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彤简介(缪彤怎么读)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9 16:21:14 浏览
1、缪彤怎么读

苏州是状元之乡,51名的状元数,令其他州郡望尘莫及。但是苏州在清代以前的科考中并不太出 色,苏州举子们的爆发,是从康熙六年开始的。康熙六年(1667),吴县缪彤意外夺冠。他在会试中只列三十六名,之前连考四次都名落孙山的缪彤,这次能中个两甲、三 甲就很满意了,哪还敢想一甲进士及第的好事呢?三月二十二日传胪这天大雨倾盆,缪彤同众进士们来到太和殿前参加传胪大典,一身轻松,感觉只是随班行礼而已。礼部唱名的传制官开始唱名,一甲一名缪彤。跪在人群中的缪彤有点恍惚,是在叫我吗?而传制官的话音刚落,立即鼓乐声起,加上外面的哗哗雨声,缪彤更不敢相信自己中了状元,哪敢出列啊!这时传制官又唱二遍,旁边的官员看缪彤不动,连忙上前来拉他出列。没有发现异常情况的传制官继续唱一甲二名榜眼时,缪彤还没有行完礼,一时场面便有点乱了。后来这个唱名的传制被罚俸三个月,缪彤知道后心里很过意不去。这一切都被缪彤写在了他的《传胪纪事》里,缪彤仕途平平,但后来研究清代科举的人们,都会重视他的这篇详尽的纪录,科举史上,记录传胪大典的种种细节,唯此一篇。缪彤家族是世代书香门弟,他儿子缪曰藻后来中了1715年的榜眼,这一届的状元也是我们苏州人,徐陶璋。明、清科举三年一考,缪彤中状元三年后的1670年,昆山徐乾学走进殿试考场,十一年前的1659年,他的三弟也在这里勇夺状元,这次,学富五车的大哥徐乾学信心满满,也是奔着状元来的。没想到临门一脚差了一点点运气,只中了一甲三名探花。又过三年,1673年,苏州举子们集体发力,徐乾学二弟徐秉义又中探花,娄县王鸿绪中榜眼,状元被长洲韩菼收入囊中,连第四名也被苏州人顾汧夺得。再三年后的1676年,苏州彭定求会试一名、殿试一甲一名,苏州人蝉联状元。彭定求无意仕途,前后只在翰林院断断续续呆了不到四年,便告假回家,专心读书。1705年时,康熙帝要编《全唐诗》,诏令彭定求为《全唐诗》书局总裁,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彭定求数十年磨一剑,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带领群贤,仅用了短短一年时间,就编成了收诗近五万首的煌煌巨著《全唐诗》。若干年后的1727年,彭定求的孙子彭启丰再次高中状元,成为苏州唯 一、也是全国仅有的嫡亲祖孙状元。彭定求中状元后的三年一晃而过,1679年,苏州举子再次来到京城。这次冲击状元的,是苏州大族归家后代归允肃。归家远祖在唐代就中过五个状元,归仁绍、归仁泽、归黯、归佾、归系,兄弟状元、父子状元、叔侄状元,除了祖孙状元组合外的各种组合,归家都占齐了。归家在明代还出过散文家归有光,可惜归有光的考运不好,近六十岁才考上进士,后来担任过长兴知县。因为吴承恩也在这期间做过长兴县丞,现在湖州博物馆内还用很大一块场地,做了个归有光和吴承恩一起断案的塑像。因为归允肃的夺冠,归家稳坐了吴中状元第 一家的交椅,比位居第 二的陆家只多了一位。陆家五位状元是:陆器、陆扆、陆肯堂、陆增祥、陆润庠,而840年中状元的陆器是苏州第 一位状元,1874年中状元的陆润庠是苏州历史上的末代状元,状元企 业家,帝师,官居一品。苏州在清朝268年的历史中,共出26位状元,平均每十年出一个,也就是说,基本上每三四届科考中,苏州人就会中一次状元!每中一次状元,就是全苏州人的狂欢季,清代的苏州人表示很幸福! #缪彤简介#

2、缪彤视频

清朝苏州第一次修成的志书,《康熙苏州府志》PDF电子版,终于为朋友找到了!全书共36册,八十二卷首一卷,3549双页,1.12G。由(清)宁云鹏、卢腾龙等修,沈世奕,缪彤纂 康熙30年(1691)刻本。此本为日本珍藏孤本,古籍善本完整字迹清晰高清,实属珍贵罕见。来源:古籍书库网

3、缪阮彤简介

江苏省状元初步收录71人,其中唐5人,两宋8人,明14人,清44人。浙江省状元具体名录如下:1归仁绍,苏州人,唐咸通十年(869年)状元2归仁泽,苏州人,唐咸通十五年(874年)状元3归 黯,苏州人,唐景福元年(892年)状元4归佾,苏州人,唐天复元年( 901年)状元5归係,苏州人,唐天佑二年( 905年)状元6吕溱,扬州人,北宋宝元元年( 1038年)状元7余中,宜兴人,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年状元8霍端友,武进人,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状元9莫俦,苏州人,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状元10李易,扬州人,南宋建炎二年( 1128年)状元11黄由,苏州人。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状元12卫泾,昆山人,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状元13蒋重珍,无锡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状元14施 槃,苏州人,明正统四年( 1439年)状元15吴宽,苏州人,明成化八年( 1472年)状元16毛澄,昆山人,明弘治六年( 1493年)状元17朱希周,昆山人,明弘治九年( 1496年)状元18顾鼎臣,昆山人,明弘治十八年( 1505年)状元19李春芳,泰州人,明嘉靖二十六年( 1547年)状元20丁士美,淮阴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状元21申时行,苏州人,明嘉靖四十一年( 1562年)状元22孙继皋,无锡人,明万历二年( 1574年)状元23焦 竑,南京人,明万历十七年( 1589年)状元24周延儒,宜兴人,明万历四十一年( 1613年)状元25文震孟,苏州人,明天启二年( 1622年)状元26陈于泰,宜兴人,明崇祯四年( 1631年)状元27杨廷鉴,武进人,明崇祯十六年( 1643年)状元28吕 宫,武进人,清顺治四年( 1647年)状元29邹忠倚,无锡人,清顺治九年( 1652年)状元30孙承恩,常熟人,清顺治十五年( 1658年)状元31徐元文,昆山人,清顺治十六年( 1659年)状元32马世俊,溧阳人,清顺治十八年( 1661年)状元33缪彤,吴县人,清康熙六年( 1667年)状元34韩菼,苏州人,清康熙十二年( 1673年)状元35彭定求,苏州人,清康熙十五年( 1676年)状元36归允肃,常熟人,清康熙十八年( 1679年)状元37陆肯堂,苏州人,清康熙二十四年( 1685年)状元38胡任舆,南京人,清康熙三十三年( 1694年)状元39李蟠,徐州人,清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状元40汪绎,常熟人,清康熙三十九年( 1700年)状元41王式丹,扬州人,清康熙四十二年( 1703年)状元42王云锦,无锡人,清康熙四十五年( 1706年)状元43赵熊诏,武进人,清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状元44王世琛,苏州人,清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状元45徐陶璋,苏州人,清康熙五十四年( 1715年)状元46汪应铨,常熟人,清康熙五十七年( 1718年)状元47于 振,金坛人 ,清雍正元年( 1723年)状元48彭启丰,苏州人,清雍正五年( 1727年)状元49陈倓,扬州人,清雍正十一年( 1733年)状元50于敏中,金坛人,清乾隆二年( 1737年)状元51钱惟城,武进人,清乾隆十年( 1745年)状元52秦大士,南京人,清乾隆十七年( 1752年)状元53庄培因,武进人,清乾隆十九年( 1754年)状元54毕沅,太仓人,清乾隆二十五年( 1760年)状元55张书勋,吴县人,清乾隆三十一年( 1766年)状元56陈初哲,吴县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状元57钱 棨,苏州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状元58胡长龄,南通人,清乾隆五十四年( 1789年)状元59石韫玉,吴县人,清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状元60潘世恩,吴县人,清乾隆五十八年( 1793年)状元61顾 皋,无锡人,清嘉庆六年( 1801年)状元62吴廷琛,吴县人,清嘉庆七年( 1802年)状元63吴钟骏,吴县人,清道光十二年( 1832年)状元。64李承霖,丹徒人,清道光二十年( 1840年)状元65陆增祥,太仓人,清道光三十年( 1850年)状元66翁同龢,常熟人,清咸丰六年( 1856年)状元67翁曾源,常熟人,清同治二年( 1863年)状元68洪 钧,吴县人,清同治七年( 1868年)状元69陆润庠,吴县人,清同治十三年( 1874年)状元70黄思永,南京人,清光绪六年( 1880年)状元71张謇,南通人,清光绪二十年( 1894年)状元

4、缪彤简历

缪彤(1627年-1697年),字歌起,号念斋,江苏吴县人。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清康熙六年(1667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升侍讲。以丁忧辞归,教书为业,创办三畏书院,刊刻曹月川《家规》、蔡虚斋《密箴》等书。卒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缪彤祖父缪国维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科进士;子缪曰藻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为乙未科榜眼、缪曰芑为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恩科进士;孙缪敦仁为乾隆四年(1739年)己未科进士、缪遵义为乾隆二年(1737年)癸卯进士。#缪彤简介#

5、缪彤图片

张玉裁《论潘氏所藏绛帖》,大字行书册,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清代康熙六年丁未榜眼。张玉裁(1639-1674),字礼存,号退密,镇江府丹徒人。其父张九征是顺治十二年乙未科中进士。张玉裁9岁通《五经》,康熙五年丙午科乡试中举。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科缪彤榜进士第二人(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康熙九年(167年),张玉裁任会试同考官。后以疾归隐丹徒,一病不起,在史馆方轨自持,未几卒。年三十五。有《礼存文集》存世。有弟张玉书,为康熙宰辅,在任期间,辅佐康熙帝治理朝政,清正廉明,国泰民安,被誉为 "太平宰相"。【释文】《潘氏绛帖二十卷》纸墨字画模印皆与今人所藏本不同,而第九卷显然可见。自非箪公炳文表而出之亦将泯于无闻矣。北方所刻诸本,徃徃南渡后,北人转相传模,无足深怪。但武冈旧刻未知始于何年,但止是新本模勒耳!

6、缪彤字号

秦二世胡亥二年(前208),赵高诬陷李斯和其子李由谋反,将他们逮捕,亲自拷问,用棍棒拷掠达一千余下。后李斯不胜其痛,屈打成招,就承认了谋反的罪名。赵高又派亲信假扮成御史、谒者、侍中等复审李斯,李斯不知是计,向他们申诉冤枉,赵高得到报告,又命令对李斯进行更严重的拷打。后来二世胡亥真的派人检查李斯的口供是否属实,李斯接受前次的教训,一口认定自己要谋反,不敢再翻案了,于是便被判为死刑,腰斩于咸阳。临死父子相抱大哭,后悔当官,想回家驾鹰逐兔而不可得,甚可哀也。李斯之死,源于拷讯。西汉时期,刑讯之风未息。一次刘邦率军出征,路过赵地,冷淡了赵王张敖,这引起赵相贯高的不满,他便请求张敖在刘郭回师过赵时杀害刘邦,这个计划因刘邦回京未经赵地而未得逞。但却有人将这个未实现的计划向刘邦报告。刘邦得知此事,即把赵王张敖、赵相贯高等逮捕。审讯中贯高一口咬定是他自己设的计,与赵王无关。刘邦早就想除掉所有的异姓王,有此机会怎肯善罢甘休。为了让贯高说出是赵王授意害刘邦的话,断狱官对贯高“榜笞数千,刺剁,身无可击处者”,但贯高“终不复言”。剁,也是刺。《汉书》应劭注云:“以铁刺之,又烧灼之。”这种拷讯手段是极残酷的,但贯高和李斯不同,不愧为一条硬汉,他熬过了百般苦痛,却保护了赵王张敖,贯高青史留名,受人敬仰。东汉更不乏以极端残忍的手段刑讯逼供的事例。有一个叫缪彤的地方官与县里一群小吏一起被诬陷入狱。由于狱吏的百般拷打,其他人都“畏惧自诬”,惟缪彤虽“掠拷苦毒,乃至体生虫蛆”,经受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折磨,始终不承认有罪。和帝时,著名酷吏周纟亏滥用肉刑,对犯人动辄用棍棒加以拷掠。永元六年(94),和帝刘肇亲自到洛阳视察狱讼情况,看见有两名犯人被棍棒拷打死于狱中,身上都生满了蛆虫,和帝责备周纟亏失职,给了他降级的处分。唐代对拷打犯人的时间、次数等作了某些规定,但实际上并没有按照这些规定认真执行,不少官员用棍棒拷打犯人仍然惯用狠手。开元年间,洛阳县尉王钧和河南丞严安之,用棍棒拷打犯人时惟恐打不死,而且,他们总是让行刑的衙役朝着伤口的红肿溃烂处猛打,看见犯人皮肉开裂鲜血淋漓就大笑不止。还有的酷吏用的杖具是特制的。明代成化年间监察御史王琰巡按苏州时,将大毛竹剖开,做成竹板子,名叫“番黄”。用它行刑,许多人打不够数就气绝身亡,侥幸不死的,也必须请医生用细镊子小心地取出烂肉中的竹刺,然后理疗敷药,清除淤血,卧床数月方能痊愈。有一天,王琰去无锡巡视,一个和尚来不及回避,冲撞了他的仪仗,他立即下令用“番黄”杖笞和尚,和尚不一会儿便死去。王琰大怒,骂他装死,喝令继续打,那和尚终于没有再醒过来。后来,王琰被提升到朝中任职,得罪了宪宗朱见深,在午门尝到了受廷杖的滋味,结果在受杖两天后便送了性命。有些朝代规定笞杖之刑是杖臀,即用棍子或板子打屁股。若是妇女犯罪需用笞杖,也是杖臀。宋、元两代都有“去衣受杖”的规定,明代沿袭旧制,规定妇人犯有奸罪需要笞杖者,必须裸体受杖。这对妇女来说,不仅有残酷的皮肉之苦,也有难堪的精神侮辱。行刑时,有时县官还未升堂,衙役先把被告妇女脱掉裤子示众,名曰“晾臀”;有的行刑完毕,仍不许妇女穿裤,即把其拉到衙门前大街上,名曰“卖肉”。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妇女受不了羞辱,回家后便寻了自尽。在过堂之后,还要监押在衙门前示众一天,无赖子弟又来终日围观,抚摸挑逗,嬉笑取乐。有的妇女羞辱难忍,当场碰死。嘉靖时,浙江总督胡宗宪因罪被逮系至京师,他的妻子、女儿在杭州被拘捕,就曾受到这样的侮辱。清代仍有妇女裸体受杖的做法。晚清俞樾记述过这么一件事:某县令年方少壮,为人轻浮佻达,热衷谈论桃色新闻。他审理案件,发现有涉及妇女闺阃方面内容的,就故意牵扯,定为奸情,然后将妇女裸体行杖。后来他因贪污罪被处死,家产被籍没,妻女流落为娼,有人说这是他裸杖妇女的报应。清代裸杖妇女还有更狠毒的例子。乾隆时,平阳县令朱铄在任职期间特制厚枷大棍,常对犯人施用严刑,对奸情案件更不放松。有一次审问一名妓女,命令衙役把她脱光衣服予以杖责,又让衙役用杖头捅入妓女的阴户。朱某还得意地说:“看你还怎么接客!”朱某痛恨妓女,想用重刑刹住当地的嫖娼之风,但其手段未免太过分了。另外,光惩治妓女而不惩治嫖客也有失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