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士奇简介(杨士奇百科)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8-01 19:29:12 浏览
1、杨士奇百科

朝臣据理力谏,皇帝待机而动明仁宗朝,李庆建议将军队所用余下的马交给地方官府喂养,令按年上交小马驹。杨士奇启奏皇帝道:“朝廷选贤才为官,竟让他们养马,这是重牲畜而贱人才,怎么使天下信服,后世人怎么看?“皇帝心知李庆之谬,但却不置可否。杨士奇又力谏,皇帝始终没有反应。过了一段时间,皇帝忽然召见杨士奇,对他道:“你说的事我何尝真忘了!听说李庆等都不喜欢你,我念你被孤立,怕你受其中伤,故意不置可否,不想使人认为是你阻止了此事。现在另有说话的人了。”于是拿出陕西按察使陈智关于养马不便的奏疏,吩咐照此写成公文颁行。杨士奇恍然明白皇帝用意,叩头谢恩。(以上内容摘编自《有趣的灵魂挑一:中国历代文人风趣小故事全集》一书,原典故出自《明史》卷一四八)

2、真实的杨士奇

1373年,8岁的杨士奇一个举动,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多年以后,他跟朱棣的三次谈话,决定了大明王朝的未来。杨士奇一岁半时父亲去世,他跟着母亲艰难度日。庆幸的是,他有一位有远见的母亲,无论多难,母亲身边始终带着一本《大学》,从不忘教他读书识字。杨士奇6岁那年,母亲改嫁。他的继父名叫罗性,是一个性格孤傲的人。寄人篱下的杨士奇只能改姓罗。刚开始,罗性对于杨士奇这个继子并不怎么上心。两年后,8岁的杨士奇一次惊人的举动,让罗性从此对他刮目相看。原来这年,罗家举行祭祀先祖的活动,成功让杨士奇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他也想祭拜自己的先祖。可他却不能在罗家的祠堂干这事。于是,小小的他找了个隐蔽的地方,找来一些土石瓦块堆成神位的样子,郑重地跪在地上给自己的父亲行礼。他没想到的是,罗性把这一切看在了眼里。之后,他找到杨士奇,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真诚地对他说:“你才八岁,却能不忘先祖,将来必成大器。我的几个儿子都不争气,希望你以后可以照顾他们一下。”从此之后罗性不仅让他恢复了杨姓,还真心实意教导他,培养他。但不幸的是,这样的日子并没过多久,罗性就犯了错误,被贬到外地去了,从此,杨士奇开始了他长达20余年的艰难谋生之道。二十多年间,不管从事哪个行业,杨士奇都不忘学习。终于在他三十六岁那年迎来了转机。那一年,他被建文帝聘请为《太祖实录》的副主编。朱棣登基后,他与解缙等人一起被认命为明朝首任内阁成员之一,成为了朱棣的重臣。虽然同为内阁成员,但杨士奇要比解缙聪明得多,他为人低调,不像解缙那么张扬。他也是朱高炽的忠实拥护者之一,但他却从不表现出来。他为当时的太子监国出了不少力,但朱高炽要感谢他送给他一座豪宅时,他却坚定地拒绝了。他认为朱高炽虽然形象不好,身体还有残疾,但却是个仁怀天下的人。所以,他坚信朱高炽会是一个好皇帝,于是,他愿意不计报酬地支持他,并与之携手走过了二十年的坎坷储君岁月。由于杨士奇过于低调,就连朱棣都被他蒙骗了,自认为他不是太子d,把他当成了中间派。凡事都喜欢征询他的意见。有一回,朱棣向杨士奇询问太子监国的表现,杨士奇立马意识到,决定太子命运的时刻来了,他飞速思索着问题的答案。他是这样回答的:“太子监国期间处理政务很努力,也能够听取大臣们的意见,但对于一些不恰当的要求,他也会当面驳斥和拒绝。”听完杨士奇的话,朱棣对肥头大耳的朱高炽的印象一下子好了不少。但不久之后,更大的危险来了。由于朱高煦长年累月地在朱棣面前说朱高炽的坏话,朱棣也对朱高炽起了疑心,朱高煦想趁机将太子d一网打尽。于是,朱棣远征回来,再次召见杨士奇,他抓住太子接驾来迟的事情做文章。又问了杨士奇一个问题:“太子为什么接驾迟缓?他是不是对朕有了二心?”杨士奇不卑不亢地回答:“太子对皇上一向尊敬孝顺,这次的事情是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没安排好,责任在我们,不怪太子。”朱棣听完明白不是朱高炽故意为之,就释然了,没再继续为难朱高炽。朱高煦一心想取朱高炽而代之,但他的所作所为终于被朱棣看出了端倪。他有一次召见杨士奇,问他:“朕近听到许多汉王行为不法的传闻,你听到了吗?”杨士奇等的就是这句话,看着身边的同伴一个个被朱高煦整垮,他早就忍耐了很久,现在,是时候拔剑出鞘了。他从容地回答:“我一直在东宫服侍太子,人家早就把我看成太子的人了,有什么话是不会当着我的面讲的,所以我不知道。”他抬头看了一下朱棣,又接着说出了后面这句:“不过,汉王两次被封都不肯到封地就藩,现在,陛下要迁都北京了,他却在这个时候要求留在南京,希望陛下好好考虑一下他的用意。”真是杀人不见血啊,还是一剑封喉那种。朱棣立即明白了,转眼,便不顾朱高煦如何苦苦哀求,一脚把他踢到了封地。此后,朱棣驾崩,朱高炽顺利登基即位。杨士奇被任命为礼部侍郎,同时兼任内阁大学士。@纵穿历史长河杨士奇的隐忍和低调,是他一生成功的关键。他满腹才华却不张扬,心机深沉却不狡诈,自己认定的人和事,哪怕千辛万苦,刀山火海也会义不容辞地去协助完成。关键是他还不居功、不贪婪,试问这样的臣子,哪一个皇帝会不喜欢?关注我,@纵穿历史长河 走近历史人物,感悟人间真情。资料来源:《明史》

3、杨士奇怎么样

杨士奇是明代名臣,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明宣宗登上帝位后, 命令纂修《仁宗实录》,由杨士奇担任总裁。公元1426年,汉王高煦谋反,皇帝率军亲征平定了他。大军返回驻扎献县单家桥,侍郎陈山迎接、拜谒皇帝说:“汉、赵二王是勾结在一起的,请求乘胜逮捕赵王。杨荣也极力赞成。杨士奇则说:“办事应当有证据,赵王谋反有什么证据吗?天地鬼神难道可以随便欺骗吗?”杨荣厉声地说:“你想阻挠这个消灭赵王的这个行动吗?现在逆d都说赵王是汉王的同谋 ,怎么说没有事实证据呢?”杨世奇说:“太宗皇帝有三个儿子,现在宣宗皇帝就有两个叔父了。有罪的固然不能赦免他,而没有罪的就应该厚待他。如果怀疑就防备他,只要让他不出事就可以了。何必急急忙忙的攻击他。在他们争辩时,在场的只有杨溥同意杨世奇的看法。他们将要晋见皇帝进行劝谏,杨荣捷足先登,杨士奇紧跟着他,守门人不让进去。不久,明宣宗召唤蹇义、夏原吉进去,二人便把杨世奇的话转告给皇帝,皇帝原先也没有惩办赵王的意思,因此进攻赵王的行动也就停止了。回到京城后,明宣宗再次考虑杨士奇的意见,对他说:“现在还有很多人上奏章议论汉王谋反的事,怎么办?”杨世奇说:“赵王是陛下亲的人,陛下应该保全他,不要被别人不负责任的话给迷惑了。”明宣宗说:“我想把群臣的奏章封起来给赵王看,让他自行处理,怎么样?”杨世奇说好:“再有一封玺书则更好。”于是,朝廷专使捧着玺书等文件到赵地, 赵王得到玺书高兴,哭着说:“我能够活命了。”马上上表谢恩,并且献出护卫赵地的军队,这样议论才渐渐平息。”明宣宗于是对赵王一天比一天亲热,而对绊侍郎陈山极为轻蔑,还对杨世奇说:“赵王能够保全是你的功劳啊。”并派手下携金币奖赏给他。杨士奇为人正直敢言,善于团结同僚, 深得朝廷信任。在本文中,他力排众议提出处事要重要证据的观点,为维护朱家皇室内部团结与稳定政局作出了贡献。

4、高士奇简介资料

一联一故事上联:不畏官司千张纸下联:?您请[呲牙][祈祷][玫瑰]对联故事:杨士奇对联训子明朝四朝元老杨士奇品行端正,可是有个不争气的儿子,整天游手好闲,无恶不作,当地文官看在杨士奇的面子上总是没处理他。杨士奇为了让这儿子改邪归正,专门写了一副对联挂在儿子房里:"不畏官司千张纸;只怕乡民三寸刀。"意思是人言可畏,要儿子多加收敛,但他这儿子仍然我行我素,把父亲的告诫当耳边风,终还是犯了事。

5、杨士奇百科简介

“孙暴怎么能做状元!”,朱棣大怒。大学士杨士奇一头雾水。事情发生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的殿试,殿试初拟的第一名是孙曰恭,第三名是邢宽。当名次表送到朱棣手中时,他一看第一名是“孙暴”,顿时大怒。其实第一名叫孙曰恭,结果誊写时“曰”字离“恭”字很近,当时是直行书写法,乍一看“孙曰恭”就成了“孙暴”。杨士奇于是就向皇帝解释说:“那是孙曰恭,不是孙暴。”可是永乐帝不承认自己认错了字,正好看到后面的邢宽,“邢宽”,“刑”宽,这不正是表明是永乐盛世吗。“暴”太刺眼了,容易让人联想到“暴君”,就顺口说:“我觉着还是邢宽比孙暴好,就把邢宽当作第一。”大臣们没办法只得遵命。孙曰恭的状元就这样没了。不过还好是探花,第二名梁禋(音:音)还是第二名。由于名字原因痛失状元的还有清朝人朱汝珍,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朝后一次科举时,选定的前三名分别是朱汝珍、刘春霖、商衍鎏。送给慈禧太后定夺。可朱汝珍是广东清远人,而慈禧太后恨广东人,在她眼中广东人能闹腾,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都是广东人。朱汝珍的名字里还有个“珍”字,又让她想起了光绪帝的“珍妃”,当年“珍妃”没少触怒她,后还是她下令把珍妃推到井里的。真是看着“珍”字就来气。相比起来,刘春霖的名字就好多了,“久旱逢甘霖”,“春风化雨”。刘春霖又是河北肃宁人,“肃静安宁”,国家太平,太吉利了于是刘春霖成了末代状元,朱汝珍成了第二。可见,不仅性格决定命运,名字有时也能决定命运。#扬士奇简介#

6、高士奇简介图片

朱棣:大位传谁好?杨士奇:太子朱棣:为什么?杨士奇:好圣孙,旺三代。结果朱棣死后11年,三代就芭比扣了,朱高炽干了一年就领盒饭了,朱瞻基36岁就英年早逝,两个人加起来干的时间只有朱棣的一半长。朱棣在黄泉有知的话不知道会扒了杨士奇的皮。如果他知道他的好圣孙的儿子,一把败光大明全部精锐,成了鞑靼留学生兼叫门天子,还只是在他死后20年不到的时间里。一向勇武好战的永乐帝会不会把棺材板掀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