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赵光义驾崩,大太监王继恩,奉李皇后之命,去告之宰相吕端,吕端借故走出办公室,反手把门关上,只听咔嚓一声,房门被锁上了。王继恩大惊,急忙在门内喊:吕大人,你怎么把门锁上了?李皇后还急等我回去,赶快把门打开。只听门外一个士兵喝道:你喊什么?吕大人走了,让你在这待着,他办完事,再放你出去。王继恩知道糟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玩了一辈子鱼鹰,后,反被鱼鹰啄了眼!21年前冬天,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宋皇后让他去找皇子赵德芳进宫即位,他却径直向晋王府走去,这时,天色还没有亮,满地是雪。他远远看见晋王府门前有个人来回走动,近前一看,原来是晋王府的医官程德玄。他问:你怎么在这里?程说:半夜里,我听见有人叫我,起来一看,没有人,我刚睡倒,又听有人喊,起来之后,仍然没有人。我怕王爷找我有事,就来到府前,正犹豫喊不喊门。王继恩知道,程德玄是晋王的心腹,就大踏步去敲门。王继恩对赵光义说:皇上刚刚驾崩,宋皇后让我去找皇子赵德芳进宫,我直接到晋王府来了,现在没有人知道皇上驾崩的消息,您现在就过去,抓紧把大位定下来。赵光义犹豫了一下说:你等一下,我去和家人商量商量。赵光义进去之后,好一会儿也没有出来,王继恩急的团团转,他向里边大声喊:晋王,你快点,再晚了,恐怕就来不及了!听见喊声,赵光义才走出来,和王继恩、程德玄三人一起,向宫中走去。来到宫门前,王继恩说:你们等一下,我进去通报一声。这本来是惯例,皇上不在了,还有皇后,得不到皇后允许,外人是不得进宫的。赵光义刚停下脚步,程德玄说:这是什么时候了,还讲这些规矩?于是,赵光义和程德玄尾随王继恩之后,一起进了宫。宋皇后看见王继恩回来,忙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说:晋王来了。宋皇后这才看见,赵光义已经进了宫,她明白,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脸都吓白了。她急忙起身向赵光义说: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交给您了。赵光义说:你放心吧,我们共富贵。官家,是宋代对皇帝的尊称,宋皇后明白,赵光义是奔皇位来的。这时,部队中的主要将领远在北汉作战,朝中大臣,大部分是赵光义的d羽,宫中有大太监王继恩的支持和掌控,除了足不出宫,毫无背景可言的宋皇后之外,赵光义即位已经没有仼何阻力了。既然宋皇后已经称他为官家,他还犹豫什么呢?于是,赵光义当天便招集群臣,宣布自己即皇帝位,他便成了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宋太宗即位之后,怕三弟赵廷美也学他样子,取他代之,就千方百计逼死了赵廷美,立自己长子赵元佐为太子。谁知,赵元佐对这个小叔感情特别好,知道小叔是父皇迫害的,多次为小叔求情,却遭到父皇严厉的训斥,小叔死后,他也疯了。赵光义没有办法,只好改立二儿子为太子,却没有想到,二儿子暴病而亡,只好改立三子赵恒为太子。自从赵光义当上皇帝之后,王继恩因为拥立有功,深得赵光义的宠信,享尽了荣华富贵。他看见赵光义病危,心里打起了小算盘,如果让太子赵恒继位,他对赵恒没有寸功,赵恒是否还能像太宗那样对他,这要大打折扣。思来想去,他决定再次挺而走险,像20年前一样,再玩一次政变,拥立赵元佐为新君。如果赵元佐真疯了,他可以更好控制,当一个幕后的太上皇;如果赵元佐是假疯,对他也会感恩载德,让他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于是,他串通了不喜欢太子的李皇后,勾结了掌握皇宫警卫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的知制诰胡旦,以及副宰相参知政事李昌龄,对太子封锁消息,不让他进宫。这样,他就可以再一次左右宋王朝的命运了。对于宰相吕端,他不是没有考虑,但他知道吕端不会同意。到时间,向他通报一声就行了,那时,木已成舟,量他也冒不了泡。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吕端对这件事早有察觉,太宗病重时,他进宫探望,看见太宗身边只有李皇后和王继恩,他心里就明白了。于是,他在笏板上写上“大渐”二字,暗中派人送给太子。“大渐”,是病危的意思,是通知太子,皇帝病危,让他速速进宫。王继恩来找他,他心里明白,王继恩要动手了。于是,他急中生智,把王继恩反锁在屋里,派人看守,然后进宫面见李皇后。吕端向李皇后据理力争,又告诉她,王继恩已被关押,李皇后见大势已去,只好同意太子登基即位。吕端一边派人去迎接太子进宫,一边派人逮捕王继恩同d,这些人由于措手不及,无一漏网。当天,太子在李太后陪同下,在万岁殿即位,吕端带领群臣朝贺,看见新皇帝面前放着竹帘,他怕其中有诈,就要求撤去竹帘,当他亲眼看见,坐在龙椅上的,确实是太子赵恒时,这才带领群君叩拜,山呼万岁。赵恒,就是历史上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宋真宗先是把王继恩流放充军,二年之后,又下诏赐死。这个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玩弄于股掌之间,影响宋朝走向的大太监,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宋朝吕端简介#
2、大事不糊涂的宋朝宰相吕端吕蒙正任宰相时,宋太宗就有了让吕端做宰相的想法。有人反对说吕端办事"糊涂",宋太宗立即反驳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吕端(935一1000)字易直,幽州安次县(廊坊市)人,北宋初年宰相,为人大度有正气。吕端出身于官宦世家,受父荫蔽,做千牛备,成为宫廷侍卫,走上仕途。吕端仪表俊美,善交友,轻钱财,好布施,才华出众,宋太宗赵光义器重他,在吕蒙正任宰相时,有意让吕端为宰相。有人反对说,吕端办事糊涂。宋太宗比较了解吕端,立刻反驳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不久,宋太宗调吕蒙正为参知政事,擢吕端为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正式任宰相,时年60岁,宋太宗后悔用他太晚了。当时,d项人李继迁在西北边境作乱,宋保安军把他的母亲捉住,宋太宗想杀了她,就找枢密使寇准单独商量。寇准出来,路过宰相府时,吕端拦住他问:"皇上告诉您不要告诉我吗?"寇准回答说:"没有。"然后说了谈话内容,吕端又问:"将怎样处理这件事?"寇准说:"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惩戒凶逆"吕端反驳说:"如果这么办,并不是什么好计策。"于是,径直入宫见宋太宗。吕端分析说:"昔项羽欲烹太公,高祖愿分一杯羹。凡是做大事的人,往往不顾及亲情,更何况李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只是白白结了仇恨,益坚其叛耳!"太宗问:"如果不这样做,该怎么办呢?"吕端继续说:"以臣愚见,把李继迁的母亲安置在延州,好好款待,用来招降李继迁。既使他不降,终纠让他有所忌惮,而他母亲的生死,则掌握在我们手中。"宋太宗听了,激动得一拍大腿说:"微卿,几误我事!(没有爱卿,几乎误了我的大事!"以后,李继迁的母亲被安置在延州,终老死在那里。李继迁死后,他的儿子纳款称臣。宋太宗选吕端做宰相,有战略眼光。太宗驾崩时,吕端力主太子赵恒为帝,即宋真宗。宋真宗登基那天,吕端害怕被调包,让内侍卷起帘子,吕端亲自上前,看仔细后,才率群臣高呼"万岁",充分显现出他"大事不糊涂"一面。咸平三年(1000年)一代名相吕端病逝,享年66岁,赠司空,谥号:正惠!、
3、宋朝吕端简历廊坊著名取名大师谢咏老师简介~廊坊起名字的由来和含义廊坊名称的来历,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宋朝初年,安次县出了个宰相,名字叫吕端,吕端的父亲叫吕琦,吕琦的官职是兵部侍郎。吕琦在任时,他在老家盖了一所大宅院,就在现在的廊坊市区,由于房屋高大,远近闻名,加上房子的主人是兵部侍郎,所以就成为这一带的标志性建筑,老百姓管它叫“侍郎房”,叫的时间长了,“侍郎房”变成了村名,又经过长期的口传笔写,慢慢的,就演变成为郎房—廊房—廊坊。清朝康熙年间的《安次县志》记载的就是“郎房”,1897年,廊坊建火车站开始用“廊房”。1950年后,廊房成为安次县城,廊房名字的使用率大大提高。老百姓为书写方便,就把“廊房 ”写成“廊坊”,以后广泛流传,约定俗成,大家就都用“廊坊”了。(1)谢咏老师:关于廊坊的历史廊坊位于河北省东部偏北,分为两个部分,以下称廊坊主体和廊坊飞地。廊坊主体北邻首都,东邻天津,西与河北省保定市接壤,南与河北省沧州市接壤。廊坊主体包括主城区、固安、永清、霸州、文安、大城。廊坊飞地则位于首都以东,天津市西北,有三个县级行政区,就是三河、大厂、香河。廊坊市的这块飞地,一般也称为北三县,有时也称燕郊。三县的出现因为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首都的规模并不大,为了修建水渠,国家将河北省的一些县划到了首都,天津也是个原因,划入了河北省的一些县。划来划去,就空出这三个河北省的飞地县。。
4、宋朝著名宰相吕端997年,宋太宗赵光义驾崩,皇太子赵恒继位称帝。登基仪式上,众臣欲行叩拜大礼时,宰相吕端不仅不下跪,还冲到了天子宝座前,打开赵恒面前的帘子,冲着赵恒仔细端详。吕端,935年出生于一个武将家庭,初在父亲官位的庇佑下,进入仕途。北宋建立后,吕端历任朝内外官职,虽然没有大的建树,但其沉稳大度的风格屡获称赞,当时的宰相赵普就曾夸奖他:“吕端喜怒不形于色,是一个做宰相的人才!”但吕端在诸多朝臣们心中,名声并不响亮,甚至有人说他是“糊涂宰相”。比如吕端对钱财没有概念,工资虽然不少,家里却过得十分清苦。有一次,妻子李氏告诉吕端:“家里的粮食只够吃三天了。”吕端回答:“既然能吃三天,那过了这三天再想办法吧。”气得李氏大骂吕端是个糊涂蛋。虽然吕端有“糊涂”的名声,但赵光义一直很信任吕端,还提拔他任宰相一职。当时有大臣强烈反对,说:“吕端为人糊涂,怎么管理好国家?”赵光义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宋史·吕端传》记载:“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吕端没有辜负赵光义的信任,在他做宰相期间,办事称得上持重稳当,公正廉洁,深得朝内外的好评。997年,赵光义驾崩,按正常操作的话,应该是皇太子赵恒顺利接班,成为下一任官家。但赵光义的皇后李皇后担心赵恒继位后自己无法立足,决定立和自己关系更亲近的养子赵元佐为帝。不得不说,此时的李皇后的确拥有左右朝局的实力。第一,她有大宋皇后的尊贵地位,又有受赵光义信赖的大太监王继恩的辅佐,改立诏书不是什么难事;第二,李皇后的弟弟李继隆是大将军,手握兵权。王继恩奉命向朝臣们宣读李皇后的旨意时,朝臣们十分震惊和愤怒,痛骂王继恩是无耻之徒。吕端却不慌不忙地说:“我记得先皇还有一份遗诏,是时候拿出来昭告天下了。”王继恩大吃一惊,连忙问:“遗诏在哪儿?”吕端说:“好像是在中书省政事堂的诏书阁内,我马上去拿。”说完,60多岁的吕端开始百米冲刺,一路冲锋。王继恩哪敢怠慢,越过吕端一路狂奔,先行一步赶到了诏书阁。正当王继恩翻箱倒柜寻找诏书时,吕端“啪”得一声,把大门关上,并上了锁。王继恩连忙冲到门口,这才发现,吕端拿着钥匙,正站在大门外冲着他笑呢。王继恩捶胸顿足,只能认栽。接下来,吕端又去找到李太后(已升级),苦口婆心,同时义正言辞地规劝一通,李太后身边没有王继恩这个帮凶,弟弟李继隆又远水解不了近渴,只能败下阵来,不再坚持立赵元佐为帝。至此,赵恒的称帝障碍已经被一一扫除。但是,在登基大典上,当赵恒在龙椅上坐好,准备接受百官的叩拜时,吕端却站着不动。百官看宰相大人不拜,谁也不敢先拜。吕端盯着皇帝面前的门帘,心想:龙位上不会换了人吧?不能拜,得确认一下。接下来,吕端阔步上殿,直接走到了赵恒的宝座前,然后打开帘子,盯着赵恒的脸左看右看。百官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不知道吕端的葫芦里装着什么药。吕端仔细端详后,确认宝座上的人确实是赵恒,这才退回大殿上,率领文武百官跪拜新任皇帝,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就这样,吕端用自己的沉着冷静,帮助宋真宗赵恒顺利完成了皇权的顺利交接,让大宋朝局重回稳定。而接下来,在对“乱臣贼子”们的处理上,更彰显了吕端的宽厚仁义。他拜李太后之弟李继隆为使相,表示尊崇,让其出镇陈州(今河南淮阳)。他将“头号捣乱分子”王继恩安置于均州。其余参与政变的臣子或边关,或流放,但吕端并没有指名他们是因为拥立赵元佐而获罪的。这样的处理谋逆大罪的方式,在历朝历代,都是罕见的。三年后,65岁的吕端在汴京寿终正寝。【晴朗文史阁】吕端真的是宋朝官员中的一朵“奇葩”,他没参加过科举考试,却官至一国宰相。他被人称为“糊涂宰相”,却活得比谁都清醒。其实,像吕端这样一位极其智慧理智冷静的人,他的“糊涂”很可能只是一种自我保护。赵光义做皇帝初期,为了巩固皇权,极力排除异己,培植自己的势力。吕端作为赵光义百般提防的弟弟赵廷美的下属,如果不给人一种“糊涂”的印象,很难不被连累。处处谨慎,步步留心的吕端,帮助赵光义化解了一次次危机,保住了大宋基业,也在问心无愧的基础上,保住了自己和家人的一世平安,成为古代官员们万分敬仰的典范。当然,吕端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面对危机时的处理方式。临危不乱,冷静果断地采取对策,才能一招制敌,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这既是管理智慧,也是人生智慧。你怎么看待吕端呢?欢迎留言~
5、宋吕端简介吕琦,曾任五代时期后晋兵部侍郎。吕琦在历史上虽然名气不大,但他的儿子却是赫赫有名。“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中的吕端,就是吕琦的儿子,北宋初年宰相。吕琦在任时,在老家也就是现在的廊坊市区盖了一所大宅院。由于房屋高大,远近闻名,加上房子的主人是兵部侍郎,就成了这一带的标志性建筑,老百姓管它叫“侍郎房”。时间长了,“侍郎房”变成了村名。慢慢地,就演变成为郎房——廊坊。这就是廊坊名字的由来!
6、吕端是宋朝什么人公元997年,宋太宗驾崩,新皇宋真宗登殿召见群臣。依例,群臣该朝拜新皇,岂料宰相吕端纹丝不动,群臣默然无语。帘后端坐着的李太后问道:“为何不拜新皇?”宰相吕端见李太后问及缘故,答道:“请把帘子拉起,让我们看清圣上,再拜不迟。”吕端的话音刚落,帘子后面的李太后脸色变了几变,颇感无力地让侍从把帘子拉起,让众臣一睹宋真宗的真容。智囊: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话说宰相吕端为何要在朝堂上和李太后叫板,非得拉起帘子见了宋真宗本人才带领群臣声呼万岁呢?这事端并不是吕端挑起的,而是李太后挑起的。李太后是宋太宗的第三任皇后,曾育有一子,但幼年夭折。膝下无子的李太后一心想在几个皇子中挑选一个合适人选,作为自己以后的依傍。一开始她的目标人物就是楚王赵元佐。幼时的赵元佐聪慧机智,不仅相貌和宋太宗颇为相似,更是善骑射,更随宋太宗四处征战。宋太宗对赵元佐宠爱有加。后因宋太宗设计迫害赵廷美,赵元佐亲历叔父被冤死而诱发病症,一发不可收拾。楚王赵元佐的疯症越来越明显时,还曾火烧大殿,宋太宗就放弃了他并把他贬为庶民。多病的宋太宗力局于大宋江山社稷,遂选立赵恒为太子。李太后对赵元佐和赵恒兄弟两,更是偏向赵元佐。主因是赵元佐是个疯子,更好掌控,而赵恒机智聪慧,不是可玩弄于鼓掌的。恰逢伺候宋太宗左右的太监王继恩担心太子即位后,自己就没那么得宠,因此找到李太后秘密商议一番,在宋太宗驾崩后,把皇位传给赵元佐。毕竟一个已经疯癫的皇帝还是很容易掌控的。奈何王继恩和李太后有心想瞒天过海,可在宰相吕端这里,想成功却难如登天。宋太宗病重,吕端进宫问疾。吕端发现宋太宗已经到了垂危之际,可他的身边却只有李太后和王继恩,太子赵恒则不见身影。吕端很快察觉出来不对劲的地方,为了防止发生祸端,他当即在笏上写“大渐”二字,让亲信火速送去给赵恒,让赵恒速速进宫。宋太宗驾崩后,李太后让太监王继恩到中书省告知吕端。吕端一见王继恩,心下就明白了,事情有变,不得不随机应变。当即,吕端做了一个果断地做了一个相当英明的决定,他找借口走出中书省,反手就把慢他一步的王继恩给锁在里头了,并派人严加看管。随后,吕端独自一人前去面见李太后。吕端见到李太后,吕端以宋太宗的生前意愿和李太后据理力争,坚持传召赵恒进宫即位。李太后也有自己的一番说辞,她提出自古朝堂立储一事都秉持着“长幼有序”,眼下宋太宗长子赵元佐就是合适的人选,相信赵恒也不会去窥觑自己兄长的皇位。李太后的强词夺理,咄咄逼人并没有吓退吕端,反而激发起吕端满腔的激忿,他无比坚定地说道:“宋太宗在位时,已把赵元佐贬为庶民,庶民赵元佐何来争储资格?赵恒则是宋太宗在位时认定的新任储君,赵元佐和赵恒,一点可比性都没有。”吕端的言之凿凿,李太后没有王继恩在一旁出谋划策,很快就败下阵来。赵恒在吕端的坚持不懈下,终于成功打破重重艰难,登上了帝位。这日,赵恒即宋真宗登殿接受百官朝拜时,吕端坚持要拉开帘子,见到宋真宗本人才愿意带领百官朝拜,并不是有意在给宋真宗制造难堪,而是在处处提防李太后。深怕李太后临终一脚,来个“偷梁换柱”。吕端独自一人挑起了和李太后及太监王继恩等人在有关新皇即位争夺战的大梁,获得了终的胜利,成功拥护了赵恒即位,也就是宋真宗。宋真宗即位初期,朝局颇为不稳,吕端义无反顾地出来主持大局。他在处理拥护赵元佐的人员一事上,充分体现了他宦海沉浮多年的干练和决绝。拥护赵元佐,李太后是头一人,但针对她的身份地位尊贵,吕端就把目光放在了李太后的弟弟李继隆身上。李继隆被选为使相,出镇陈州。打压了李继隆,实则就是打压了李太后。那么,吕端下一个目标人物就是太监王继恩以及他勾结的同伙了,这些人均以“泄露宫禁语言”的罪名接受不同的处分。老谋深算的吕端在处理这些破坏朝堂稳定的蛀虫分子时,并没有一味打压,而是采取平和手段平息这场朝乱。吕端,为官数十年,始终坚持”大事认真,小事糊涂”的办事理念,严谨持重,不愧是百姓们心中的智慧宰相!纵观历史,无论身在什么时代,想成事保身,都要有智慧傍身。所以,我们要多读些智慧故事,以史为鉴,借鉴古人的处世智慧,谋身、谋事,帮人、帮己。像这样的智慧故事,中华奇书《智囊全集》中有1200余则,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漂妇、仆奴、僧道、农夫等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奇谋机智。这些真实的智囊故事,对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疑虑,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康熙称此书为“国之利器”,只许内部传阅;曾国藩当作枕边书;纪晓岚一日三阅;杜月笙让人读给他听,说“读懂了此书,才算读懂了社会”。下方链接全套6册,有白话文翻译,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原价258元,现在特价58元,一本几块钱,特划算。想提升自己的读者,点下方链接或横条【看一看】购买↓↓
7、宋朝吕端历史讲解公元997年,赵光义病逝,太子赵恒继位,文武百官欲行叩拜大礼。此时,宰相吕端却立殿而不拜。太后大怒喝斥道:“还不快快行跪拜之礼!”吕端抬起手喊道:“且慢”。新帝继位,当朝一品宰相不跪,仪式还如何继续下去呢?只见,吕端挺直腰板,未经任何人允许,缓缓走向天子宝座,伸手掀开殿上的帘子,一探究竟。吕端的行为引来堂下百官的疑惑,心里打鼓:这位老宰相究竟要干什么?是糊涂了吗?说起来,吕端还确实因糊涂,被贬官一次。北宋期间,战事不断。皇帝下旨:私人不得买卖竹木 。因为这些东西在古代是制作兵器的原材料。当时有人找到吕端,希望能行个方便。吕端认为是小事,于是一口答应。谁知,没多久,东窗事发,他就被贬到驻马店去了。后来,吕端因办事稳妥,又有胆识,很快升迁成为开封府通判。但好景不长。一次,吕端惹得龙颜大怒,赵光义气愤之极,下令:找一副重的枷锁,套在吕端身上,然后发配商州!并下令,不许骑马,不许坐船,更不允许坐轿,从开封到商州,快600多公里,走着去!结果,吕端跟没事人儿一样。等到官员去找他时,他笑着说:“来,给我拷上。烦请诸位等我一会,文书签完,上路。”三个月后,赵光义冷静下来,觉得对吕端的处罚有点重, 心生愧疚,招见了他。殊不知,吕端完全不按常理出牌,他冷静地说:陛下,臣有罪,罪不能赦,请求严加惩治。旁边的官员目瞪口呆,赵光义沉思片刻后,说道:朕自识卿。当下,吕端回到开封府,还官升一级,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渐渐地,吕端的官越做越大。史料记载,赵光义决定任用吕端为宰相时,有人提出质疑,理由是:吕端为人糊涂。然而,赵光义却胸有成竹地反驳: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宋史·吕端传》就这样,吕端在60岁时成为第一宰相,与寇准轮流掌管相府大印。公元997年,赵光义箭伤复发,不愿上朝,将所有朝政都丢给吕端和寇准,自己养病去了。他更是下达手谕:没有吕端的认可,公文不许呈给皇帝。事实证明,皇帝的眼光是极准的。若赵光义泉下有知,也会因自己的英明决定,含笑九泉。同年3月,赵光义病逝。人刚死,皇后李氏就按耐不住了。说起来,李氏是个不幸的人。据记载,李皇后曾有过一个孩子, 但不幸夭折,之后就再没能怀上。深宫大院,没有子嗣无法立足。于是,李皇后抚养了赵光义的长子--赵元佐。赵光义很喜欢长子,还曾以储君的身份来培养。李皇后更是对赵元佐照顾有加,比亲儿子还亲。原以为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可是赵元佐意外疯了。李皇后多年的苦心化为泡影,她不甘心,也不想认输。凭借后宫之主的地位,她不断笼络朝中武将。另外,还找了一位极具份量的宦官首领:太监王继恩。王继恩是谁?他正是22年前,第一时间向赵光义通风报信,助其顺利登基之人。结果22年后,他重操旧业,与李皇后联手,拥立疯子赵元佐为帝。就在二人以为一切板上钉钉时,吕端把一切都搅黄了。据记载,赵光义刚咽下后一口气,王继恩就动手了。他第一时间跑到宰相办公室,说:太后有令,请各位立即前往,商议皇位继承之事。这时,有大臣痛骂道:商议?国家有太子,有储君,还商量什么呢?在一片吵杂声中,吕端慢悠悠站起来,说:好啊,我马上去。王继恩一听,简直开心到发狂。挑明了要证 变,吕端竟然同意。心想真是个老糊涂呀!结果,吕端刚迈出一步,漫不经心说了句:等我一下,我去诏书阁拿墨诏。(即遗诏)王继恩一听大事不妙,怎么还有遗诏,但如今大事要紧。他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诏书阁。王继恩在前,吕端拖着胖胖的身体紧随其后。王继恩先于吕端冲进诏书阁,翻箱倒柜寻找遗诏。然而,他万万没想到,就在他冲进诏书阁的一刹那,他的人生就此定格。因为,身后的大门传来“嘎吱”一声,以及清脆无比的落锁之声。看着门外吕端,那张弥勒佛似的笑脸,王继恩这才反应过来,自己竟然被算计了!失去王继恩这个大帮手,李皇后依旧心存幻想,坚持要立疯子为帝。这时吕端一反以往老好人的模样,铿锵有力地说道:“先帝当初立太子,为的就是今天,岂容更有异议!”李太后美梦破碎,惨淡收场,太子赵恒顺利继位。便是开头一幕。吕端之所以不跪,是因为他发现在皇帝的宝座前,竟多了一道帘子。心想:坐在帘子后面是太子赵恒吗?会不会是李太后的阴谋诡计呢?吕端径直上前,亲手将帘子掀开,老眼昏花地看了半天,终于笑眯眯地重新下殿,率领文武百官行跪拜之礼,高呼万岁。@半饱的人生吕端此人胖乎乎,笑呵呵,像个弥勒佛的。他的一生有“三不原则”:不与人为敌,不斤斤计较,不怕吃亏。世人都因吕端的外表和他不计较的个性,遮盖了双眼。殊不知,小事糊涂是因为他的个性,不爱计较;大事不糊涂,是因为他拥有卓越的才能。正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