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以前内蒙古地区的北方民族回鹘汗国的兴亡与简史(十六)回鹘又写作回纥,就是现在新疆维吾尔族的祖先。继突厥之后,回纥活跃于北方草原。605年,回纥等部脱离突厥汗国,诸部并称回纥,游牧于今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627年,回纥、薛延陀等部叛离东突厥并打败了东突厥的军队。第二年,东突厥汗国亡,回纥与薛延陀成为北方两个强大的民族。646年,回纥首领吐迷度率部大败薛延陀,并其宗族,尽据其地,遂称雄于漠北。647 年,吐迷度接受唐朝的册封,自称可汗,仿照突厥官制,正式建立了回纥汗国。744年,回纥首领骨力斐罗自立为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745 年,怀仁可汗率部攻杀后突厥白眉可汗。从此,回纥汗国取代了后突厥汗国,其疆域东连室韦,西达金山(阿尔泰山),南跨大漠,占有突厥故地,阴山以北的巴彦淖尔高原、乌兰察布高原、锡林郭勒高原和呼伦贝尔高原均在其控制之下。755年,回纥葛勒可汗派兵帮助唐军镇压安史之乱叛军。安史之乱后,回纥势力更加强大。809 年,回纥改称“回鹘”。840年,回鹘正处于内忧外患之时,遭受了黠戛斯(今吉尔吉斯)骑兵的攻击,政权崩溃,回鹘汗国灭亡。大部分回鹘人西迁一支迁往河西走廊,包括今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成为甘州回鹘或河西回鹘,后来发展为今天的裕固族;一支迁往天山北麓地区,建立喀喇汗王朝;一支迁到今新疆吐鲁番、乌鲁木齐一带,成为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后来发展为今天的维吾尔族。还有少部分南迁,与汉族融合。
2、后突厥战争《周书-突厥》:突厥者,盖匈奴别种,姓阿史那氏,别为部落。突厥的王族阿史那氏,与阿史德氏联姻,统治突厥诸部。阿史那土门可汗兼并铁勒五万余落后,日子才开始蒸蒸日上,击败柔然人后,成为草原游牧帝国,西征中亚。因为权力架构不合理,受自然灾害影的,以阿尔泰山为界,分裂成东西两个突厥汗国,东突厥为正统。阿史那氏为黄种人,从保留下来的突厥碑刻上的图像看,当时的突厥人是正宗的蒙古人形象。东突厥灭亡后,部众被安置在中原各地,阿史那氏变成汉姓中的史姓和李氏。西征的突厥人和当地人混血,变成黄白混血民族,甚至白种血统更明显。土耳其人只是继承突厥文化的混血民族。
3、后突厥版图土鸡一震,天下惊,今天浅谈一下土耳其的历史。土耳其的英文名字叫TurKey,意思是火鸡,源于突厥(Turkⅰc),和华夏文明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公元六世纪,突厥人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给柔然汗国做锻奴。可别小看了一帮打铁的,在草原上可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军事力量强大。552年,突厥阿史那土门可汗打败了老东家柔然,建立起强大的突厥汗国,创建了突厥文字。突厥汗国强盛时,东至辽海(辽河),北达北海(贝加尔湖),西频黑海,南达阿姆河流域,东西万余里,控弦之士百万。突厥汗国是一个松散的军事联盟,内部不稳定,583年,以阿尔泰山为界,分裂成东西两个汗国,东突厥为正统。大唐帝国强盛,先后打败了东,西突厥汗国和后突厥汗国。西突厥余部西迁,接受了伊斯兰文化,所住地区各民族语言风俗突厥化。成吉思汗西征灭了花刺子模汗国,操突厥语的乌古斯部落逃到了小亚细亚,建了塞尔柱帝国(罗姆苏丹国),向蒙古人称臣。1243年,罗姆苏丹国分裂成36个小国,其中较大的一个部落奥斯曼,在奥斯曼一世统领下,吞并周围部落,建立了奥斯曼帝国。1453年,奥斯曼帝国克君士坦丁堡,灭拜占庭帝国。几个世纪里,奥斯曼帝国向外发动"圣战”,建立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成为可与欧洲对抗的伊斯兰势力。奥斯曼帝国闭关锁国,轮落为“西亚病夫”。一战时,奥斯曼帝国站错队,成为战败国,被肢解,仅保留小亚细亚及巴尔干半岛狭小地区。1923年,土耳其人在国父凯末尔的领导下,同英法签订《洛桑和约》,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土耳其共和国面积78.36万平方公里,首都安卡拉,人口8468万人。土耳其97%以上领土位于亚洲,97%以上国土是山地和高原,97%以上的土地位于地震带上,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4、后突厥官制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隋唐时期是民族交流的关键时期,其间民族关系复杂多变,既有交流融合又有冲突。(一)隋朝民族关系(1)突厥汗国与隋朝的关系。北朝末期,突厥势力壮大建立汗国对中原产生了不小的威胁,到了隋初,其首领沙钵略打着为北周报仇的旗号攻隋,在隋将王杨弘、豆卢勣等人的迎击下战败,战后因政见不合突厥内部分裂成以阿波和达西为首的西突厥和以沙钵略为首的东突厥,东突厥曾和隋朝在缘边置市,隋嫁安义公主与突利可汗,都蓝可汗求婚,隋不应允,于是都兰率兵攻突利,都兰胜却被部下所杀,突利降隋。西突厥发生内乱,达头之孙袭击达头之子处罗,处罗败,降隋。(2)隋朝与吐谷浑的关系。吐谷浑原是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末年建立吐谷浑国,隋初,吐谷浑屡次袭击隋边境弘州,隋炀帝派裴矩经营西域,直到隋末才恢复故地。(3)大陆和台湾联系的加弓虽。隋炀帝先是派朱宽招降,台湾不从,后派陈稜攻打入台,此后,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进一步加弓虽了。(二)唐代民族关系(1)突厥及西域等国。东突厥汗国在唐军的打击下灭亡,唐政府在其领地设置都督府安置突厥民众;西突厥首领沙钵略被唐军俘获,西突厥灭亡,控制了整个西域,唐朝在西域驻扎重兵并实行内地制度,将先进生产技术推广至西域,西域文化也涌入内地,唐朝统一西域有力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后突厥汗国右突厥贵族骨咄禄所建,后发生内乱,其首领白眉可汗被回纥部所杀而灭亡,突厥人一部分归唐一部分归回纥。(2)薛延陀和回纥。薛、延陀原是突厥的两个部族,唐与回纥联合灭了薛延陀,并在其地设六府七州,回纥首领接受了唐朝册封,唐朝在回纥部设瀚海都督府。(3)吐蕃。活动在雅隆河谷的牦牛部首领弃聂弃赞普建立吐蕃王朝,吐蕃王朝灭了唐朝属国吐谷浑,又在安史之乱时攻陷长安,唐朝先后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与弃隶缩赞赞普,带去大量物品和工匠,沙洲人张仪起兵反吐蕃,占领沙洲,后被封为节度使,河陇地区重归唐所有。(4)南诏。唐玄宗册封南诏国王为云南王,参照唐制建立政权组织,后来,南诏反唐归附吐蕃,唐德宗时与南诏订立盟约,后关系恶化,南诏攻陷成都。(5)靺鞨族和渤海国。唐朝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并正式名之曰渤海国,册封黑水部首领为勃利州刺史,在其领地设黑水都督府和黑水军。总之,在隋唐统治者的民族政策下,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巩固。
5、后突厥是如何崛起土耳其人眼中的突厥帝国、东突厥、西突厥以及后突厥版图。
6、后突厥是什么浅析隋朝时期东突厥的发展分裂后的东突厥汗国以沙钵略可汗为首,“突厥分布在南部区域,铁勒分布在北部区 域”。西突厥汗国主要由十个部落组成,即蒙古高原随从室点密西征的十大首领及部众,故西突厥又称“十姓突厥”。除“十姓部落”之外,西突厥汗国中还有处月、处密等其他突厥部落,以及在西突厥境内的铁勒部落、龟兹等当地土著民族建立的“西域诸胡国”也归附于西突厥汗国。故西突厥汗国的辖境“东至突厥国,西至雷翥海,南至疏勒,北至瀚海。” 沙钵略可汗经过突厥分裂时期战争,势力大减,加之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在此形势所迫下,沙钵略可汗期望与隋文帝结盟交好。开皇四年,沙钵略请求隋 文帝将千金公主改为隋大义公主,向隋文帝致书“皇帝是妇父,即是翁,此是女夫,即是儿例”,东突厥与隋朝的关系随之逐渐缓和。据《资治通鉴》卷176《陈纪十》记载,开皇五年,沙钵略可汗西面遭受达头可汗的重兵攻击,东面受契丹的威胁,遣使向隋朝告急,请求迁徙。在隋朝的准许和帮助下,沙钵略可汗率领部众从郁都斤山地区南下1500余里至白道川,建牙于紫河镇,狩猎于恒、代两州之间。开皇七年沙钵略可汗去世,处罗侯继位,称莫何可汗。莫何可汗仅在位一年,于开皇八年去世,雍虞闾继位,为都蓝可汗。莫何可汗和都蓝可汗即位时,长孙晟均代表隋朝 亲赴东突厥汗庭表示祝贺及支持,并且给予丰厚赏赐,东突厥也岁岁遣使朝贡,东突厥与隋朝的关系进一步发展。但发生在开皇十三年的杨钦事件导致东突厥与隋朝之间的关系产生裂痕,隋朝开始以“以为边捍”为目的对突利可汗染干实行扶持政策。据《资治通鉴》卷178《隋纪二》记载,突利可汗染干与隋朝联姻后,染干率领部众向南迁徙至度斤旧镇驻牧,为隋朝戍边。开皇十九年都蓝可汗与达头可汗联合进攻突利可汗,隋文帝出兵帮助突利可汗大败达头,并封染干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在朔州修筑大利城安置其众。之后,隋文帝又为启民可汗添筑金河、定襄二城。仁寿三年,铁勒浑、阿拔、仆骨等十余部弃达头可汗,归附启民可汗,奚、霫等五部也内迁。达头可汗部众溃散,启民可汗将达头可汗的部众收归自己部落统率。此时,东安居乐业,国力大幅上升。隋末北方的一些起义武装纷纷依附东突厥汗国,以寻求东突厥的支持和庇护,与隋朝抗衡。较早联结东突厥的隋末起义队伍是灵武豪帅白瑜娑,大业九年,“劫掠牧马,北连突厥”。突厥汗国部众基本归附于启民可汗。在隋朝的全力扶持下,启民可汗先后打败达头可汗、都蓝可汗,将势力范围向西扩大至胜、夏二州间,实力愈发强大,成为东突厥汗国的中央力量,启民可汗与隋朝的关系也日益密切。隋炀帝继位后沿续了隋文帝扶植启民的政策,对启民可汗数次赏赐,在经济上给予启民支持,为东突厥的军事发展及势力壮大奠定基础。二世杨广屡贪边功,三征高丽,民众疲敝,士卒伤亡无数。穷奢极侈,四方巡幸, 搜刮民众财富,耗尽国家财力及军力,隋朝整体实力大大锐减。农民难以维持生计,纷纷揭竿起义,隋朝陷入混乱。参考文献马驰:《试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 年 第 3 期,第 54-67 页。臧嵘:《突厥和隋王朝的关系试探》,《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 年第 4 期,第 52-70 页。蒋辅义:《唐太宗贞观时期的边疆问题及民族政策》,《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5 年 第 3 期,第 19-23 页。
7、后突厥被谁给灭亡突厥围城之后,一时间箭如雨下,其中,有些箭头甚至就落在隋炀帝脚下,隋炀帝这时候也失去了往日的骄傲,抱着小儿子赵王杨杲泪如雨下,而且哭得“目尽肿”,帝王威仪荡然无存。——《大隋兴衰四十年(全四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