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选本简介(善本戏曲丛刊戏曲选本的研究意义)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1 04:06:33 浏览
1、善本戏曲丛刊戏曲选本的研究意义

【关汉卿《闺怨佳人拜月亭》之版本情况】《闺怨佳人拜月亭》早为《录鬼簿》著录。现仅存元刊本(《元刊杂剧三十种》,列入《古本戏曲丛刊四集》,商务印书馆1958年出版。近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曾刊印,列入“中华再造善本”之一。今流行版本有覆元椠本(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文科大学覆刻《覆元椠古今杂剧三十种》,中国书店影印)、卢冀野本(卢冀野编《元人杂剧全集》,上海杂志公司)、吴晓铃本(吴晓铃等编校《关汉卿戏曲集》)、隋树森本(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郑骞本(郑骞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台北世界书局,1962年)、北京大学本(北京大学中文系《关汉卿戏剧集》编校小组编校,人民文学出版社)、徐沁君本(《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华书局,1980年)、宁希元本(《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吴国钦本(吴国钦校注《关汉卿全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王学奇本(王学奇等校注《关汉卿全集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王季思本(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人民文学出版社)、蓝立蓂本(蓝立蓂校注《汇校详注关汉卿集》,中华书局,2006)等。本剧校注参以上诸本。原本总题上有“新刊关目”四字,今从卢冀野本、吴晓铃本、隋树森本等删除。南戏《拜月亭》根据关汉卿杂剧改编,并有各种流传刊本,现存多经过明人改编,如世德堂本、容与堂本、汲古阁本等。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以及故事情节与描写上有所发展丰富。#戏曲选本简介#

2、戏曲参考资料

本书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北方昆曲发展史的专著。明代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在流传于苏州民间的昆山腔基础上,创造出“水磨调”。新声腔在原“昆山腔”的基础上集中了南曲柔媚婉转的特点,同时又吸收了北曲慷慨激昂的唱腔,新腔演唱的戏剧在吴中大受欢迎。1421年明朝都城由南京迁往北京后,随着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北移以及北京经济的繁荣,嘉靖时期始,南方新兴诸声腔,开始传入北京,改变了宫廷演戏仅以院本、北杂剧承应的情况,明末昆曲传入北京,主要以宫廷演出、家班演出、职业戏班演出三种形式存在。从明末到清中叶,昆曲在北方经历了一段辉煌的历史:宫廷大戏的编纂,家庭戏班、职业戏班演出繁盛,产生了《长生殿》《桃花扇》这样的经典之作。但是,明清时期昆曲在北方的流传与发展是不平衡的。明万历年间到明末,昆曲在北方除了在北京的流传和演出比较彰显外,天津、河北、山西也有昆曲的演出,但北方其他地区目前还未见记载。清代北京、天津、山西等地昆曲的演出比较繁盛,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区也有昆曲演出。清朝后期到民国年间昆曲开始衰落,昆曲在北方的延续主要依靠王府昆弋班、河北民间昆弋班演出折子戏维持,20世纪40年代专业班社消失后,昆曲在文人的曲社活动中延续着。新中国成立以后,自20世纪50—6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对戏曲的政策经历了从“改戏、改人、改制”到“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三并举”方针的转变,反映出意识形态对文艺事业发展的影响力。这两个时期昆曲界分别以浙江省昆苏剧团《十五贯》和北方昆曲剧院的《李慧娘》为突出标志。《十五贯》所引起的“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效应,成立了包括北方昆曲剧院在内几个专业昆曲剧团。“文革”时期北昆的《李慧娘》从短暂的辉煌巅峰跌入被批判的深渊,甚至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之一。十年“文革”极“左”路线把艺术“政治化”推向,包括北方昆曲剧院在内的昆曲专业团体全部被解散,刚刚恢复生机的昆曲事业受到重创。“文革”结束后,各界拨乱反正,昆曲艺术如沐春风,北方昆曲剧院也恢复了建制。北方昆曲剧院在恢复传统老戏的基础上,挖掘了《牡丹亭》《西厢记》《琵琶记》等文学经典剧目,近几年又新排了《宦门子弟错立身》《陶然情》《续琵琶》《红楼梦》,尤其《红楼梦》的创排成为北方昆曲剧院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3、中国戏曲分类大全

略论《秋夜蕊珠宫》之一元代有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剧作家,他就是庾天锡。他的杂剧《秋夜蕊珠宫》说的是“王子高遇芙蓉仙”的故事,但是由于原作已经失传。这个故事在元杂剧的原貌究竟如何,如果细加考究,也是别有一番趣味。元代庾天锡杂剧《秋夜蕊珠宫》剧名见于很多戏剧理论典籍,比如《录鬼簿》、《今乐考证》、《曲录》等等。天一阁《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目》记录的剧名为《蕊珠宫》,应该是同一剧目的简称。这个剧遗憾的是,今天没有任何传本。有学者提出此剧应该写的是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但是好像缺乏说服力。要还原这部剧,先从题目开始。题目“蕊珠宫”,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呢?关于蕊珠宫,元代小令常有提及。比如徐再思【双调·蟾宫曲】提及:蕊珠宫内琼姬,醉倚东风,谁与更衣?这个琼姬,首先很漂亮,所谓粉红杏色,十分可喜。然而却似乎是一个清冷、悲戚戚的角色。血痕泪深,倩裙香冷。这个形象,很让人联想到林黛玉这样的形象,当然又似广寒宫的嫦娥。然而这个蕊珠宫,究竟是人间的大观园,还是天上的广寒宫呢?于伯渊【仙吕·点绛唇】则说:莫不是蕊珠宫天上飞琼,走向瑶台月下逢。一样是一个美丽的神仙,而且是在天上。那么要解开蕊珠宫之谜团,就要弄清楚这个琼姬是什么人物。这个琼姬到底是人是神?李致远【双调·新水令】,说“张京兆心专,周琼姬苦意坚”。这个周琼姬是不是就是蕊珠宫的飞琼呢?可是如果张京兆是一个人间的官员,他的爱人周琼姬也应该是一个人间女子,何以能飞到蕊珠宫呢?难道是人神相连的故事?无名氏【秃斯儿】又提及另一个琼姬,姓谢。“谢琼姬不嫌王子高。”问题来了,张京兆、周琼姬;王子高,谢琼姬,还有天上蕊珠宫的飞琼,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从已经有的散曲来看,这应该大概率是一个爱情故事。而不是历史公案剧或神仙道化剧。马致远【大石调·青杏子】“姻缘”中提到:琼姬子高,巫娥宋玉,织女牵牛。可见,这应该是一个人神相恋爱的故事,男主人公叫子高,女主人公叫琼姬。邓玉宾【中吕·粉蝶儿】说:“芙蓉国里琼姬伴着子高”。张可久等散曲家也有类似记载。元代散曲和杂剧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般杂剧题材,散曲也多有吟咏,比如《西厢记》张生和崔莺莺,就经常出现在散曲中,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散曲中屡屡提及的琼姬,和元杂剧《秋也蕊珠宫》有一定的联系。至于琼姬的姓氏的偏差,这也是很常见的。只要主要关目相近,就可以认定为同一题材。发生一些细节的变动,主要因为元杂剧是演出本,散曲也是不断传唱,发生一定变化反而证明该题材的流传广泛。

4、中国传统戏曲精选

该书从宫廷演剧、民间演剧与戏曲的“环境”三个方面讨论了晚清戏曲的变革,主要内容包括清代皇家剧团和宫廷演剧的变革、徽班进京对晚清北京戏曲的影响、明清演剧史上男旦的兴衰、晚清戏曲与北京南城的“堂子”、晚清关公戏演出与伶人的关羽崇拜、晚清优伶社会地位的变化、晚清的观剧指南与戏曲广告等。

5、戏曲简介书

元杂剧的“家长里短”与人伦风情(之一)元杂剧为什么深受人民的喜爱,有人会说因为元杂剧“本色当行”。所谓本色就是不矫揉造作,不粉饰,很自然,完全是老百姓能够接受的样子。所谓当行,就是演什么像什么,写什么是什么。农民就是农民的声口,读书人就是读书人的声口。为了达到本色当行,元杂剧运用了大量俗语,大量老百姓能懂,欢迎的质朴语言。不仅如此,元杂剧还做了细致的分类,以适应不同的观众需求,不同分类下还分不同角色行当,旦本、末本,可以说是把戏剧艺术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每一个人,也许都能从元杂剧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艺术养分。这一点在后世传奇中,就显然更偏向雅化的文人;而地方戏兴起后,显然又更偏向都市市民,反而让启蒙者傅斯年、胡适等人认为是必须改良的封建遗形物了。然而这些启蒙者,包括鲁迅,没有人说要改良元杂剧;国学大师王国维,更是把元杂剧推向了纪委崇高的文化位置。从分类上看,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把杂剧分为十二科。其实,十二科根本不足以概括元杂剧丰富的题材内容。元代末年夏庭芝《青楼集》有一段话,“杂剧有旦、末。旦本,女人为之,名妆旦色;末本男子为之,名末泥色。其余供观者,为之外脚。”也就是说,主流的是以旦或末为主角的杂剧,但也有很多外脚为主角的戏,比如驾头杂剧,写帝王;闺怨、老鸨、花旦、披秉、破衫儿、绿林、公案、神仙道化、家长里短,等等。其实,对照《太和正音谱》,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类型其实后来都被稳定下来,比如破衫儿就是发迹变泰戏,比如《冻苏秦》;而有趣味的,是家长里短剧,这类剧能反映元杂剧的本色当行的艺术特质。所谓家长里短,通俗说就是日常家庭琐事,而如果要提升一点,可以称之为家庭伦理风情剧。这类剧作的着眼点,往往是家庭内部或邻里街坊的矛盾,而以家庭为主。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很深刻的,尤其是那些家境殷实的大家庭,更是有一大套规律,同时也有一大堆的矛盾。比如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几大家族,没有哪一家不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元杂剧的家庭矛盾,中心集中于财产继承以及与此相伴随的孝道观念。典型代表作如武汉臣《散家财天赐老生儿》,刘从善一生经商,经历了多少辛酸苦楚。所谓“幼年时南头里贩贵,北头里贩贱。乘船骗马,渡江泛海,做买做卖。”就是这样,赚下了十万贯家产。遗憾的是,年过花甲,却没有儿子。为了家产继承问题的解决,刘从善希望在女婿和侄子之间选一个继承人。妻子李氏,偏向女婿,不喜欢侄子刘引孙。而刘从善,则觉得侄子是自己人,女婿总归是别姓。不得不说,元杂剧中的人情,是颇为符合实情的。对于李氏而言,疼爱的是女儿,如果说外氏,她李氏也是外氏。如果将来女婿掌握财产,看在女儿面上,不可能不给自己养老。而侄子则不然,极有可能把自己扫地出门。于情于理,李氏偏向女婿都是可以理解的。

6、戏曲经典合订本

元杂剧《伍员吹萧》浅论之一元初剧作家李寿卿《伍员吹箫》是一部并不被太关注的作品。该作品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如果说这部作品大家不甚熟悉,另一部作品大家应该是熟悉的,那就是《赵氏孤儿》。其实两部剧作无论是情节结构,还是艺术意蕴,都是比较近似的。主人公伍子胥是一个英雄落魄的悲剧性人物。虽然岁月不饶人,但伍子胥始终向往快意恩仇的人生。整部剧也是复仇的主题,不过由于在人物塑造上有失偏颇,影响了整体艺术效果,因此不如《赵氏孤儿》脍炙人口。不过作为一部悲剧作品,《伍员吹箫》语言本色,曲词刚健质朴,是一部比较优秀的剧作,值得加以讨论。《伍员吹箫》常常被学界认为是一部历史剧。比如,日本戏曲史学家青木正儿就认为这部作品是“史剧杰作之一”。而不少学者更是认为,这部剧和《赵氏孤儿》,堪称是“复仇剧的双璧”。事实上,在论及《伍员吹箫》的时候,不得不提及《赵氏孤儿》,因为这两个剧的艺术风格确实比较接近。关于李寿卿其人,资料比较少。根据《录鬼簿》记载,纪天祥(天一阁本作“纪君祥”),下面有一行小字:“大都人,与李寿卿、郑廷玉同时。”而天一阁本《录鬼簿》更是有“寿卿、廷玉在同时”的记载。这说明,三人也许确实有比较亲密的交流接触,可能是很好的朋友知己。而三个人的作品的艺术风格也比较近似,纪君祥《赵氏孤儿》,郑廷玉《疏者下船》,李寿卿《伍员吹箫》,写得都是春秋时期的悲壮惨烈的历史,很值得研究。《伍员吹箫》写伍子胥的父亲和兄弟被费无忌谗害,伍子胥为复仇逃亡吴国。《疏者下船》写伍子胥复仇灭楚,申包胥秦国求救兵。可以说这两个剧可谓姊妹篇,而且是对手戏。当然这两部剧都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其中参照《史记·伍子胥列传》的内容较多。《伍员吹箫》其实一共包括四个故事传说:一是浣纱女的故事;二是渔父辞剑,而后一个故事才是伍子胥乞食吹箫。伍子胥在历史上是有名的人物,富有传奇色彩。其中,民间广泛流传的伍子胥传奇后来成为话本、杂剧等艺术的题材。李寿卿把伍子胥相关故事加以剪裁,建立彼此之间的逻辑联系,后形成了一部结构完整的戏剧作品。第一折,费无忌派其子费得雄赚伍子胥入京,欲加害之。幸好被公子提前告知,伍子胥痛打费得雄,放弃了樊城,开始逃亡。第二折,写伍子胥逃亡途中得到了浣纱女和渔父的帮助。第三折写伍子胥落魄,吹箫乞食。这个时候遇到了专诸,劝说对方与自己一同破楚。后一折写伍子胥复仇成功,活捉费无忌,报答渔父、浣纱女恩情。整部作品结构严谨,矛盾突出,是一部完整的戏剧作品。

7、戏曲简介

1960-4【江西古典戏曲脸谱选集】江西省戏曲学校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16开仅印2800册。​ 一、 江西饶河戏脸谱#戏曲选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