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不能选择性报道,更不能拉偏架,活稀泥。社会需要包容,但不是包庇#丁振华简介#
2、丁振华个人简介照片贾先生,个人觉得你不当这个大使也许更好。当了就要更加严以律己!
3、丁振华书法我什么也不懂,但我猜李超,看到今天网友们发的这些,会说你们如果不是傻,就是跟我1路的人。别再用良心和是非来问为什么,这个世界原本就是实力
4、丁振华照片大全1973年,知青准备回北京。临走前,他对女孩说:“等我毕业了,就回来娶你!”然而,女孩却说:“你走吧,也别回来找我!”不料,女孩转身就嫁给知青的好哥们,让知青后悔不已。1968年夏末,17岁的丁振华高中毕业,和12名北京知青,来到山西省临汾地区。在阎家庄大队,他们被分派在一队插队落户。丁振华和李坤,借住在社员阎福贵家,也和阎家搭伙吃饭。阎福贵一家四口人,有两个闺女,大闺女阎雅君已经嫁人,小女儿阎若男只有15岁。老阎一直想要男孩,始终没能如愿,这回家里多了两个大小伙子,可把老阎乐坏了,对他们格外照顾。丁振华和李坤,在阎家吃的第一顿饭是打卤面,阎婶自己擀的面。用猪油炸的鸡蛋酱,显得格外浓香,丁振华不禁夸赞道:“哎呀,真香!阎婶的手艺超过北京大厨!”一句话哄得老阎,开怀大笑。丁振华没有想到,几十年后的日子里,仍然记得这一幕,阎若男在夕阳的映衬下,脸颊上的一抹红晕,让人迷了眼,醉了心。而且,他始终记得那碗打卤面的味道,再也没有吃到过这么香的鸡蛋面。休息两天后,就到了麦收的农忙时节。队长拿着镰刀给大家做示范,告诉他们怎样使用镰刀,怎样割麦子。见大家都明白了,队长大声宣布:“现在开始割麦,一人三垄,谁先割到地头,谁就可以去坐下来休息。”丁振华紧跟在老阎身后,手忙脚乱地挥舞着镰刀,开始人生中第一次割麦子。十点钟的时候,有的社员就快割到地头,十几名知青却被远远地落在后面。快到晌午时,四名女社员挑着土筐,给大伙来送饭,其中就有阎若男,她挑着两筐白馍,走在前面。若男来到地头,把肩上的担子放下来,就直接跑到丁振华的跟前,笑着说:“哥,你快去地头歇歇,我来替你。”没等丁振华反应过来,阎若男一把抢过他手里的镰刀,手脚麻利地割起麦子。一个小姑娘割麦子的动作,是如此地娴熟,丁振华真是自愧不如。若男帮丁振华把麦子割完,又帮李坤割麦子。一位大婶看到,立马调侃:“若男,你是相中哪个了?为啥这么主动?”若男不以为意地回答:“他俩住我家哩,和我家一个锅里吃饭,就是一家人嘛。”她的回答很是自然,弄得大嫂一时语噎。麦收结束后,阎婶为他俩又擀一次面条,是老醋浇面,正是能吃的年龄,老俩口也没嫌弃,还笑呵呵地看他俩吃。丁振华和李坤心里很是感激,也没啥能力报答房东,俩人便抢着挑水打柴,打扫院子。一天,若男突然转身,问他俩:“你俩给我补课呗,我也想像你们那样有文化,我读书不多,能教我认字不?”面对这样的要求,两个男生相互对视一眼,立马答应下来。正愁没机会给回报阎家,就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从此以后,丁振华给她补语文课,李坤给她补数学,三人的学习互助小组就这样建成了,三人有说有笑,日子也不觉得苦了。初冬时节,丁振华和李坤,就要搬到知青点居住了。虽然不在阎家借住了,但是两人还是坚持给若男补课,从未间断。一晃就到了1972年秋天,阎婶开始张罗给若男找婆家,丁振华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而李坤又何尝不是日久生情呢。但是,三个年轻人的关系,陡然间发生变化。1973年初春,大队得到推荐上大学的名额,就问这些知青:“现在只有一个名额,你们都说说自己的想法。”大家都沉默不语,大队长只好采取抓阄的办法,来决定去留。没想到,李坤的运气好,得到上大学的机会。大家都恭喜李坤的时候,他却主动提出:“我想把这个机会让给丁振华!”临行前,丁振华对若男说:“等我毕业了,就回来娶你,你等我!”不料,若男却早已看透丁振华的心思,爽快地说:“哥,你走吧,也别回来找我,我高攀不上这门亲事!”就这样,丁振华和若男的缘分已尽。丁振华走后,若男大病一场,整日茶饭不思,李坤天天陪着她,还给她买来一罐麦乳精和一袋奶粉。有了李坤的关心和安慰,若男渐渐恢复以往的笑容。初秋时节,李坤又得到进城工作的机会,但他还是没有离开,不为别的,依然为了若男。1974年春,李坤和若男领了结婚证,结成恩爱的夫妻。三年后,李坤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山西大学。而若男当了代课老师,学生的欢迎,由于她教学能力强,很快就当上民办教师。李坤毕业后,回到县城教育局工作,他每个星期都能回家一趟。两人的儿子小勇,上初中的时候,若男转成公办教师。1993年秋天,他们的儿子考上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爷爷奶奶很疼爱孙子,把两套北京住房都过户给孙子。退休后,李坤和若男回到北京,和儿子儿媳一起生活。回到北京,李坤夫妻俩经常和丁振华见面,经常一起吃饭,只是想起当年的往事,丁振华心里十分难受,甚至不愿意提到鸡蛋打卤面。在爱情和前途面前,丁振华选择了后者,让自己的初恋,还没开始就草草结束。而李坤性格内向,没有山盟海誓的话语,只有一生的相守。殊不知,不离不弃的陪伴,才是长情的告白。参考资料:《知青岁月》
5、丁振华部队兰州秦腔名角 杨金凤杨金凤 祖籍陕西武功,民国十二年出生于银川,2011年3月逝世于西安,终年88岁。著名秦腔艺术家。十岁时随哥哥杨金民入靖远丁振华戏班学艺,师从吕少亭 ,工花旦、青衣。民国三十年(1941年),经惠化民引荐到兰州,和靖正恭合演《白玉楼》 轰动金城。其后,先后在兰州众英社、艺风社、精诚剧团、新光社等班社搭班演出, 并成为这几个班社的挑梁骨干,享有“兰州红”的美誉。1951年甘肃省举行第一届戏曲汇演,演出封至模先生编写的《陆文龙回国》,饰演主角乳娘。一个角色,从青衣到老旦的转换,表演细腻逼真,艺术精湛严谨。因此,荣获演员特等奖。1952年参加了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秦腔现代戏《一家人》中饰演配角冯大妈,荣获演员三等奖。在京期间,先后和梅兰芳、程砚秋、筱翠花等京剧表演大师有过多次接触,得到艺术上的教诲和亲传。其后,一直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工作,直至退休。杨金凤唱做兼备,行腔流畅,演唱工稳,饱满亮丽。表演风格上吸收了陕、甘两路秦腔的特色,是秦腔旦行由乾旦转为坤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剧目有《白玉楼》《白玉钿》《白玉梅》《五典坡》《独占花魁》《汾河湾》《桑园会》《阴阳河》《安安送米》《铡美案》《游西湖》等,并以《杀狗劝妻》《卖酒》享誉秦坛。图:杨金凤演出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