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敦煌女儿”樊锦诗,捐赠1000万给北大,来源:人民日报网页链接
2、敦煌女儿沪剧“敦煌女儿”樊锦诗捐赠1000万元支持北大敦煌学研究
3、敦煌女儿樊锦诗素材【大师】4日,“敦煌女儿”樊锦诗捐款一千万人民币,设立樊锦诗教育基金用以支持北大敦煌学研究。
4、敦煌女儿沪剧全剧有位江南女子来到了茫茫大漠,这一来就是一辈子,她就是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与丈夫分离19年,深居大漠57年。80岁后,这位把大半辈子光阴赋予敦煌的樊锦诗才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2019年5月17日,她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她本是家境优渥的富家小姐,是北大的高材生,在人生多条道路中,毅然选择了艰难的这一条,唯有热爱方抵岁月漫长。1938年出生的樊锦诗,如今已82岁,一生只做一件事:守护敦煌莫高窟。对于莫高窟,她配得上功德无量这四个字。星河滚烫,你是人间理想。奉献一生,为国护宝。让我们为老人家点个大大的赞! #敦煌女儿简介#
5、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敦煌女儿”樊锦诗在分娩前1个月,向研究所请假:“我要回武汉生孩子!”不料,领导却说:“在哪不能生?不能走!”她气到落泪,丈夫也心碎无比。那时,樊锦诗已经30岁了,属于高龄产妇了,于是,一家人商量为了安全起见回武汉生产。因为,这样一方面方便家人照顾,二来武汉的医疗水平确实比敦煌要好很多。谁知,却碰了一鼻子灰!就这样,为了请假回武汉生产,大腹便便和同事一起去摘棉花,本以为表现的好一点,晚上厚着脸皮再次去尝试请假会得到批准。不曾想,因为劳动过度樊锦诗提前早产了。更令人心酸的是,孩子出生后,却连一件衣服都没有,樊锦诗也只能用自己穿的“棉猴”裹着孩子赤裸的身体, 还被人误会,当母亲的一点都不上心,给孩子连衣服都不准备一件。可实际上,所有东西都准备齐全了,只是都在武汉。而且,她的丈夫婆婆都在武汉等着她回去,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出了这茬子事。此时,好心的医生见她没有家人陪伴,给她出主意,说:“你快给你爱人发电报,说你生了个男娃娃。”樊锦诗却苦笑道:“就算是个金娃娃他也赶不来。就这样,樊锦诗在敦煌独自生下第一个孩子。因为没人在身边,樊锦诗受尽委屈。而这时,樊锦诗的丈夫老彭接到儿子出生的电报,既喜悦又心疼,他赶紧挑着物资,马不停蹄地往敦煌赶。当老彭带着物资在医院找到樊锦诗的时候,孩子已经出生好几天了。而樊锦诗见到老彭的那一刻,再也忍不住了,哇哇的大哭起来,这也是樊锦诗有生以来第一次放声大哭。可是,放眼看去这小小的病房,只能容得下两个病人。于是,老彭为了妻子,只能在医院的长椅里陪着她一起度过一个月的危险期,两人才一起回到了敦煌。小两口都是新手爸妈,老彭出于担心樊锦诗应付不来,所以在敦煌陪了她十几天。当武汉大学来电报催回去工作后,他虽不舍,可必需离开了。尽管樊锦诗心里难过,但还是说,老彭,你走吧。此后,她就独自一人带孩子。可是,过了四个月,樊锦诗实在支撑不住了便把孩子送回了老彭的大姐家里。再后来,老二出生,送回老家一段时间,又被送回了敦煌。后来两个儿子都由彭金章照看,他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但他从来没有半句怨言。然而,当领导终于同意了樊锦诗的调离,可是她自己却舍不得离开这里了。彭金章看到妻子如此为难,便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我们两个人,总有一个要动,那就我走吧。”就这样,耗了19年后,彭金章自己妥协了。他放弃了武汉大学的一切,来到了敦煌。他说:“人们都说她是敦煌的女儿,那我就是敦煌的女婿。”因此,他们足足分离了19年,才得已团聚。从1963年分开到1986年团聚,他们经历了四年异地恋,十九年夫妻分居,待到团聚的时候,大儿子已经上高中,小儿子也小学毕业了,而他们两人,已经将近50岁。可以说,他们用半生的时间诠释了忠诚、诠释了热爱、诠释了永恒。樊锦诗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敦煌,她甚至记不住自己的生日,但数字敦煌的网址却能脱口而出!甚至连为生命做出的后打算时,都在考虑不破坏敦煌的环境。终于,在2020年5月17日,樊锦诗因为卓越的成就和贡献,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她的故事响彻全国,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敦煌女儿”。而这个称号,无疑是对她一生好的诠释。
6、敦煌女儿的传说5月4日,北京大学125周年校庆日,“敦煌女儿”樊锦诗回到母校北大,捐款一千万人民币,设立樊锦诗教育基金,用以支持北大的敦煌学研究。这些钱想必是樊锦诗多年来的积蓄,一下子就给捐了,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真乃吾辈楷模!国家真的很需要这样的人!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致敬!
7、敦煌女儿长相分析5月4日,北京大学125周年校庆日上,樊锦诗捐款1000万元,设立樊锦诗教育基金,用于支持北大敦煌学研究。樊锦诗是谁?有很多人可能没听过这个名字。但是如果你是考古爱好者,或者敦煌爱好者一定会知道她,她被称为“敦煌的女儿”,是一名有优秀的考古学家。她几乎将毕生心血都献给了敦煌。从1938年毕业开始,她在敦煌工作了58年。而在与丈夫分居了19年后,丈夫也放弃了武汉的工作,与她一起毅然投入到了敦煌研究工作中。1998年,已经60岁的樊锦诗成为敦煌研究院院长,她提出打造“数字敦煌”,即为莫高窟的洞窟、壁画、彩塑建立数字档案,让更多的人看到敦煌,不可永生的文物得以永存。2008年底,投资2.6亿元的“数字敦煌工程”开始实施,2016年5月1日,“数字敦煌”资源库正式上线。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免费欣赏30个洞窟、10个朝代的高清图像,还可以进行全景漫游。如今,樊锦诗早已退休,但退休后她的大半时间还是留在敦煌。2019年10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说道:“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为敦煌努力。”她曾获得“吕志和奖——正能量奖”;2019 第七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科技成就奖”。而此次捐赠的资金,就包括这些奖项的奖金。另外,樊锦诗为了使基金本金能达到1000万元,又将她本人多年的积蓄捐出。樊先生一生致力于敦煌研究,又将毕生积蓄捐献敦煌,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樊先生正如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写给樊锦诗的颁奖词说的那样“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向“敦煌女儿”樊锦诗致敬,这才是我们一代又一代应该追的“明星”,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文人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