讣告家婆于2023年2月26日仙逝,享年97岁,兹定于2023年3月 3日于西秀区旧州镇北街钟家巷设灵祭奠,3月4日安葬。谨此泣告。孝儿:钟德先孝媳:田小英#田小英简介#
2、田小英结局2010年,四个子女身价百万,却让83岁母亲住在猪圈,老人是负担二零一五年,湖南常德的田归元遇到了一件烦心事。那就是自己八十七岁的大姨田小英在自己家中住了两年无处可去,她四个孩子纷纷都不接纳,并且像抛皮球一样被推来推去。令人气愤的是老人四个孩子都有出息,住着县城里的大房子,名下甚至都有好几套房。但谁也不敢想象,他们竟让母亲住在猪圈整整两年,二儿子更是坦言:“住猪圈有什么不好呢!至少有吃有喝!”如今四个孩子无一人愿意抚养老母亲,而田归元作为一个外人却赡养了大姨两年时间,如今因为家庭拮据实在无法继续赡养。但田小英似乎成为了一个“烫手山芋”,他到底应该怎么办呢?老人之后又该何去何从呢?
3、田小英是哪里人83岁失明老人,住在女儿家的猪圈里,即使这样,女儿都嫌母亲碍眼,竟然在大冬天,把母亲扔在了荒郊野外,老人要不是被外甥发现接回了家,会被冻僵在外面,问女儿遗弃母亲的原因,她一句话撕开让人愤怒的真相耄耋之年的田小英住在外甥田归元家的楼梯间下面已经两年了。这里阴暗潮湿,爬满蚊虫,可她却知足,还特别感谢外甥的收留。因为比起两年前自己的容身之处——猪圈,饥一顿饱一顿还被呵斥辱骂,这里已经是天堂了。两年前,田小英住在小女儿杨成凤家的猪圈里。每天听着猪哼哼,臭气熏天。很怕下雨,雨水滴下来打湿被褥根本没法睡。这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田小英住在阴暗潮湿的楼梯间还心满意足。因为起码这是人住的地方,有外甥给自己送口热汤热饭,有人对自己嘘寒问暖,她还奢求什么呢?这对她来说已经是来之不易的生活水准了。那么,田小英是怎么从女儿家的猪窝来到外甥家的楼梯间的呢?这就要从两年前说起了。两年前冬天的一个下午,有人看到田小英背着个蛇皮袋在荒郊野外的寒风中流着泪,瑟瑟发抖。即使无亲无故的外人看了都心生怜悯。田小英80岁的妹妹听说了姐姐的境遇后揪心不已,赶紧打发儿子媳妇去看看。夫妻俩赶到后发现老人衣着单薄破旧,就像一个无家可归的乞丐一样。外甥夫妇俩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闻听亲人来了,田小英失明的眼睛里流下浑浊的老泪。她泣不成声的说:“小女儿把我赶出来了,她连猪圈都不让我住了。”田小英是个命苦的老人,丈夫六十年代病逝,她含辛茹苦养大两儿两女。54岁那年因为操劳过度双目失明了。近二十年来,她一直和小女儿一起生活。可有一天,小女儿突然翻脸,不但把她撵到了猪圈,好景不长竟然把母亲扫地出门。就在那个冬日天寒地冻的下午,她把母亲领到了荒郊野外,弃如敝履扬长而去。看不见的田小英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呼啸而过的风撕扯着她干瘦的身体,她老泪纵横,不知何去何从。被路过的熟人看到告诉了她妹妹,外甥夫妇闻声赶来把她接回了家。在县城的繁华路段,有两套房子。大儿子向成龙已经57岁了,家里很有钱,是百万富翁。三儿子向成军的老婆去世了,比起哥姐家条件差一点。母亲已经年迈,吃不多少了,赡养母亲也就是多一双筷子、多一张床的事也是不成问题的。相比哥姐小女儿家虽然差一些,但也不至于差到让母亲住猪圈这个地步。就是这样,四个子女都比外甥田归元富有。可要不是这个外甥田小英有儿有女却要流落街头了无家可归了。可田归元也无力照顾姨妈田小英了。因为母亲身患癌症,父亲身体不好,一家人照顾不能自理的田小英力不从心。外甥思来想去还是决定把田小英送回子女身边。听了外甥的决定,田小英忧心忡忡,痛苦和恐惧充斥着她的内心。她宁愿自己住,再也不愿意回到子女身边了。大女儿和大儿子就来看自己一次,说了一句话让田小英想起来就胆颤心惊:“你怎么还不死啊?”这句话让老人食不下咽,伤心不已。大儿子、大女儿巴不得自己早点离开这个世界。小女儿把自己扔在了荒郊野外。如果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想想都让田小英害怕。衣食无忧的子女为什么容不下一个老母亲?是什么让他们心硬如铁,甚至对母亲出言不逊?外甥决定带着田小英去找四个子女。他们首先来到了小女儿杨成凤家。面对当年把母亲接回家,如今又送回来的田归元,杨成凤不但不感恩,反而责骂他多管闲事。要不是他横插一脚,怎么会打乱自己的丢弃计划?原来当年她想把母亲这个包袱甩给哥姐们,却半路跑出来田归元,让自己甩包袱计划落空。据杨成凤说,自己赡养母亲20多年,一直住在屋子里。可因为要盖新房没地方住,才让母亲住进猪圈。可母亲不但不体谅她的难处,反而到处说自己不孝顺和哥姐埋怨自己,让她被亲戚乡邻戳脊梁骨,饱受谴责。她受尽委屈,既然自己赡养母亲二十多年却费力不讨好,那自己凭什么做这个冤大头?她召集哥姐们商量,每家赡养母亲一年或者半年。可哥姐们不同意,没一个人接走母亲。她一气之下把母亲带到荒郊野外,然后给哥姐打电话:“你们要是不来接老太太,今天就死在这儿了。”然后她丢下母亲扬长而去。田小英冻了几个小时,子女一个没来。要不是外甥及时赶到,自己就一命呜呼了。杨成凤的丈夫也义愤填膺地说:“老人有四个子女,又不是光杨成凤一个女儿。她的哥姐们都在城里住着大房子,条件那么好,凭什么光让他们一家养?可不能!”哥姐们不赡养老人,杨成凤就以此作为不赡养老人的理由,这叫遗弃罪。杨成凤丈夫说他不懂什么叫遗弃罪,老人的赡养问题可以去打官司,法律说让他一家养他二话。据说显而易见,杨成凤夫妻俩的态度很明确。他们认为作为子女,他们确实有赡养母亲的义务,但母亲有四个子女,不能只让他们一家养,还吃力不讨好。这有失公正,自己也心理失衡。
4、田小英简历2011年,湖南一83岁老人在小女儿家住了2年猪圈后,在寒冬里被赶出了家门,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儿子竟是百万富翁!老人是一个苦命的女人。第一任丈夫1955年过世后,她带着孩子改嫁,没想到,第二任丈夫寿命也不长,很快也过世了。之后,田小英因操劳和悲伤过度,导致双目失明。不过,别人都说她前半生受苦,后半生肯定好过。毕竟,她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凑成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两个“好”字,田小英一直也是这么认为的。刚开始,她跟小女儿住在一起,那时小女儿还请保姆照顾她。如果日子就这样过下去,田小英也算得上是安度晚年了。但就在两年前,小女儿却突然让自己的母亲去睡猪圈。但这还不算是惨的,毕竟,睡猪圈好歹还有吃有喝,有遮风挡雨的地方。两年后,一个冬天的下午,小女儿却连猪圈都不给母亲住了。那天下午,小女儿给田小英穿上了单薄的棉衣,收拾了一蛇皮袋的破衣烂衫,将她带到了一个离家很远的地方。然后给大姐和二哥打电话,让他们来接母亲,但大姐和二哥都说没时间,一气之下,小女儿干脆把老人丢在路边,自己也走了。可怜的老人在寒风中站了几个小时。不过,四个子女一个都没出现,后,还是外甥田归元夫妇听说老人无家可归的消息,把老人接回了他们家中。但田归元家只有三间房,却住了8口人。为了老人能有个住处,他们只好用几个板子,在楼梯间给田小英做了张床。尽管楼梯间蚊虫很多,潮湿又不通风,但田小英却说,比住猪圈好多了。可是,令田归元夫妇没想到的是:田小英老人在他们家一落脚,就落了两年时间。在这两年里,四个子女别说来接田小英老人回家了,就是来看一眼都没有。外甥田归元家也不宽裕,要长期赡养田小英,并不现实,况且,他也没有这个义务。于是,他先带着田小英老人和一个律师,去找田小英的小女儿杨成凤讨说法。不过,他们还没进门,一个女人就大声嚷嚷着向他们走来:“谁让你多事?谁让你把人送到我这里来的?你现在打电话给她别的子女……”这个情绪激动的女人不是别人,正是田小英的小女儿杨成凤。她对抛弃母亲的行为毫无愧疚,反而责怪田归元多事。她说,当初她把母亲赶出家门,就是为了逼迫哥哥姐姐们赡养母亲,她甚至认为田归元破坏了她的计划。此外,杨成凤的丈夫也愤怒,他觉得,老人又不是就杨成凤一个女儿,况且他们已经养了老人二十多年了,老人的其他儿女也该负责了。况且,杨成凤的哥哥姐姐都住在县城,大姐在县城繁华路段有两套房子;二哥是百万富翁,三哥虽然家境普通,但加双筷子吃饭还是绰绰有余的。相比哥哥姐姐,杨成凤家的条件差。而她已经养了双目失明的母亲二十多年,哥哥姐姐们却一天都没有养过,她觉得不公平,因此死活不愿意再养。于是,他们带着田小英老人,一起去找大女儿。没想到大女儿却说:“当初母亲改嫁,把她和老二都过继出去了,你不养我小,我不养你老,这天经地义。”言下之意,就是她对养父母有赡养责任,对田小英老人,没有赡养责任,她是否赡养母亲,全凭良心。听了大女儿的话,双目失明的田小英老人眼里流出了眼泪,喃喃道:“我也是没办法啊,才把你和老二过继出去……”。好说歹说,大女儿终于勉强同意和兄弟姐妹一起赡养田小英老人。在老二家里,老二的儿媳主动把一个小婴儿放在了田小英老人的怀里,听着小婴儿咯咯的笑声,田小英老人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老二表示,之前不是不想养母亲,只是他担心,万一自己答应养母亲后,其他兄弟姐妹就不管了,所以才不敢养,他同意和兄弟姐妹一起养。没想到,老三却以他老婆死了,他不会做饭为由,拒绝赡养母亲。后,他提出兄妹四人,每人每月出200元钱养母亲。但小女儿杨成凤却不干,兄妹四个,开始互相攻击、指责、推诿。田小英坐在一旁,默默流泪。后来,老二、老三、老四终于勉强同意兄妹四个轮流赡养母亲,从老大开始轮,每人一年。但老大又不同意了。理由是母亲年龄大,身体又不好,随时都有可能“走”,那其他兄弟姐妹不就捡便宜了吗?兄妹四个, 再次激烈地争吵起来,谁都没有看一眼,那个正在默默垂泪的母亲。经过艰难的沟通,兄妹四个终于达成一致;半年轮一次,其间没轮到的子女不用出钱,如果母亲过世了,没轮上的就多出点丧葬费。事情似乎得到了解决,田小英老人总算有地方落脚了,但老人却流着泪,喃喃地说:“他们都盼着我死,谁都不会善待我……”鸦懂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何况人乎?若为人子女,赡养父母,还要通过协议才能实现,那才真是为人子女的悲哀!作者:徐晓琴编辑:兰子君参考资料:《无处容身》cctv-12 社会与法频道 央视网 2010 05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