希特勒,他公开演讲,慷慨激昂,戈林被他的热情和政治抱负所感染,成为了他的后援力量之一。戈林加入了希特勒组建的纳粹d之后,因为和他志趣相投,感情很快升温,一直到二战爆发,他始终陪伴左右,助希特勒一臂之力。某次,两人参加一个隆重的晚宴,席间的主题自然绕不开战争。当时,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对纳粹恨之入骨,他们的行为严重违反了人道主义。特别是德军屠杀犹太民族,将其赶尽杀绝的惨无人道的举动,引来了外界雪片般的非议和谴责。作为纳粹d头目的希特勒成为众矢之的,反法西斯阵营的媒体都将其描绘成了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应该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多少人虎视眈眈要取他的首级。希特勒心如明镜,他心高气傲,一如既往实施独裁政策,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回击那些看不惯的国家,赢下了大大小小很多场战役。不过到了中后期阶段,德军就有些力不从心了,以美苏英为代表的敌军痛下杀手,狠狠进攻,不留它喘息的余地。预感不妙的希特勒退居后方,担忧自己的安危,戈林看出他心情不悦,眉头紧皱,平时是个话痨的他竟显得有些缄默。“如果我死了,你会为我报仇吗?”,希特勒突然问戈林,戈林显然愣了一下,当前局势对他们不利,一夜变天也不是不可能,他们是该做好心理准备。戈林沉默了几秒钟,他注视着希特勒的双眼,诚恳的说道,“我会将那名杀手送到另一个世界”。希特勒作为戈林的好友兼上下级关系,他断然是不会眼睁睁看着希特勒被人刺杀,若真的碰上了这样糟糕的情况,他一定会报仇雪恨,前提是他还活着。戈林对希特勒的忠心有目共睹,从希特勒还没上台开始,两人就结下了愿意为另一人牺牲的情谊。1923年,希特勒带领纳粹d企图武装夺取政权,遭到了严酷的镇压后,是戈林替他挡了一枪,自那时起,两人成为了生死之交。多年的相处下来,对对方知根知底,希特勒完全不用担心被杀后,戈林会坐视不管,可让他不太理解的是,为什么他说要把杀手送到另一个世界去。提出了疑问后,戈林又答,“因为我不想在这个世界上有任何的罪犯”,希特勒面色凝重,思考他的意思。从字面上理解,身负暗杀希特勒使命的人,站在戈林的立场,他肯定是杀害朋友的罪犯。思绪越飘越远,希特勒想起了两人是如何从亲密无间到互生嫌隙的,在对外扩张时发生了苏台德区事件。戈林主张和平方式解决,一向尚武的希特勒虽尊重了他的建议,但也开始反感他长舌妇的唠叨风格,无独有偶,戈林对希特勒的暴力统治也开始不满,严重影响到两人日后的相处。戈林所说的这个世界不希望有任何的罪犯,无疑没承认自己和希特勒犯下大罪的事实,后世悉数俩人的罪行,数不胜数,遗臭万年。即使是快要被打到家门口了,两人还有闲心参加晚宴,也丝毫没认为做得不对,摒弃了基本的良知,才会让戈林说出这样的话来。两人的傲慢和狂妄相互对抗,终戈林被希特勒下令关进了监狱,服毒自杀,而希特勒也在大敌当头时,选择自焚结束了生命。他们永远是千古罪人,妄图净化这个世界,反被扯下了遮羞布,付出了应有的代价。参考资料:[1]纳粹戈林之弟很“叛逆”——崔向升,《科学大观园》2014.18

3、戈林是不是犹太人

“这枪怎么看着这样眼熟?”当下属拿着一支新式伞兵步枪给戈林看时,戈胖子忍不住说了这么一句话。这款德军新式伞兵步枪大家肯定不陌生,它就是FG42伞兵步枪。不过戈林虽然胖,但他作为曾经的一战飞行员,还算是比较“见多识广”的。所以他一眼看到FG42伞兵步枪时,便想起了那款饱含英伦古典风,外观却傻大笨粗的壮筒式“刘易斯”机枪。实际上,我们如果认真对比一下,会发现FG42很多地方确实都能看到英国“刘易斯”机枪的影子:这两款枪的内部结构十分相似,而且FG42伞兵步枪早期型号,也有使用和刘易斯机枪一模一样的卷簧,后期型号才改成了“复进簧”。就连著名的FG42步枪都有抄袭“刘易斯”之嫌,那么当年英国人的刘易斯机枪到底有何魅力?这款机枪的早设计者是塞缪尔·麦肯林,后来则由一名美国陆军上校:I. N.刘易斯,终完成了该枪的所有研发工作。其实刘易斯早自然是向美军推销他的这种机枪。但美军高层却被“刘易斯”机枪的丑陋外观给吓着了:这款机枪看起来太粗壮了,根本就不像是一挺机枪,倒像是一根火箭筒!其实它那根奇葩的粗壮“枪管”是冷却套筒。因此有人说它霸气十足,也有人说它那不是霸气,而是“傻大笨粗”。在美军高层看来:这么丑陋的机枪,简直是在故意侮辱“美利坚”军队的形象!再加上当时美军并没有自动武器的“紧迫”感,所以美国军方对这款机枪是不屑一顾的。于是,备受打击的刘易斯愤而辞职,独自前往欧洲推广自己设计的这款机枪。他到欧洲的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1914年7月英国参战后,他们却发现自己手里根本没有什么顺手的自动武器。英军"如梦初醒"后便很快相中了刘易斯的那款“粗壮机枪”,至少它表面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不过英国人也觉得:这玩意儿也太大了!一眼看上去更像是一挺重机枪,感觉个头小的人根本扛不动它。起初英军高层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紧急定购了10挺刘易斯机枪。不用不知道,一用吓一跳!刘易斯机枪的综合设计是十分优秀的,它只是看上去个头大而已。实际它的重量只有维克斯机枪的一半只有12.7公斤,单兵携带和操作完全不是问题。而且它的射速可以达到500至600发/分钟,大理论射程1830米,有效射程为730米,甚至可以作用高射机枪来用。另外它采用独特的轮盘式弹鼓供弹,这让整枪的高度和机枪手的暴露率降低了不少。在得到前线士兵的一致赞誉之后,一周后英军便增加采购了45挺刘易斯机枪,很快又增加到200挺。1915年,英国军队正式将"刘易斯"作为自己的制式轻机枪。英国人不久后又把它搬到了飞机上,"刘易斯"机枪也就成为早的机载武器之一。一战期间,就连德国人也经常从击落的协约国飞机上,卖力地拆下刘易斯的机枪装到自己的飞机上。一款武器的生命力是否持久,其实完全取决于它的性能好坏!即使二战结束以后,依然还有不少军队装备有一定数量的刘易斯机枪。作者:二战靓妞

4、戈林有什么战绩

戈林喜欢收藏艺术品,德军占领下的各大博物馆几乎被他搜罗了个遍。日本人也知道他这个爱好,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前,日本对德国展开闪电外交,松冈洋右送给戈林一轴日本画,但戈林是见过大世面的,尽管日本人吹得天花乱坠,他对日本画却不感冒,虽然带着礼节性的表情,却难掩他眼神中的鄙夷。图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立即删除#戈林简介#

5、戈林之死

一枪俩!瑞士是个小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的人口只有五十万,但是却 以坚强的民族志气捍卫自己的独立。德国法西斯不死心。一次,纳粹头子之 一戈林问一名瑞士军官:“你们有多少人可以和我们作战?”“五十万。”戈林说: “如果我派百万大军压境,你们怎么办?”“好办,一枪俩!”瑞士军官斩钉截铁地回答。国王的荣誉有一次,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把一直为他治病的名医齐默尔曼叫到床 前,调侃道: “先生,我想你把许多人送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不,并不像陛下送的那么多。”医生回答说, “我还没有这么大的荣 幸,接受这么大的荣誉。”借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占领巴黎后,两个纳粹军官走进塞纳河畔的 一家旅馆住宿,而旅馆老板是一个热诚的爱国者,对纳粹分子十分厌恶。纳粹军官傲慢地环视着四周,说道: “这个猪圈!住一宿要多少钱?” 老板回敬道: “一头猪一百法郎,两头猪则要二百法郎。”

6、戈林瑞那

1935年,42岁的戈林陪同比他小20岁的妻子艾米到德国著名疗养院威斯巴登度蜜月。他们的婚礼由希特勒亲自主持。其实,戈林一开始并不胖,颜值也挺好的。1923年,戈林在参加啤酒馆政变时负伤。因不能及时救治,只好使用吗啡止痛。后来渐渐上瘾,越来越胖。由于希特勒长期单身,艾米在嫁给纳粹德国二号人物戈林后,多次扮演第三帝国“第一夫人”的角色。读者朋友们,在阅读文章之后,辛苦您动动小手点击一下“关注”,我们将持续更新历史故事,既方便您后续的阅读,又可以与志同道合的读友进行讨论,感谢您的支持。欢迎大家评论------如果喜欢你就点关注,欢迎大家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