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简介的(杜甫简介的思维导图)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7 20:44:23 浏览
1、杜甫简介的思维导图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董宇辉说杜甫是他的偶像,希望大家给孩子从小多读一些杜甫的诗,主要是源于仁爱。因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所以了解杜甫的生平。理解杜甫家道中落,怀才不遇,忧国忧民或许会让孩子更早了解真实的社会,培养坚韧的精神意志。杜甫在垂垂老矣,受安史之乱影响带着一家老小漂浮到岳阳楼写下了这首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尽了洞庭湖的浩淼无边无际,就连天地都无时无刻漂浮在其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看着浩淼无边无际的洞庭湖,杜甫想到了自己的渺小和孤独。国民女婿董宇辉也喜欢这样的体验,他在直播间畅想一个人、一辆车一路向西,如果在古代的话,大概就是一个人,一匹马,一把剑,体味西出阳关无故人,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体验天地之大,而我独小。杜甫深深的家国情怀一直在影响自己,百年孤病独登台之际,还想的是国家处在战乱,人民生活于水火之中,自己无助的默默留着眼泪。董宇辉也是在为自己怀才不遇而畅想西出无目的畅游。好在茫茫人海他找到了知己,他渡人渡己,现在红的一塌糊涂,希望他事业长虹。在渡人的路上也不要停歇,他改变了国人阅读习惯,至少改变了我的阅读习惯。朋友你呢?你有一个人体验天地万物浩淼么?

2、杜甫简介的手抄报

绝句漫兴【唐・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江上的燕子都明白我的茅屋过于低小,因此常常飞到这里筑巢。燕子衔来筑巢的泥弄脏了我的琴和书,它们还不停地追逐飞虫碰着了人。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简介的#

3、杜甫简介摘抄

晨读历史: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dù fǔ]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人物生平家世背景杜甫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遂居巩县(今属河南)。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巩县。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杜甫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杜甫少年时期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他五六岁时在河南郾城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后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宅里,遵化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的歌声;在洛阳北邙山顶玄元皇帝庙里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这在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当时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习作的词赋,夸奖他有班固、扬雄之风。还有李邕、王翰这样的长辈也屈尊来访问他。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西临猗)。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大概这时他父亲正在兖州做司马,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现存早的几首诗:《登兖州城楼》,是省侍父亲于兖州时的作品;还有《画鹰》《房兵曹胡马》两首,以青年人的热情歌颂了雄鹰和骏马;还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会见了诗人高适,这是第三次漫游。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天宝四载(745年),他在齐鲁又与李白相见,在饮酒赋诗之外,又讨论了炼丹求仙,而且共同访问了兖州城北的隐士范野人。两人还互赠了诗篇。杜赠李的诗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赠杜的诗说:“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两人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见面。困守长安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杜甫天宝十载(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待续1)

4、杜甫简介3

我对诗圣杜甫极为推崇,很喜欢他的诗作,也对杜甫的生平事迹颇有了了解,对他凄苦悲凉的人生感到不平和惋惜,今读此文,有了新的理解,愿今后再次能看到有相左的看法。

5、杜甫介绍

晨读历史: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dù fǔ](接续11)所谓府兵制,重要的特点便是兵农合一。在和平时期,府兵在家里耕种务农,从事农业生产;战争爆发后,朝廷根据需要将府兵征集起来,投入到战场。府兵使用的武器和马匹,全部自筹。国家只承担战争期间的粮食。所以,在《木兰辞》里,会有花木兰代父从军之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场景。在征兵时,吏卒是根据户籍名册来“按图索骥”的,而不是随随便便拉壮丁。在《石壕吏》里,老妇人一家确实很惨,3个儿子都被征去当兵了,其中两个已经在邺城之战中战死。这也说明了“安史之乱”的惨烈。可是,吏卒在征兵时,依然会找到这家来。因为,老妇人一家是府兵,在平时里享受了朝廷分给他们的田地,当战争爆发时就必须服兵役。杜甫仅仅是经过石壕村词条,户口不在那里,吏卒当然不会莫名其妙地将他拉去当壮丁。我们通读《石壕吏》会发现,尽管杜甫批评了石壕吏的凶狠,对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示了同情,但他没有批评征兵这项制度。回到1300多年前的中唐,唐朝必须倾尽所有,集聚所有的力量,才能打败强大的叛军,平定“安史之乱”,重新回到和平年代。老妇人一家的悲剧,正是平定“安史之乱”所付出的代价之一。另一方面,杜甫是官员身份在唐朝时期,许多诗人、文学家都通过科举考试当了大官,杜甫的科场之路却充满坎坷,导致一生没有当过大官。757年,杜甫逃出都城长安后,历经艰难险阻来到凤翔词条(今陕西省宝鸡市词条)投奔唐肃宗词条。唐肃宗将杜甫任命为左拾遗。左拾遗的品级为正七品上,工作职责就是给皇帝提意见和建议。可是,没过多久,杜甫就因为参与营救大臣房琯词条,得罪了唐肃宗,被唐肃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司功参军属于正七品下,掌官吏的考课、假使、祭祀、祯祥、道佛、学校、表疏、书启、医药、陈设等事宜。759年,当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创作了这首《石壕吏》。当时,杜甫哪怕只是孤身一人,依然是一名正七品官员的身份。石壕吏再厉害,也只是一名“吏”。在古代,“官”和“吏”之间的地位有天壤之别。绝大多数“吏”,一辈子都混不到“官”的级别。“吏”见了“官”,只有磕头的份。因此,一名小小的石壕吏,怎么可能去抓正七品官员杜甫?同时,杜甫早不早就跻身“士人”阶层,按国家规定免除了赋税、兵役、劳役。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词条里,杜甫这样介绍自己:“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从那时候开始,杜甫就不需要缴纳赋税和服兵役、劳役了。因此,假设石壕吏一时糊涂,竟然将杜甫这名比上司级别还高的正七品官员抓去当了壮丁,你猜他的上司会不会赏他两个耳光,让他清醒一下?有人责怪杜甫太无情,认为老妇人一家好心好意收留了杜甫,杜甫却不肯伸出援手,帮助老妇人一家摆脱抓壮丁。其实,杜甫只是一名过路的正七品官员,没有权力管这件事的。而且,从“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诗里,我们可以判定,老妇人去了战场后,主要承担后勤保障,不会直接冲锋陷阵,她的人身安全还是有一定保障的。杜甫:老子爱李白,跟全世界无关原创|2019-6-30 11:49:36“在他现存诗作中,与李白有关的有20多首,分别后单独写给李白的就有10首,而且几乎篇篇都是名作,同时代描述李白传神的诗句,几乎都出自他笔下。”大唐词条天宝四年,鲁城(今山东曲阜),山间村舍的客房内。清晨的秋日阳光穿透窗户,温暖地撒满了大半个房间。杜甫醒了,李白还在睡。杜甫睡眼惺忪地向窗外望了望,明亮的阳光刺得他更加睁不开眼,于是他本能地扭过了头,望向床榻另一侧依然鼾声如雷的李白。就这样怔怔地望了好一会儿,忽然他伸出手使劲地拧了自己大腿一把,疼痛感让他差一点惊呼出来:天了噜!真的不是在做梦啊!曾经远在天边的偶像,如今近在眼前,昨天还手拉手来到山里找隐居的老范喝酒撸串,喝高了就倒在同一张榻上,扯着同一张被子……想到这,杜同学抑制不住内心强烈的幸福感,提笔向全世界宣告了他们的伟大友谊: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词条那么,这场伟大的友谊是怎么开始的呢?让我们从一年前说起。天宝三载,傲娇爆表的李白同学不满工作中大材小用的尴尬处境,裸辞词条出京。是的,那个令无数文人墨客艳羡不已的金饭碗——翰林待诏,李白同学说不要就不要了。老子明明是只大鹏鸟,玄宗却把哥当金丝雀养着,这是对哥政治才华的侮辱啊!一句话:不能忍!失业之后的李白,又开始了浪迹天涯的生活。浪着浪着,就浪到了河南——这可是我们杜同学的地盘啊!彼时的杜同学刚结婚不久,正在河南老家预备下一次的进士考试。(待续12)

6、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在遇上李白以前,身上看不到受道教影响的痕迹。 他到王屋山、东蒙山求仙访道,主要是因为李白。李白是他的兄长,他对李白又很佩服,可能被李白说得晕乎乎的,就一起去访道了。 杜甫中年偶尔也有一些诗涉及道教或者佛教,但那都是在宴席宾客上,是一种逢场作戏,或者是说随大流。”这段故事收录在华师大教授戴建业的《戴老师魔性诗词课》里,之前杜甫在我脑海里的形象并不饱满,而且杜甫和李白之间的关联性也仅仅停留在是伟大的盛唐诗人。当戴老师介绍了杜甫和道教佛教的故事之后,我对杜甫那个时期的诗句理解起来就更生动了。根据戴老师的研究,他觉得杜甫既不信佛,也不信道。 杜甫所在的那个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自由,信仰也很自由的时代,统治者对自己的统治特别自信,对什么文化都不排斥,所以人们想相信哪种思想,想信仰哪种宗教,都不会受的遏制。李白选择了道教,人们把道教和他诗词的意境结合起来,称他为诗仙;王维是忠实的佛教徒,根据他的诗词,人们称他为诗佛;杜甫是个典型的儒生,读圣贤书,于是结合他的诗句,人们称他为诗圣。假如我在初中时,戴老师这样给我解释诗仙、诗佛、诗圣等等,我肯定终身难忘。所以说一个好的老师,就是一个“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老师,这对学生来说重要。戴老师又说:“杜甫的思想,是很正统的儒家观念。儒家的伦理观念,一直是杜甫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杜甫的儒生特质直接体现在他的诗句中,读者理解了这一点,也就能看懂杜甫的《壮游》了。同时,戴老师也说,从杜甫身上可以看出中国的整个思想体系发生的巨大变化。 唐朝是一种混合型的意识形态,并没有把儒家思想定为一尊。读戴建业教授的《戴老师魔性诗词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假如你是学生,你可以从学术角度历史角度;假如你已经毕业踏入职场,那么你可以从诗词的审美角度品味;假如你还是孩子,或者准备和孩子一起品读的父母,那么这本书能让你的孩子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整体的语文水平。希望你会喜欢这本书,需要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让我们一起品味盛唐诗词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