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诗歌风格形成原因(精选102句文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12-04 10:39:49 浏览

一、王昌龄的诗歌风格

1、王昌龄,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之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2、开元十九年辛末(731年),三十四岁。在长安,以博学宏词登科,再迁河南汜水县尉。

3、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4、白居易——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抨击黑暗,针砭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地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地主张。诗风平白清新。

5、明代晚期的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为浩大。本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三兄弟,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作为公安派理论核心的思想是“性灵说”。性灵说不仅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望,还特别强调表现个性,表现了晚明人的个性解放思想。

6、在王昌龄的诗作中,不仅仅是五言古诗具有以上六种风格,其它诗体也有这种多变的风格特点。不过王昌龄以边塞诗闻名,因此人们对他诗歌的印象,多停留于“豪迈”这一种单一印象。

7、第二类是抒写宫女思妇怨情的闺怨诗和宫词。王昌龄在《宫词》、《闺怨》诸作中从另一方面表现了他刻画封建制度下妇女内心情感的高度艺术才能。从外表上看,宫廷生活是那么静谧迷人:“西宫夜静百花香”(《西宫春怨》)、“芙蓉不及美人妆”(《西宫秋怨》),但在绮丽的情景中,诗人却细腻入微地摹写了她们深刻的内心痛苦,她们对幸福的憧憬,她们的失望,在失望之中仍交织着希望的复杂心理。这些作品文笔之龙丽,语言之凝炼,情韵之深刻,都使后来作者难于争胜。

8、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9、李煜——词风伤感细腻。

10、在艺术风格上,王昌龄的七绝以委婉含蓄为主要特色,表现曲折,意境深远。其中不少是用比兴、寄托手法,抒写了诗人对现实的揭露和幽怨,因而与屈原的《离骚》在精神上有一致之处。王昌龄诗亦善用典故。其《诗格》提出“诗有六式”,第五就是“用事”:“谓如己意而与事合。”王诗用典不多,但往往用得巧妙而贴切,不露迹象。王昌龄很重视诗的境界,他的《诗格》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他反对意与景的分离:“若一向言意,诗中不妙及无味。景语若多,与意相兼不紧,虽理通亦无味。”他很重视情与景的结合,认为:“凡诗,物色兼意下为好。若有物色,无意兴,虽巧亦无处用之。”

11、李清照——词风婉约凄切,表现闲适与愁苦。也有金刚怒目式地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12、可见在南北朝时期人们普通信佛,而且也是修筑了许多的寺庙。那么到了唐朝人们依旧还是笃信佛教,为此一些诗人在创作诗歌时,也难免会融入自己对于佛的理解,于是也就使得一些作品充满了禅理。

13、除了这武陵“五溪”外,诗人还有其他与湘水有关的意象。如《送姚司法归吴》中的“洞庭湖”上,一江的秋雨淋湿了离人的心;《送李五》中的“沧浪”,让我们耳畔响起屈原《离骚》中汨罗江畔渔夫“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歌声;《送魏二》《送高三之桂林》中的“潇湘”一词,由潇水、湘江的合称衍化成了湖南地区的代称……这一江的水啊,把友人送走了,留下诗人一人独自感伤,流水无情人有情,那送别之后的惆怅“迢迢不断似春水”,让诗人如何消解得下?

14、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15、李白——飘逸洒脱,豪迈奔放,其诗抨击时政,愤世嫉俗,表达怀才不遇、希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歌具浪漫主义色彩,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想象瑰丽而变幻莫测;乐府和歌行写得如行云流水,感情喷涌而出。其山水诗地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有时充满逍遥游的精神和超尘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诗,带有浓厚的游仙色彩,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更重要的是他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

16、表达自己对理想政治的热烈追求和建功立业的渴望,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愤,揭露、批判导致自己理想破灭的黑暗政治现实,是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

17、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18、“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二句,正是自悟的境界。禅房中应该不止一位僧人,所以用了“彼此”二字。“名”指精神,“言”指语言。众僧相对参禅,彼此间既无语言交流,也无精神交流,但能够达到一种默契,创造一种境界,都深深沉浸在禅悦之中,于是就如须菩提臻于禅定时,帝释天散花于天一样,作者似也能闻到空中的异香。

19、关于王昌龄著名的十首诗有:

20、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二、王昌龄的诗歌风格形成原因

1、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2、陶渊明——田园诗之大家。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表现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反抗精神。讴歌田园风光,把美丽朴素地田园风光与黑暗污浊地仕途生活加以鲜明地对比,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佳途地虚伪。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在《咏荆何》、《读山海经》中,诗人通过对古代英雄战斗精神地颂扬,反映了诗人自己反抗黑暗现实地思想,表现了他"金刚怒目式"的一面。说明他没有忘怀现实,也没有放弃他的伟大理想。

3、(古代文学)考研《通关秘籍》(现代文学)考研《通关秘籍》(当代文学)考研《通关秘籍》(外国文学)考研《通关秘籍》(文学理论)考研《通关秘籍》(古代汉语)考研《通关秘籍》(现代汉语)考研《通关秘籍》(语言学纲要)考研《通关秘籍》(比较文学)考研《通关秘籍》(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通关秘籍》(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研《通关秘籍》(西方文论史)考研《通关秘籍》(民间文学)考研《通关秘籍》

4、在王昌龄写下的众多塞外七绝诗当中,为人所熟悉的就是《从军行》。在《从军行》当中,王昌龄将国家西部的玉门关战场进行了描写,将玉门关的环境以及玉门关所发生的诸多战事都细腻的描绘了出来。并且还留下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一千古名句,深受后世推崇。

5、太清闻海鹤,游子引乡眄。声随羽仪远。势与归云便。青桂春再荣,白云暮来变。迁飞在礼仪,岂复泪如霰。

6、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7、古代社会,由于交通工具、通讯技术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加上舟马劳顿,音信难传,别易会难,所以古人都很重离别。“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用来抒发离愁别绪的送别诗随即应运而生。“送”和“别”组成了送别诗的两大主题,而“送”之作犹多,也许是因为行客匆匆,送者怅惘,无所寄托而致。离愁别绪成了文人骚客吟咏的永恒话题,因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高适《别董大》、李白《赠汪伦》等等。

8、陵墓中的宝玉频频被盗掘,神明又能怎么办呢。

9、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10、“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11、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12、可以说,诗作后两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到了一个高潮:一句反诘,言辞恳切,真挚感人。虽然要与友人分别了,但在这关怀体贴的询问中,音,离别的伤感便被冲淡了。明月同照两乡,诗人与友虽分在两地,却借一江水和一轮月,情系一心,真是多么唯美而深情的意境啊!

13、同时也更能体会出先头部队将士们大智大勇、有我的英雄气概?!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着特色是含蓄深沉,耐人寻味。诗的第一句写部队急行军时的情景,但诗人只写了漫漫政途上的滚滚风尘,并没有直接写人。诗的第二句也没有直接写戍边将士如何开拔出征,而是写“红旗半卷出辕门”,以红旗来喻指军队。这两句都写部队行动的情景,似乎都没提到人,但画面上人的活动不但自见,且是画面的主体。从而使诗句显得分外含蓄、深沉。诗的结句也颇见功力,它虽然不说前军获胜,但是胜利的氛围却充溢于字里行间。

14、王昌龄的边塞诗流畅通脱,激昂向上,被后人所钟爱。尤其到唐朝时期,边塞诗泛滥,数量达到了两千多首,其中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的边塞诗为有名,并成一派,这个边塞诗派还成为了一个重要流派。

15、王昌龄流传下来的作品中,边塞诗为丰富,另外还有就是送别诗,像《题僧房》这一类的作品比较少,但是作为那个时代著名的才子,他写任何的题材,那都是写出了属于自己的风格,也充满了一种独特的韵味,这首诗尽管从字面上来看,它很普通,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只要细细品来,还是能够从中会所有悟。

16、善用比兴深于寄托善用比兴,深于寄托,代表作如《长信怨》。

17、下有枯树根,上有鼯鼠窠。

18、我目前觉得没有必要,因为齐白石就是学吴昌硕的。

19、说到王昌龄的七绝诗,我们熟悉的应该是那首《从军行》了:

20、禅宗认为真正的悟境是不可言说的,一落言诠,即有失真,所以众僧皆不言,而作者表达这一境界也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使得这篇小诗有余不尽,耐人回味。清代评论家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评价这首诗是“句中有禅理,句外有神韵”,体认是准确的。

三、王昌龄的诗歌风格是什么

1、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轮转来。

2、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并在后代以边塞诗称世。而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3、初唐七绝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龄七十四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时间也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并获得优异成就的“七绝圣手”,独以七绝成为名家。

4、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征人未还。

5、开元十一年癸亥(723年),二十六岁,约在是年前后,客河东并州、潞州。

6、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殡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

7、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着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或问余所营,刈黍就寒谷。

8、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9、边塞诗人是指古代以边疆地区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写作的诗人。边塞诗人多以诗歌描写遍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塞上战争和军旅生活。

10、唐肃宗至德二载丁酉(757年),六十岁。756年冬到757年年十月之间,王昌龄路经亳州,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后张镐杖杀晓。

1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可谓家喻户晓。从诗中,我们能够想象出边塞战争的壮丽图景,并感受到诗人的壮志豪情。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这样评价王昌龄的诗作:

12、但是,诗人也并未时时陷于痛苦,永远沉于郁闷,而是不时脱略事务、摆落苍凉,从而也创作出一些颇具清新自然、活泼爽朗风格的五古诗篇。

13、陆游——诗风雄浑奔放、明朗流畅。一生"位卑未敢忘国忧"。也有爱情诗和悼亡诗传世。

14、出自唐代王昌龄的《送魏二》

15、出自唐代王昌龄的《长信怨》

16、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在内容上可分三类,这三类都自有特色。而其中以边塞诗第闺怨诗第二。

17、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18、冰心,原名谢婉莹,她旅居国外写作时,取唐代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之意,表达自己胸中恒存一颗热爱祖国的冰心。所以冰心为中国的少年儿童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为大家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

19、唐代漫游之风盛行,或到边塞,或访名山,或贬谪他乡……王昌龄年轻的时候就漫游过西北边塞,这不仅增加了他的阅历,也让他有幸结交了更多的朋友。他交友甚众,岑参在《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中说他“解榻尽王侯,结交尽群英”。有文臣武将,也不乏道士文人,其中就结识了如李白、王维、孟浩然、岑参等大诗人,他和高适、王之涣在饮酒作乐之余还留下了旗亭画壁的一段佳话。在聊慰知音的同时,他们博采众家之长,自己的诗歌也臻于完善。

20、出自唐代王昌龄的《答武陵太守》

四、王昌龄的诗歌风格炼字炼句

1、向北登上汉家的陵墓,又向南眺望长安的大道。陵墓下面有枯树根,有鼯鼠的巢穴。

2、著名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作于王昌龄赴任江宁丞之日,这时他正遭谤议,送别至友远行,当时凄切心情可想而知。临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里的南国烟雨和兀然傲立的孤峰,既是景语也是情语。王昌龄以忠节贞信作为人生困境中的一种道德自信和超越力量,同时也表明,他对时代的公正并未失去信心。

3、王昌龄七绝的清刚之美。(即七绝的主要特点)盛唐诗人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他的七绝有清刚之美。

4、很明显这是首边塞诗,表达了诗人想扫尽边尘、许身报国的豪情壮志。那种不破敌立功“终不还”的气魄,让人肃然起敬,有气骨、有盛唐的气象。

5、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6、边塞诗派,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知名,而高、岑成就高。

7、杨——词风新鲜活泼。

8、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塞下曲四首》

9、王维到石门谷时,只见“老僧四五人”在松柏树荫下乘凉。他们在这寂静的山林中早课佛经,晚坐参禅,探寻世界的真理(“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谷中的牧童也被山水的静谧所感染,以致流连忘返。若在山谷中要了解世事,只能向暂时停留的樵夫打听了(“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

10、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表现山水田园之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地宁静平和心境。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其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地自然景象,又有清逸雅致地山水画面。更多见的是融诗情画于一体而清逸雅致、表现物即我、我即物的庄禅境界的山水诗。孟浩然诗风语淡味重、恬静浑健。

11、欢迎下方留言交流,点赞支持

12、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扩展资料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

13、韩愈——诗风气势磅礴、奇特新颖。

14、李商隐——诗风清丽俊逸,开拓朦胧、幽约之美丽、令人回味无穷的境界。

15、刘禹锡——诗风清峻明朗。

16、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17、从诗歌结尾的捷报中,我们可以听出后续部队将士乍闻喜讯、喜出望外的纵情欢呼声,敌酋垂头丧气的抽泣声,先头部队在浴血奋战时惊心动魄的呐喊声

18、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

19、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耀千古,不仅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而且各种诗体也日臻完善,七言绝句就是在这个时候发展成熟的。说到唐代七绝,不得不提的两个诗人是李白和王昌龄。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就把李白和王昌龄放在一起比较,他这样评价:“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不意于工而无不工者。少伯浓厚有余,优柔不迫,怨而不怒、丽而不淫。”“太白”“少伯”分别是李白和王昌龄的字,二人的七绝“争胜毫厘,俱是神品”(王世贞《艺苑卮言》)。王昌龄的七绝能和“诗仙”李白相提并论,可见他的七绝写得极好,当时就有“诗家天子”之称,“七绝圣手”更是对他在七绝方面造诣的认同与肯定。

20、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五、王昌龄诗风特点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王昌龄的作品大多都是边塞诗和闺怨诗,他的七言绝句更是被世人称道,被称为“七绝圣手”。但像这首诗一样的作品实在是少之又少,不过尽管如此,他作为一位著名的诗人,无论是写什么样的作品,他都带有属于自己特有的风格。或许我们在初读这首诗的时候,并没有从中发现什么特殊的地方,但是如果我们能耐下心来细细品味,那么一定会从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的。

3、天宝三载甲申(744年),四十七岁,在江宁丞任。四月曾因事暂至长安,与辛渐、李白、王维过从。

4、把马的缰绳系住,我依靠在白杨树上,有谁知道我的怀抱所向呢。

5、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

6、出自唐代王昌龄的《闺怨》

7、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8、“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敌酋被擒,敌兵这些乌合之众岂不如鸟兽散?正因为诗句充满较大的想象空间,使诗歌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9、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0、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1、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

12、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13、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14、出自唐代王昌龄的《送狄宗亨》

15、中唐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等。他们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具有变态的审美趣味,“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表现出重主观心理、尚奇险怪异的创作倾向。

16、具地域色彩的莫过于地名,王昌龄七绝送别诗中涉及楚地的地名很多,大致分布在今天的湖北、湖南:安陆、江夏、巴陵、长沙、武冈、桂阳、辰阳、沅陵、溆浦、潭阳、龙标……地名一出,让人直观地感知此诗作于何处,描写何地的风景,连送别的行程似乎也在读者的心中勾勒了出来。

17、诗作前两句可以说尽显王昌龄的豪放本色,豁达爽朗。可是,此诗精彩唯美的还在后两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写这首诗的时候,王昌龄还为龙标尉,而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县,与武冈相隔不远。他和友人虽处异地,却同在一片蓝天下,同云共雨,同观日月,颇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妙。

18、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王昌龄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手法,反复渲染气氛,为突出主题服务。如《长信秋词五首》。

19、冰心这四首诗,选自《繁星》《春水》。这是冰心五四时期的诗歌结集。分别写于1921年和1922年,都是很短的小诗。是诗人瞬间灵感的记录,诗中有关于对母亲、童真、人类、自然和上帝的爱,也有关于对死亡、永生、黑暗、哀伤、沉默和悲观的理解,还有些许难以理解的神秘。从20年代到30年代冰心的诗又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内容上逐渐从个人情感的象牙塔走进悲凉的现实世界,走向多灾多难的祖国和人民;在形式上已从“零碎的篇儿”变到绵绵的抒情,节奏、韵律、音乐性上刻意追求,不少诗有新月派诗的韵律风格。

20、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所以齐白石曾写诗向吴昌硕表示敬意,愿为其“门下走狗”。原诗如下:

2、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