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连昌简介(夏朝赫连昌)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7 18:45:01 浏览
1、夏朝赫连昌

(690)公元431年6月,生擒胡夏皇帝赫连定的吐谷浑君主慕璝派侍郎谢大宁出使北魏,向太武帝拓跋焘示好,并转告拓跋焘,随后便会将赫连定押送至平城,交由拓跋焘处置。8月丁丑日,谢大宁抵达平城。拓跋焘高兴,下诏拜慕璝为大将军,赐爵西秦王。以前乞伏乾归、乞伏炽磐父子都曾自称秦王,如今秦王封号已被拓跋焘给了赫连昌,所以这次慕璝就只能做西秦王了。次年(432年)3月壬申日,赫连定被押送至平城。陇西到平城长达三千里,作为阶下囚的赫连定一路风餐露宿、历尽艰辛,辛辛苦苦耗费大半年终于到了平城,却不料拓跋焘给他安排的后归宿是平城闹市中的断头台。在位前期的拓跋焘很少杀人,胡夏前皇帝赫连昌被俘后不但没有被杀,还高官厚禄做了秦王。固守虎牢关达半年之久,给北魏攻城部队造成巨大损失的刘宋司州刺史毛德祖,还有固守滑台数月的朱修之等一大批俘虏,拓跋焘一个都没杀。可偏偏这位赫连定同志,拓跋焘却杀得毫不犹豫。这并不寻常,但其中缘由史书一个字也没交待。或许因为赫连定不肯投降、负隅顽抗,惹怒了拓跋焘。也或许因为赫连定屠杀了西秦君主乞伏暮末及宗族400余人,让拓跋焘极为反感。相比较而言,后者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拓跋焘通常对坚决不降的敌人都很尊重。无论如何,曾经占据关中、称雄西北的胡夏彻彻底底地没了。胡夏由匈奴铁弗部首领、十六国第一美男、因被拓跋珪灭族而寄人篱下身世坎坷的赫连勃勃于公元407年创立。胡夏也是中国大地上由匈奴人建立的后一个政权。回想当年,胡夏能在后秦姚兴眼皮底下发展壮大、迅速崛起,完全得益于开国君主赫连勃勃对时势的精准把控,从而选择了正确的游击战方针。一直没有定都的赫连勃勃创业期间居无定所,在关中以北的岭北地区数年如一日坚持打游击,终不但将后秦死死压制在关中,也将后秦国力一点点耗干榨尽。只是可惜,曾经胸怀大志、英俊倜傥的赫连勃勃在击败刘裕拿下关中后却志得意满,开启退休养老模式,过上了幸福且昏庸的晚年生活。卧榻之侧就是庞然大物北魏,一国之主赫连勃勃竟能酣然入睡,胡夏终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占据关中后的胡夏,在西北无人能敌,如果赫连勃勃稍加休养生息之后继续向西拓展,逐渐兼并几个西北小国并非没有可能,然后再联合柔然、北燕牵制北魏,那样的胡夏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果真如此,北魏有河北,胡夏有关中,两国以黄河为界,分治东西,和南朝刘宋形成三国鼎立,就像后来的东魏、西魏那样也说不定。因北魏有柔然和北燕掣肘,两国实力差别不会太悬殊,北魏要吃掉胡夏绝非易事。退一步,即便胡夏还是无法和北魏分庭抗礼,但关中以西战略纵深很大,拓跋焘拿下关中后,胡夏依然还能在陇西、河西等地续命。起码不会像现在,统万和关中一丢,胡夏竟无处可去,以致连续两任皇帝被俘。事已至此,纵然赫连定再胸怀大志、能力不俗,都已无力回天,终落个悲惨结局。当年姚兴也是如此,后秦强盛时,这个西北王也仅仅只是让北凉、南凉这些小国称臣,却没有彻底剿灭。如此做法除了收点贡品和赞美外没有任何好处,而且就那点贡品,赏出去的往往比收的多得多。只有当年刘裕拿下关中后,曾准备继续“经略西北”,尽收西北和关中后再集中精力对付北魏。怎奈大总管刘穆之突然病逝,彻底打乱了刘裕的规划。此处小小感慨一下,并非替古人落泪。胡夏自公元407年建立,至431年灭国,存国24年,历赫连勃勃、赫连昌、赫连定三位君主。西秦、胡夏间隔半年相继灭国,胡夏由此成为十六国中第十四个消失的国,之后十六国仅剩北燕和北凉。拓跋焘在拿下平凉后就放心大胆地撤回平城,途中,西秦即为胡夏所灭,返回平城不久,吐谷浑就灭了胡夏,而且还派人把赫连定送到平城。这和当年曹操撤军后,割据辽东的公孙度主动杀袁熙、袁尚,把二人首级送给曹操有着惊人的相似。拓跋焘在公元431年2月癸酉日回到平城,几天前还在途中时,拓跋焘已得知西平公安颉和琅琊王司马楚之攻克了滑台,檀道济粮草被烧,只能南撤。拓跋焘大悦,当即命安颉稍事休整后也撤回平城。西线、南线好消息不断,大局已定,北魏迎来了自建国以来的好局面,拓跋焘意气风发。一回平城拓跋焘就立即带着文武百官告祭太庙,举行了盛大的祭祀先帝的典礼,然后将带回来的战利品全都封赏给百官。为了奖励出征的将士,拓跋焘下令凡是参加此次南线和西线作战的将士,其家庭十年内免收赋税。一个月后安颉也到了平城,带回了俘虏朱修之。拓跋焘很佩服朱修之的忠义,不但封朱修之为侍中,还选了一位宗室女子嫁给朱修之。除朱修之外,安颉还带回了大批刘宋俘虏,从这些俘虏口中,拓跋焘竟意外得知了宋文帝刘义隆战前交待给主帅到彦之的作战方针。关注本号,感受两晋十六国烽烟,品味乱世风云,历史的精彩就在这里。内容完全尊重史实,写作不易,需要您的关注、点赞或留言,感谢您对原创的支持!(690)#赫连昌简介#

2、赫连昌简史

公元427年胡夏都城统万城外,被北魏大军大败的夏军正胡乱往城内撤退,北魏皇帝拓跋焘也悄悄换上衣服混入了队伍之中,大摇大摆的进入了夏国这座斥巨资修建,号称要统领天下的统万城内。他要亲自入城打探一番,不过还没走多远就被曾在战场上见过他的夏国士兵认出,城门立刻被关闭,全城开始抓捕行动。拓跋焘也没慌张,与陪同他的拓跋齐和侍卫一道溜进了夏国皇宫,偷了几件女人的衣裙拧成绳子,顺着城墙爬下去跑掉了。【《魏书》:世祖以微服入其城,齐固谏,不许,乃与数人从世祖入。城内既觉,诸门悉闭。世祖及齐等因入其宫中,得妇人裙,系之槊上,世祖乘而上,因此得拔,齐有力焉。】拓跋焘是北魏第三位皇帝,自幼就相貌体格与众不同,被爷爷道武帝拓跋珪所喜爱,并说:“将来能成就我事业的,必定是这个小子。”【《魏书》:天赐五年生于东宫,体貌瑰异,太祖奇而悦之,曰:“成吾业者,必此子也。”】拓跋珪去世后,拓跋焘的父亲拓跋嗣继位,称明元帝。明元帝身体不好,所以才十几岁的拓跋焘已经开始替父亲外出征战,内理朝务了。公元423年,明元帝去世,十五岁的拓跋焘登基,成为了北魏太武帝。这位少年天子继位之后面临的局势可以说是很严峻的,在南面有终结了东晋而一家独大的南朝刘宋,自己隔壁有北燕,胡夏,北凉等诸国纷争不断,而在北面游牧为主的柔然也经常骚扰边境。不打算坐以待毙的拓跋焘决定主动出击,在三朝元老崔浩的支持下,先是北征解决了柔然的威胁,又趁胡夏内乱时出兵向他的都城统万城进攻,当时胡夏国君赫连昌被北魏大军分兵出击,大败后仓皇出逃,后死在了逃亡途中。经过几年的征战,拓跋焘先后又灭掉了北燕,北凉等国,重新统一了中原地区,北魏成为了与南朝刘宋可以分庭抗礼的大国。可惜在统一了北方诸国之后,拓跋焘与成功辅助他霸业的老臣崔浩之间逐渐产生了间隙,崔浩是汉人出身,位高权重之后与当时北魏国内鲜卑贵族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经常被告状。后来崔浩将他奉命组织编写的北魏史书《国记》刻在石碑上对公众开放展览,因为上面据实记录了很多北魏鲜卑早年间入主中原时的不齿行径,很多鲜卑贵族觉得崔浩这是成心在公众面前羞辱他们,让他们下不来台。拓跋焘也深有此感,一怒之下就将崔浩满门抄斩了,史称“国史之狱”。崔浩死后没多久,南朝刘宋向北魏发起进攻,拓跋焘又后悔一时冲动杀了得力的助手崔浩,无奈硬着头皮进行反攻,后一直追着刘宋大军打到了长江边上。结果打到后期,双方一个闭城不出一个水土不服缺乏补给,僵持了许久的战争后不了了之。公元452年拓跋焘被他宠信的宦官宗爱刺杀去世,享年45岁,一代雄主终草草收尾,未得善终。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虽然大多渴望与中土实现人文融合,但实际上真正能彻底消除戒心与壁垒的统治阶层却少之又少。

3、赫连昌画像

刘裕攻下长安,灭了后秦以后,本想着把长安经营成自己的大本营,进而攻击北魏,夏国等政权,一举平定北方。就在这时他的后方大总管刘穆之突然病逝,再加上他的谋士们总在他耳边说要赶紧回建康准备当皇帝。他安排好让十几岁的儿子刘义珍坐镇长安,并安排十几位心腹辅佐刘义珍,便匆匆回了建康。刘裕刚走,夏国的赫连勃勃就得到了消息,他派人再三确定,后确定刘裕是走了,他露出了邪魅的微笑。他手下的一个大臣跟赫连勃勃商议道:“大王,关中自古是要地,我们应该趁机会夺回关中,现在刘裕让他的十几岁的儿子坐镇长安,他自己匆匆回建康无非是觊觎皇位,他根本就没有精力经营北方,这是一个好时机,时不可失啊。”赫连勃勃听后连连点头,他下令让自己的长子赫连璝率兵两万奔赴长安,让自己另外一个儿子赫连昌屯兵潼关,赫连勃勃亲率主力殿后。当赫连璝率军到了关中,关中的老百姓都赶来投降。刘裕留下的龙骧将军沈田子听说匈奴人打来了,亲自率军抵抗,一交手才知道实力悬殊,赫连勃勃这次是有备而来,自己根本不是对手,于是他赶紧向长安的王镇恶告急。王镇恶对手下说:“刘公以幼儿托付于我等,我们应该一起努力,击破敌人,为什么现在沈大将军一直畏敌不前,一直打败仗,他这样懈怠,大事怎么能够成功呢?”沈田子和王镇恶两人本来就有矛盾,有人把王镇恶的话带给了沈田子,沈田子又恼火又害怕,你王镇恶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在前方打仗你在后边说风凉话,二人矛盾越积越深。没过多久,王镇恶率军增援沈田子,本来他是不想来的,可是如果自己不来,打了败仗危急的是长安,为了大局着想他还是前往支援沈田子。王镇恶刚到大营,沈田子就让人散播谣言,说这王镇恶是关中人,他是北方人,他很讨厌那些吵着要回到南方的人,他要把那些吵着回南方的人都杀了,只留下他的亲信,然后他要占据关中造反。谣言一出便在军中传开了,南方兵跟北方兵之间开始敌对起来。沈田子这时派人以傅弘之的名义去请王镇恶,请他到傅弘之的大营中商议一下这谣言该怎么解决。王镇恶没有一点防备,带着几个人就来到了傅弘之的大营内。他进营以后发现傅弘之没有在大营内,沈田子倒是很早就来这里了。沈田子看王镇恶来了,赶忙起身脸上堆满了微笑向王镇恶施礼并说道:“王将军,辛苦您跑一趟,小弟先来一步。”说着就拉住王镇恶的手。王镇恶也礼貌性地笑了笑就跟着沈田子去准备落座,王镇恶刚想问傅大人去哪里了,话还没说出口,埋伏好的杀手就冲了出来,王镇恶没想过这是圈套,一点准备也没有,再加上手被沈田子拉着,没有还手,就被这杀手夺去了性命。沈田子看到王镇恶被除掉了,他是高兴坏了,他提着王镇恶的脑袋出了大营召集众将士宣布遵从刘太尉秘令,诛杀谋反之人王镇恶,说着当众提起王镇恶的脑袋。杀了王镇恶沈田子还不解气,他又命人杀了王镇恶的堂兄弟以及他的亲信。傅弘之听说王镇恶造反了,王镇恶又被杀了,还是在他的军营中,他压根不知道信,于是他骑着快马回到长安向刘义珍报告。刘义珍和几位幕僚一听王镇恶被杀了,都惊得说不出来话了,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没等众人安定下来,沈田子带着几十人提着王镇恶的脑袋也来到了长安城下向城上叫道:“速开城门,王镇恶造反,已经被我诛杀,我要向少主禀报。”沈田子早就想好了,刘裕本来就对王镇恶不完全信任,现在大敌当前,以谋反罪诛杀他,反正没有证人。杀了王镇恶一来解恨,二来他手下的兵力由自己指挥,实力变强。就算刘裕发现里边的猫腻,到时候我是兵权在握,天高皇帝远,刘裕又能奈我何。王休看沈田子带的人不多,就把他放了进来,沈田子还没下马,王休一声令下,众人把沈田子绑了起来带到刘义珍面前。王休问:“太尉临走前交待我等要好好辅佐幼主,你有什么证据证明王镇恶谋反,又为何私自把他杀了?你这才是谋反。”不等沈田子狡辩,王休命人把沈田子拉出斩首。这下两员大将面对强敌的时候都被杀了,还怎么能抵挡住胡人的铁骑。王镇恶,沈田子两人的私人恩怨,终演变成了政治冲突。面对强敌,却内斗,擅杀大将无异于自毁长城。由此可见,刘裕临走前的安排并不妥当,如果他能信任王镇恶,或是把他带到建康,这种内讧可能不会发生。刘裕一生安排的两件事比较失败,一件就是他北伐胜利后安排人管理北方,一件是他临终托孤。

4、赫连昌的几个儿子

深秋到陕西靖边县,游览了1600余年前历史上所谓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都城——统万城遗址。有史为证,残暴成性的匈奴王赫连勃勃于公元413年建都在此,取名统万乃寓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意。十余万民工,七年才建成外围有数里的坚固城堡。说坚固是因城土都经蒸熟夯实,竣工后派人验收时,用铁锥刺土,先后杀民工匠人数千,故有“城坚能磨刀斧”之说。公元425年赫连勃勃病死,也只活了45岁。那一次到白城子(当地多黄沙丘陵,独有遗址呈灰白色,老乡都如此称呼)登上遗址山顶眺望四周,只见沙海起伏,连绵无垠。当年山川秀美,气候宜人之地,现已临毛乌素沙漠边缘,这与宋朝以后统治者为防边民据此建城造反,毁城内迁有关,人为的破坏造成沙漠南侵。现虽种上了防护林,但看得出人与风沙还在争夺土地。沿着坍塌的城土走,一长列颓坏的城垣逐渐显现在眼前。时断时续参差不齐,长长的裂缝更显得苍凉破败。还有高大的城墙,突出的“马面”,墙体上,一排排横列着大小不等的洞眼,好似被机枪扫过一般。而令人费解的是,所有墙头都光秃秃的,寸草不生。不知不觉中,红日开始西沉,我正准备回归,突然看到西北隅海市蜃楼般矗立着的城堡。跑进细观,发现是较完整的敌楼。那高处敞着门洞,如怪兽狰狞的大嘴,劲风吹过嘘嘘有声。目测其高度有25米左右,在夕阳下拖着长长的身影。我欣喜万分,趁太阳落山前的余晖,在沙坡上爬高滑低,找佳角度摄影。想当年,万千工匠拼死筑城,建成后的都城繁华情景,如今只落得残阳染血悲鸟啼鸣。我真想放声长啸,为那被杀的几千民工,也为那历次攻守此坚固城堡而丧生的数以万计的冤魂。史载公元431年,赫连勃勃的儿子赫连昌、赫连定先后被北魏拓跋焘所杀,大夏国亡。当地父老相传,说只一个晚上风沙就埋掉了统万城。我想这应是历史的必然吧。

5、赫连昌的图片

北魏灭胡夏425年10月21日,北魏分5路兵马,进攻柔然。(因为这是北魏南下的隐患,选这个日子,因为冬季快到,柔然部落都要过冬,机动性减弱?)。到达瀚海沙漠南边,北魏骑兵每人携带15日干粮,深入沙漠攻击,柔然大惊,全体北撤。(给柔然心理上的压力)426年,北魏讨论先讨伐胡夏,还是柔然。本土派认为,应该进攻柔然,差也可以到阴山打猎充实物质。崔浩说,柔然来去无踪,不容易追上。胡夏国面积小,而且国王对人民残暴,应该先讨伐。这次,拓跋焘采取本土派意见,后打猎而归。之后,拓跋焘听到胡夏国内卷的消息(赫连勃勃去世,儿子夺权),打算进攻。本土派觉得不妥,崔浩又说星象上看,是个好机会。(崔浩洞悉了拓跋焘的心理,找了个合适的理由)。于是,北魏征讨胡夏。10.11拓跋焘从平城出发,11.7北魏部队包围胡夏京师,统万。胡夏退守内城,北魏劫掠一番后,准备来年再战(攻城,不是北魏的强项)。而北魏的其他部队,进展顺利,12月拿下长安。427年。1.11,拓跋焘返回北魏。1.25,胡夏准备收复长安。拓跋焘听到消息,开始组织第二次进攻。5月,拓跋焘安排好家里防备北方柔然的人手。就亲自出征。因为当时胡夏国的部队在长安和北魏留守部队对峙。所以,北魏决定打击胡夏空虚的后方~统万城。关于如何攻打统万。拓跋焘决定带着3万轻骑,采用示弱的办法。吸引胡夏的守军出击。而自己这边的部队,由于远离补给和故乡,只有死战。(以自己高昂的士气,去打击对方骄傲的心态)胡夏赫连昌一开始准备坚守。但是,得到一个北魏逃跑士兵的消息后(北魏粮食不足),决定趁北魏步兵没到,先行消灭。(北魏示弱,把大部队藏在山里)6月 2日,赫连昌率步骑兵3万出城。左右包抄。此时,突然雷雨大作,北魏面临逆风雨作战的风险。不少人觉得胡夏气势汹汹,又有天公作美,建议拓跋焘后撤。崔浩坚决支持,说刮风下雨,要看人怎么利用,不可以教条。拓跋焘就在等崔浩这句话。于是,率领部队对决。在拓跋焘奋勇作战的带领下,胡夏军队崩溃。北魏乘胜追击,拓跋焘数次带领部队冲锋在前。甚至单枪匹马杀进统万,九死一生。但是,胡夏的赫连昌家族,被充分消灭。6月3日,拓跋焘占领统万城,把城中物质分发给将士。7月7日,本来准备偷袭北魏的柔然,听说胡夏已经被攻克。退兵。想法:1. 拓跋焘,是北魏第三代明主。好奇,北魏当时拓跋家的教育是怎样,才能教导出这么好的子弟。(对比南方,好太多了)2.北魏这时,只要被立为太子,生母就会被杀(防止外戚专权)。拓跋焘的乳娘,是本份,明事理的人。(拓跋嗣当时选人的标准)不知对拓跋焘的成长有无影响。

6、赫连昌结局

(602)奉刘裕之命撤离长安的刘义真不顾大将傅弘之和蒯恩的反对,执意将长安城内无数财宝和美女悉数装车运回南方。傅弘之和蒯恩无奈之下只好让刘义真带着辎重先走,二人负责断后。除了朱龄石接替刘义真守卫的长安城之外,此时关中各地已悉数被胡夏占据。刘义真这支庞大的蠕行车队想要安全离开关中,可能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刘义真刚走到青泥(今西安市蓝田县南),胡夏前锋赫连璝带着三万骑兵就追了上来。一直在青泥游击作战、负责截断晋军南逃之路的军师王买德也闻声赶来。傅弘之和蒯恩为掩护刘义真先走,和赫连璝、王买德“力战数日”后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傅弘之、蒯恩和功曹王赐等全部被俘。赫连璝很快又追上刘义真,一通狂杀后晋军四散逃奔。司马毛修之逃跑途中见到一处地势险峻的山坡,准备爬上去躲避,不料山上已经聚集了一些晋军逃兵,其中有些曾因犯错被毛修之惩罚过,这些人便扔出手中的兵器阻止毛修之上山,导致毛修之额头受伤,坠下山坡后被俘。刘义真终于丢弃了辎重,带着数百人拼死逃命,后因天色渐黑赫连璝停止追击,方才逃得一命。只是身边的人早已跑散,马也没了,只剩刘义真孤身一人。因害怕追兵,刘义真只敢沿着路边草丛一路向南。同样跑散的中兵参军段宏骑着马一路呼喊,躲在草丛里的刘义真这才慌忙出来。段宏大喜,下马将刘义真背在身后,二人同乘一匹马。段宏是段氏鲜卑后裔,原为南燕徐州刺史,因与南燕重臣公孙五楼不和,在刘裕北伐南燕时归顺刘裕。前番北伐时,段宏作为谘议参军跟随刘裕左右,刘裕离开长安时让段宏做了刘义真的中兵参军,随同留守长安。坐在段宏身后的刘义真随后说了一句令人哭笑不得的话:“今日之败都是我没有算计好,但是大丈夫不经历这样的磨难,如何能体会世事艰难呢!”。(这句话在宋书里出自刘义真之口,在资治通鉴里被改为段宏所说)。大户人家的孩子口气就是大,为了长一次教训,不惜搭进去多少人。傅弘之被俘后,赫连勃勃为迫使傅弘之归顺而软硬兼施。傅弘之大义凛然,不为所动。时值农历十一月,天寒地冻,赫连勃勃命人脱去傅弘之的铠甲战袍,赤裸着绑缚在外面柱子上。傅弘之大骂不停,终被活活冻死,时年42岁。蒯恩也因不肯投降被赫连勃勃斩杀。毛修之不知为何没有被赫连勃勃诛杀,应该是投降了。胡夏灭亡后毛修之被北魏所俘,转投了北魏。赫连勃勃把斩杀的晋军头颅堆积成山,做成京观,仍旧命名为骷髅台。东晋在关中基本没有民心,所以长安外围守军一撤,这些地方瞬间全都投降胡夏。现在仅剩朱龄石独守长安,而城内百姓根本不想和晋军一起死守长安,于是联合起来驱赶晋军。守城晋军早就没了斗志,朱龄石自知无法和赫连勃勃数万大军匹敌,于是下令焚毁城内宫殿后带着人马直奔潼关。赫连勃勃大摇大摆地进了长安城。刘裕辛苦北伐的成果,仅仅只经历了青泥一战就烟消云散。赫连勃勃在长安城内大宴将士,席间,赫连勃勃举起酒杯对王买德说:“卿往日说的话现在完全应验,真可谓算无遗策。这次能这么顺利地拿下关中,虽有宗庙社稷的神灵护佑,但更是卿的谋划之功。这杯酒必须敬卿!”王买德随后被任命为都官尚书、冠军将军,赐爵河阳侯。因龙骧将军王敬先驻守在曹公垒(今陕西渭南市潼关县西北),朱龄石出了长安后便直奔曹公垒而去。原本在洛阳一带慰劳军队的朱超石后来见关中危急,便赶往蒲阪观察态势,此时听说哥哥朱龄石正在曹公垒,于是也赶去和朱龄石会合。按王买德关门打狗的计策,此时正在潼关负责封堵关中东大门的赫连勃勃三子赫连昌闻讯后迅速率军将曹公垒团团围住。赫连昌没有选择强攻,而是首先切断了曹公垒的水源,然后静待晋军自己崩溃。几天后,晋军饥渴难耐,无力再战。朱龄石显然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便对朱超石说:“你我如果都客死异乡,如何向南方的父母交待。今日你必须趁夜突围,选小路逃回南方,我就没什么可遗憾的了”。男儿有泪不轻弹!朱超石见哥哥如此这般,忍不住大哭,拉着哥哥手说:“人都有一死,我怎能舍弃哥哥独自逃生。不如留在此地和哥哥血战到底”。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悲壮,又是一个全军覆没。朱龄石、朱超石、龙骧将军王敬先、右军参军刘钦之全部被俘,送往长安后因不肯归顺被赫连勃勃斩于长安城内。朱龄石死时39岁,朱超石36岁。骷髅台上又多了几颗脑袋。刘钦之的弟弟刘秀之听闻哥哥死讯悲恸至极,此后十年未再参与任何歌舞饮宴。刘钦之还是刘穆之的堂侄。刘裕拿下关中可以说顺利,可之后呢?王镇恶、沈田子、王修、傅弘之、蒯恩、朱龄石、朱超石、王敬先、刘钦之,还有王镇恶的七位兄弟和一大堆没留下姓名的将领却永远地留在了关中,一去不回。这,究竟该怪谁呢!关注本号,感受两晋十六国烽烟,品味乱世风云,历史的精彩就在这里。内容完全尊重史实,写作不易,需要您的关注、点赞或留言,感谢您对原创的支持!(602)

7、赫连昌的妻子

(667)公元429年4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决定北伐柔然时遭到满朝文武反对,以尚书令刘洁、尚书左仆射安原为首的反战派不但从后宫搬来重量级人物保太后,还在朝会上让精通天象的太史令张渊和徐辩以所观天象不利出兵为由极力阻止拓跋焘出兵。孤立无援地拓跋焘即无奈又恼怒,始终一言未发。就在这时,朝堂上突然站出一人,高声为出兵辩解。此人正是崔浩,一场精彩无比的朝堂辩论便展现在后人眼前。但见崔浩目不转睛地盯着张渊,朗声道:“我们都知道,阳对应德,阴对应刑,出现日食君主要修德,出现月食君主要修刑(注:古时以日为阳,月为阴)。刚才您说如今以阴为主,即对应刑罚。自古帝王修刑,从小处说就是将犯人押赴市曹处决,从大处说则是出兵原野惩罚敌国。陛下出兵北伐正是讨伐有罪之敌,这不就是注重刑罚的表现吗?且还是刑之大者。因此在三阴之气交汇时用兵,完全符合修刑之义。“崔浩望着张渊,继续说道:“对于您说的岁星(木星)靠近月亮,这确实意味着会出现饥荒和流民,但据观测,这是应验在别国而不是我国,且还有十二年的时间。太白星(金星)目前行至苍龙宿(二十八宿之一),这在天文上属于东,并不是西,所以你所说的‘岁星袭月,太白在西’并不妨碍北伐“。崔浩环环相扣,针对张渊和徐辩提出的三条不利北伐的天象一一作了辩解,有理有据。这时崔浩把目光转向了拓跋焘,接着说道:“陛下,张渊、徐辩不过是一介俗生,学识浅薄,只学了一些皮毛,仅能观测天文表象,却不识其中大体,无法了解天象的奥妙所在,难以预测更为长远的事情。据臣近年连续观察,月亮在进入昴星(昴音mǎo,二十八宿之一)后一直遮住昴星不动,至今仍然如此,这对应的卜辞就是:‘三年,天子大破旄头之国’,(注:旄头就是指昴星),旄头对应地区正是柔然和高车。自古圣人常做出常人所不能之事,所以古语有云:‘之原,黎民惧焉,及其成功,天下晏然’。希望陛下不要再迟疑,下令出兵 “。崔浩所说的“之原,黎民惧焉,及其成功,天下晏然“,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原话为“之原,黎民惧焉;及臻厥成,天下晏如也“。意思就是圣人在做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时,开始一定会有很多人因无法理解而恐惧和反对,但是后事情做成功以后一切自然就会安定下来。崔浩用这句话来劝说拓跋焘无须担心群臣的反对是再合适不过了。崔浩无论学识、口才,还是聪明程度都远人可比。崔浩总算说完了,转头望了望张渊、徐辩等人。张渊等人早已面露惭色,对崔浩连珠炮般的精彩陈述哪里还有辩驳的勇气,憋了半天,后弱弱地说:“这柔然不过是荒外无用的东西,占了他们的土地也不能耕种,无法获得粮食。部众都是未开化的夷狄,即使把他们掠夺过来也难以臣服驱使。况且他们来去如风,行动毫无规律可言,很难彻底消灭和控制。我们为何要如此急迫地动员大军,劳民伤财去征讨他们呢?“。张渊身为太史令,朝廷命官,可后这段话却表现出了完全如同普通百姓一般的见解,反而暴露了自己的无知,不如不说。崔浩当然不会放过。张渊话音刚落,崔浩立即面对拓跋焘,大声说道:“张渊、徐辩如果只是谈论天象,这是他们的专长,倒也罢了。现在却要论及时局和形势,这岂是他们所能了解的。张渊说的不过是汉朝初年面对匈奴时的老生常谈,放到今天早已不合时宜。为何这么说?柔然原本就是我们的藩属,后来背叛而去,如今我们去诛杀叛军首领,收纳百姓,让他们重新臣服我们,这怎么能说无用呢?“。崔浩扫了一眼张渊和徐辩,接着道:“漠北地处高原凉爽之地,不生蚊虫,水草丰美,夏季适合北迁放牧,可以获得牲畜和奶酪,并不是不能耕种就没有食物。以往经常有柔然子弟来降,身份高贵的,我们还会把公主嫁给他,身份低一些的,我们也会让他们做将军、大夫,和我们一样在朝中为官。再者,我们军队中的高车骑兵不就很有名吗,怎么能说难以臣服呢?如果南人和他们打仗,会担心追不上他们,但我们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们能跑,我们也能追啊,怎么能说难以控制呢?近年来柔然缕缕犯我国境,边民不堪其苦,如果今夏我们不设法出兵消灭他们,等秋天他们还会再来,我们如何才能安宁?自太宗(指拓跋嗣)朝以来我们没有一年不受他们的侵扰,如此这般,又怎能说不急迫呢?“崔浩后说道:“世人都称张渊、徐辩精通数术,能预知未来,那我倒想问问二位,当初西国(指胡夏)统万城破之前二位是否看出征兆了呢?如果看出来却没说则是不忠,如果没看出来则说明根本没有预测未来的本领”。这个崔浩,太精彩了,一语双关,直戳二人痛处。要知道,张渊二人的旧主子赫连昌此时同样也在朝堂之上。张渊等人“惭赧而不能对“,惭愧的再也说不出话来...关注本号,感受两晋十六国烽烟,品味乱世风云,历史的精彩就在这里。内容完全尊重史实,写作不易,需要您的关注、点赞或留言,感谢您对原创的支持!(667)

8、赫连昌谋反

老妈哭着劝阻拓跋焘别再瞎折腾了,整天打打杀杀的,让人提心吊胆,还让不让人过安稳日子了!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决定北伐攻打柔然,朝廷大臣中除了崔浩没有一个赞成的,就连老妈都哭哭啼啼劝他不要再瞎折腾了!拓跋焘可不管这些,男人就应该驰骋疆场,马革裹尸。有权、有钱、有兵,关键是有野心,看谁不爽干就完了。众臣见拓跋焘北伐意坚,便推举夏国投降的史官张渊、徐辩劝谏拓跋焘。张渊这个人有些本事,曾经担任好几个国家的史官,颇通些天文地理,占卜数术。后人对这些东西还是很“迷信”的,这也是我们特别崇拜诸葛亮、刘伯温的原因,不过细想起来也是很无奈,诸葛亮既然有那么大的本事,怎么统一不了三国?刘伯温也被他人毒死。这很耐人寻味。这个张渊也不含糊,年轻时候就曾经劝过前秦苻坚不要去南征东晋,苻坚不听结果杯具了,还丢了江山,因此张渊的观点很被看重。当时张渊以天时不利为理由,认为北伐必败,即使侥幸取胜,也不利于皇上统治。张渊的话还是起到了作用,毕竟人家是“半仙”,让拓跋焘心里动摇起来。太武帝把崔浩召来,让他和张渊当场辩论,于是历史上第一场由皇帝做裁判的“辩论大赛”开始直播了,奖品是什么呢?谁赢,“升职加薪”。崔浩来到,也以天象为根据,认为现在正是北伐大漠的好时机,反驳了张渊所谓的“天时论”。张渊不服,又说:“蠕蠕那么个荒凉偏远的国家,得到他们的土地也不能耕食,得到他们的臣民也无法驾驭,而且那些人都是反复无常的野蛮人,没有用,何苦要兴师动众去攻打呢?”蠕蠕是那时候对柔然的一种蔑称,就像是现在称“小日本”一样的口吻。崔浩微微一笑,道:“张大人谈论天象,还是颇内行的,若是论及形势,见解都太一般了。你的话乃是汉朝的老生常谈,放到今天来用,不合时宜呢。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蠕蠕国的首领,原先是我们魏国叛逃的奴隶。如今消灭主凶,收服人民,让他们重操旧业,怎么可以说没有用呢?漠北高地,气候凉爽,没有蚊虫,水草茂盛,夏天北迁正是好地方啊,怎么会没有耕食呢?蠕蠕的臣民投降,贵族可以把公主嫁给他们,一般的大臣可以封为将军、大夫,在朝中做官,怎么会无法驾驭呢?而且蠕蠕几次侵入我国,官民惧怕。如果今年不乘夏天进攻把他们彻底打败,等秋天他们又会来骚扰,我们就睡不安稳觉了。都说张大人、徐大人通晓方术,预知兴亡,我想问问两位大人,当初赫连昌(当初张渊任史官的夏国)灭亡之前,有何征兆呢?如果知道了而不说,那就是你不忠,如果你确实不知道,那就是你的方术根本不行。”这时候投降过来的赫连昌也在座,张渊等人看看崔浩,又瞧瞧赫连昌,无言以对。拓跋焘十分高兴,对众大臣说:“我意已决,张渊这些亡国之臣,意见根本不值得听。”又有大臣担心南方的刘宋国为患。我们这里出兵北伐,行军千里,谁人不知?假如蠕蠕远逃而宋军又来,那就危险了。崔浩摇头说:“此言差矣,今年如不把蠕蠕摧毁,则无法抵御南朝之敌。”那么后来怎么样了呢?拓跋焘挥师北上,分兵两路,取道黑山(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和大娥山,大举攻打柔然。东路拓跋焘亲自率领,很快就抵达漠南。拓跋焘舍弃辎重,以轻骑兵突袭柔然。柔然首领牟汗纥升盖可汗大檀这时哪里有什么防备,正在悠哉悠哉地乘着水草茂盛放牧呢!魏军忽然杀到,措手不及使得柔然的军民大惊失色,这也太符合常理了吧?以前都是我们欺负人家,今天怎么被人欺负了?我那个去,这是报应啊!就像是莆田那个杀人的事,老实人被欺负急了还会走极端呢!何况拓跋焘不是吃气的主呢!可汗大檀的帐篷都烧了,跑得无影无踪,你不让我安生,我就让你没房子住!拓跋焘一路追下去,深入大漠,搜索大檀。一直被柔然压制的高车各部也乘机抢掠柔然的牛马后归顺北魏。强者为王,四面臣服,在这个世界的确是“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一仗打得柔然毫无脾气,拓跋焘追至涿邪山(今蒙古满达勒戈壁一带),拓跋焘见离自己的地盘太远,怕敌人有伏兵,又担心粮草跟不上,下令退兵。此役北魏收入颇丰。柔然大部分投降,那个捣蛋鬼可汗大檀羞愤而死,其子吴提继位,自此柔然开始衰落。开旋归来的拓跋焘回到平城,果然如崔浩所言,刘宋虽然虚张声势,可毕竟没敢有什么动作。拓跋焘对崔浩大为叹服,加封崔浩为侍中、抚军大将军,对他更加重用。对崔浩的提拔重用,还说明了一个事,那些所谓的占卜、星象只是一个幌子,不能左右人的命运,何况是国运呢?因为世界一切都是在变化的,包括人的心念,怎么能用一成不变的模式来算定时刻都在变化的时局呢?何况人心细微,善恶不定,命运的好与坏又怎么能控制时刻在动的人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