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晋县,隶属河北省邢台市,河北省首批扩权县之一,北接石家庄,南濒巨鹿县、隆尧县,西接柏乡县,东临新河县,总面积1110.9平方千米。景点宁晋碑廊、古丁桥、尧台遗址、天仙观遗址、古丁桥坊、曹鼐墓、塔底村古墓、宁晋云台寺、普润寺特产、美食宁晋鸭梨、宁晋雪花梨、宁晋水晶梨、泥坑酒、宁晋大白菜、糖瓜儿、食用菌、宫面、饸饹、煎饼卷盘匴
2、宁晋泊是怎么形成的二次上滩,宁晋泊,隆尧的大陆泽,在深秋依旧上滩,一周雨一直下,上游水库开始放水,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小麦的种植,2021年农村难呀!从邢家湾到耿庄桥的北澧河,河水情况如下
3、宁晋泊重建邢台的水系漫谈河北省邢台市,作为历史上有名的百泉之城,水系相当发达。喜欢游山玩水的我,更对邢台的水情有独钟。偶然查看河北省自然资源厅网站,看到了一张很详细的邢台水系地图,忍不住认真观看,因为这张地图,让我对邢台水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邢台的水库主要集中在邢台西部山区,水源主要来自于太行山,这就是俗称的水往低处流。邢台的水库比较著名的有:东石岭水库,也就是风景秀丽的秦王湖;朱庄水库;野沟门水库;马河水库(马河水库又名鹊山湖,相传先秦时期的名医扁鹊曾在这里行医);临城水库(又名岐山湖);八一水库;东川口水库;乱木水库等等。这些水库基本上修建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到现在还在为邢台的农业、旅游业等发展做着重要的贡献。这些水库,基本上都已经开发为景区,其中著名的岐山湖和秦王湖、野沟门水库,已经成了邢台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有水的地方才有灵性,泛舟其上,看波光潋滟,心情惬意!说了水库,第二重要的应该就是贯穿邢台西部、经过邢台市下属的沙河、信都区、内丘、临城境内的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总干渠了。它犹如一条玉带从南向北经过邢台北上,把南方洁净的水源供给沿线居民,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幸福度。横跨南水北调干渠的几座造型各异的大桥,早已成了邢台人民眼中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邢台的中东部,水系更是发达。大陆泽、宁晋泊、滏阳河、漳河、老沙河、卫运河,都成了主要的灌溉水和湿地的主要用水来源。邢台市区的水系,经过近十几年的建设改造,节约用水措施的施行,已经再现千年泉城的实景,市区北部有白马河,市区南部有七里河,市区内从南到北有围寨河、小黄河、茶棚沟,这几条河从西向东,蜿蜒流淌,芦苇摇曳,野鸭成群,鱼翔浅底,白鹭起飞,优美的环境让邢台市成为名副其实的宜居之地!市内还有清凌凌的达活泉、恢复喷涌的狗头泉,美丽的百泉之城邢台欢迎你!(图片来源于河北自然资源厅官网下载)
4、宁晋泊新消息河北百年灾害四——96年特大洪水1、时间1996年 8月 3—5日。2、强降雨(1)雨量集中。主要降雨集中在1996年8月3日20时——4日20时。暴雨中心在石家庄井陉和山西昔阳县。(2)降雨面积大。降雨区域既包括山西省中南部各县也包括河北省石家庄、邢台、邯郸、保定许多县市,滹沱河、漳河上游洪峰流量超过 1963年 。3、灾害损失全省91个县(市)1691万人口受灾,损坏房屋13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456.3亿元。多年没有启用 的宁晋泊 、大陆泽、献县泛 区和 东 淀 等 四个 滞洪 区被迫 滞 洪 ,全省因灾死亡596人。
5、宁晋泊历史图片宁晋泊地区(37。~37。30’N,114~40’~115。15’E)位于河北平原南部的河北省宁晋县、隆尧县、新河县和巨鹿县境内,主要分布于宁晋县东南部和隆尧东北部,因而称宁晋泊。古时与任县南泊相连,统称为大陆泽。两泊之间,以澧河、滏阳河相通,形似葫芦,故俗称葫芦河。北泊为宁晋泊。并与海河平原北部的白洋淀、文安洼齐名, 分别称为南北二泊和东西二淀。然而在19世纪后期, 大陆泽与宁晋泊迅速走向了消亡。宁晋泊主要承纳北澧河、滏阳河、泜河、午河、洨河及北沙河来水,滞蓄后经滏阳河及滏阳新河下泄。1967年11月,水电部海河设计院完成北围堤初步设计。1968年4月,河北省革委会决定,在泊内村庄完成防洪安全措施之前,北围堤暂留泄洪口门宽1000米,堤顶高程30.0米,预留沉陷0.2米。同年扩挖洨河时筑成北围堤,自洨河胡家营左堤开始至小河口与滏阳新河左堤相接,长28.5公里,堤顶高程37.5~32.8米,顶宽5~8米。1974年6月6日,东汪发生地震时使北围堤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发现较大横向裂缝256条。邢台地区于1977年汛前对北围堤裂缝进行了灌浆处理。为发动群众完成泊内村庄防洪安全设施,1969年12月,邢台地区海河指挥部对建立村庄防洪安全设施做了国家补助粮款的规定,1970年春将第一批粮、款及部分物料预拨到户。到1982年做成拖轮3艘,大木船13只,小木船76只;建防洪村台550个,避洪砖房1.64万间,防洪桥109座。宁晋泊的运用原则是:宁晋泊滞洪时,先澧河以西,后滏澧夹道,水位超过27.8米时,放弃小南海,退守小漳河右堤,同时关闭孙家口涵洞;水位超过28.5米时,退守东围堤,向老、小漳河区间分洪,同时关闭商店、洪水口和板台涵洞。当前防洪存在的问题是:泊内村台、围村埝有75.5%未达到设计高程;防洪村台与校核洪水位相平,未留超高,并且未考虑人口增长因素。[1]历史变迁历史上宁晋泊是一片天然湖泊。初与任县南泊相连通称大陆泽,由于漳、滹诸水汇冲于泽,淤积日高,遂断为南、北二泊,中间有北澧河相通,俗称葫芦河。北泊在境内东南部,其范围,东、西从县界至素邱长约35里,南北从县界到大陆村长约50余里。新中国成立后,该村南仍留存镌“陆泽”碑文一座。泊中水势,《赵州属邑志》云:昔时,漳水汇大小群川向北流入宁晋县境(俗称南水),赵州西境及滹沱河以南诸水向东南流入县境(俗称北水),汇为大泽。徐正《海河今昔纪要》说:据调查,宁晋泊低处孟家庄一带,在明万历年间还是湖泊,人称“小南海”,常年有水。宁晋泊范围虽广,但填缩较快。自北泊以来至清代,河道平旧冲新,淤积填缩与漳滹诸水的反复迁徙成正比,从明成化八年(1472年)至清道光元年(1821年)350年中,滹沱河6次迁徙就有4次泛入宁晋泊。离境后其支流仍由城东北白豆村一带南流入泊,久而久之渐渐淤塞,后改由城西北米家庄村西经城下南流,水势大逊于前。经过地域在滹沱河频繁变迁过程中,漳水于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南徙离境,其支流(今老漳河)由东南方入境,水势亦大大减弱。清朝道光十九年(1839年),滹沱河北徙束鹿、藁城一带后远离县境,洼地缩小到“治城东南25里,环泊村庄十有八,泊中之村十。”面积东、西自史家咀村至北鱼村,南、北自南鱼村至素邱村各30余里。仍有漳、七里、滏、澧、沙、洨、泜、槐、午河等9条河道汇集于泊,俗称“九河下稍宁晋泊”。当时,洼地泽涸落荒,晋棍、土豪争相占种,讼端叠起。为此,蕃台陆建瀛至“沼泊各村查勘清丈”,令“认粮升科”。经过清丈,东、西自北鱼村至史家咀村20余里,南、北自南鱼村至素邱、东汪、鱼台、赵庄长30余里。此时洼地初步垦为耕田,但未免水患,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建国前夕。中国第三大滞洪区——宁晋泊滞洪区,建于1969年,是国家在“根治海河”中,根据“子牙河防洪规划”为治理子牙河流域水患,保障下游衡水、沧州、石德铁路、华北油田和天津市的安全,将滏阳河中游洼地建成了大陆泽、宁晋泊滞洪区。演变过程16世纪中期前后,大陆泽南北长达50km左右,东西广约15km,形状貌似葫芦,任县附近的南部较宁晋附近的北部更为深广,是湖泊的主体。从15世纪到16世纪后期,大陆泽一直是一个南起任县、北至宁晋县的统一大湖。此后,随着湖泊的不断萎缩,至17世纪初大陆泽逐渐分解成南、北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分解后的南泊原本就是大陆泽的主体,湖泊范围分明,湖体比北泊更加深广, 因此承袭了湖泊分解前的名称,仍称大陆泽。分解后的北泊则湖体平浅、散漫,呈现一片河湖交错的景象,因主要位于宁晋县内,另称宁晋泊。然而从17世纪中叶开始, 宁晋泊急剧扩展虽然直到1700年,大陆泽仍是海河南系平原上大的湖泊,其次才是宁晋泊。此图有宁晋县东城某村的土地挖出百年前的贝壳,不知有益于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