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辩证法的局限性500字(精选146句文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4-02-02 09:23:23 浏览

一、黑格尔辩证法的局限性

1、(3)他把基于自身并且积极地以自身为基础的肯定的东西同自称是的肯定的东西的那个否定的否定对立起来。

2、黑格尔的客观逻辑包括“研究ens的本体论,由表象取来的本体,如灵魂、世界、上帝等等”,也就是存有论和本质论,黑格尔的主观逻辑是概念论。

3、人们或许会说,列宁将认识理解为一个对现实的物质世界进行认识的过程,而不是精神的自我认识过程,这就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一种唯物主义改造。这种理解的核心在于,认识是一个过程这一观点固然可被视为主要是黑格尔的贡献,但列宁在唯物主义视野下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与黑格尔在唯心主义体系中的理解存在根本差异,因为列宁毕竟承认客观世界的优先性。然而,如果这样看待列宁和黑格尔的关系的话,我们实际上就无法理解,列宁何以能够对黑格尔《逻辑学》中的这一立场进行“转换”,这是因为“自在之物优先”原则在对自在之物的本体论地位进行了先行认定,同时将意识和“自在之物”予以割裂,而在这一前提下讨论“认识的过程”已成为颇为可疑之事。

4、笔者的结论是:辩证法即“一分为二”或二分法虽然有一定实际的意义和用处,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不是普遍适用的方法,更不是什么严格的、高级的科学方法,辩证法学说因此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没有什么科学意义的学说,无论怎样发展、改造也不可能成为科学的理论。虽然它已经发展和存在了两千多年,现在则到了完全解放思想、破除对于辩证法和辩证法学说的盲目迷信、彻底清算它并把它清除出科学殿堂的时候了,同时创造出完全正确的哲学理论即方法论去取代它,以大大推动科学的昌明和人类的进步。

5、(22)张一兵:《回到列宁:关于“哲学笔记”的一种后文本学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24页。

6、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学术界、尤其是中国及前苏联学术界对“辩证法”问题进行了大量讨论和研究,出版了大量论著,但是各种观点始终分歧很大,至今也没有得出什么明确的结论。哲学是深刻的科学,但是深刻并不等于玄虚神秘,更不等于观点混乱、主观随意。“辩证法”问题之所以讨论不清楚,主要是因为它本身就有严重缺陷。

7、这样,黑格尔由于理解到——尽管又是通过异化的方式——有关自身的否定的积极意义,所以同时也把人的自我异化、人的本质的外化、人的失去对象和失去现实性理解为自我获得,本质的表现,对象化、现实化。简单说,他在抽象的范围内把劳动理解为人的自我产生的行动,把人对自身的关系理解为对异己本质的关系,把那作为异己存在物来表现自身的活动理解为生成着的类意识和类生活。

8、(3)MichaelBrie.RediscoveringLenin:DialecticsofRevolutionandMetaphysicsofDomination.Trans.byLorenBalhorn,PalgraveMacmillan,2019,p.

9、“后者是康德的哲学兴趣专注的方面。他的主要思想,是向作为主观自我的自我意识索取范畴。由于这种规定,他的观点仍然停留在意识和它的对立之内,除了感觉和直观的经验的东西而外,还剩下某种不由进行思维的自我意识来建立并规定的东西,即一个自在之物,一个对思维来说是陌生的、外在的东西。”

10、∥但是,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因此,正象人的对象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自然对象一样,直接地客观地存在着的人的感觉,也不是人的感性、人的对象性。自然界,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都不是直接地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应的。∥正象一切自然物必须产生一样,人也有自己的产生活动即历史,但历史是在人的意识中反映出来的,因而它作为产生活动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产生活动。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关于这一点以后还要回过来谈。)

11、有人认为“辩证法是哲学的核心”(见《潘梓年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笔者认为,对于黑格尔哲学及马哲来说,辩证法的确是其核心。但是由于辩证法本身有严重的局限和缺陷,也由于黑格尔哲学及马哲本身都有严重的缺陷和错误,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哲学,所以,对于作为理论科学的哲学来说,辩证法并不应是、也不可能是其核心。即以二分法为主要特点的辩证法不可能改造成为真正科学的方法。

12、人们公认,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是一大败笔。不过,直至马赫等都在讨论的“自然哲学”问题有其可取的一面,即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问题。用我的表达就是自然科学基础作为哲学外围领域之一的问题。这显然应与作为实证科学的自然科学研究严格区分开。黑格尔等未把二者区分开,因此跌了大跤。当然,彻底解决自然科学哲学基础的基本前提之一是哲学核心领域的问题必须得到完全正确的解决。

13、其在批判黑格尔辩证法在“神学-哲学-神学”的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抽象形式之后,马克思接着指出“要说明这一在黑格尔那里还是非批判的运动所具有的批判的形式。”(马克思,第97页)因为虽然黑格尔在阐述历史时采取了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而把现实的人的历史裹挟其中,但是马克思还是敏锐地洞见了其积极意义,即它以批判的形式表达出了人的产生活动和人的形成历史。这种态度显然不同于费尔巴哈,更不同于青年黑格尔派的其他成员。

14、(8)意识必须既依据自己的各个规定的总体来对待对象,同样也必须依据这个总体的每一个规定来考察对象。意识的各个规定的这种总体使对象本身成为精神的本质,而对于意识说来,对象所以真正成为精神的本质,是由于把对象的每一个别的规定理解为自我的规定,或者说,是由于对这些规定采取了上述的精神的态度。

15、自然界是天然存在的,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没有自然界就不可能有人类和人类社会,但人类社会并非自然界的简单发展和延伸,两者不应混为一谈。人类社会自有其极为特殊和复杂的情况。人的肉体属于自然界,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产品直接依赖于自然界,但人类创造出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则是自然界所没有的。

16、(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以及道德科学等的区别及联系等一系列问题需另文阐述)

17、同样地,扬弃了的质等于量,扬弃了的量等于度,扬弃了的度等于本质,扬弃了的本质等于现象,扬弃了的现象等于现实,扬弃了的现实等于概念,扬弃了的概念等于客观性,扬弃了的客观性等于观念,扬弃了的观念等于自然界,扬弃了的自然界等于主观精神,扬弃了的主观精神等于伦理的客观精神,扬弃了的伦理精神等于艺术,扬弃了的艺术等于宗教,扬弃了的宗教等于知识。

18、现在看一看黑格尔的体系。必须从黑格尔的《现象学》即从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

19、这一唯物主义立场当然首先可以从认识论的层面加以理解。此时,面对自在之物的认识者(意识)不再是被动“反映”对象,而是在活生生的过程中主动认识对象。关于这一点,列宁写道:“‘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真正认识的、不断认识的、从不知到知的运动的道路(据我看来,这就是关键所在)。”15论者往往强调列宁在阅读《逻辑学》的概念论部分时对于认识的过程性的强调,而事实上列宁在“伯尔尼笔记”中几乎通篇都对这一问题保持关注。比如,即便在列宁对于“观念”一章的阅读中,在被阿尔都塞指认为展现了“无主体过程”的地方,列宁也特别注意到,“科学是圆圈的圆圈”16——在列宁的语境中,这主要就是指认识过程的扩展和深化是通过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化而实现的。

20、研讯|2022年上半年关于辩证法理论研究的国内重要期刊文章(目录)

二、黑格尔辩证法的局限性500字

1、德国古典哲学重要的成果之一。其基本思想是概念的辩证发展。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几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的,并企图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猜测到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但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吸取了其中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体系,创立了唯物辩证法。黑格尔虽然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把本体论、认识论与逻辑统一起来,但由于他完全颠倒了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因而没有也不可能揭示三者统一的实质。

2、[3]卢卡奇,1963年:《青年黑格尔》(选译),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

3、[Ⅻ]鲍威尔在他的《自由的正义事业》一书中对格鲁培先生提出的“那么逻辑学的情况如何呢?”这一唐突的问题避而不答,却让他去问未来的批判家。这表明,鲍威尔在进行批判活动(鲍威尔《复类福音作者》)时对于同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是多么缺乏认识,而且在物质的批判活动之后也还缺乏这种认识。

4、卡尔·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时,没有认识到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重要性和其合理成分,因此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是形而上学的.马克思写了一本《费尔巴哈论纲》来分析评价他认为费尔巴哈的正确和错误的地方.

5、感受永远冷峻幽深与澄明(Lichtung)的

6、[ⅩⅩⅨ]如果我知道宗教是外化的、人的自我意识,那么我也就知道,在作为宗教的宗教中得到确证的不是我的自我意识,而是我的外化的自我意识。这就是说,我知道我自身的、属于我的本质的自我意识,不是在宗教中,倒是在被消灭、被扬弃的宗教中得到确证的。

7、(a)扬弃是使外化返回到自身的、对象性的运动。——这是在异化的范围内表现出来的关于通过扬弃对象性本质的异化来占有对象性本质的见解;这是异化的见解,它主张人的现实的对象化,主张人通过消灭对象世界的异化的规定、通过在对象世界的异化存在中扬弃对象世界而现实地占有自己的对象性本质,正象无神论作为神的扬弃就是理论的人道主义的生成,而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对真正人的生活这种人的不可剥夺的财产的要求,就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生成一样;或者说,无神论是以扬弃宗教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则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只有通过扬弃这种中介,——但这种中介是一个必要的前提,——积极地从自身开始的积极的人道主义才能产生。

8、同样道理,无论“一分为几”都是有局限性、没有普遍适用性的,即无论笼统地把“一分为几”当作普遍原则都不妥当。例如庞朴先生所提出的“一分为三”论也是有局限的,不可能成为普遍有效的原则。在科学研究所进行的各种分类中,正确的做法应是:实事求是,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层次和尽可能全面的事实,应当分为几部分就分为几部分。(李浙生《物理科学与辩证法》(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年)一书认为事物不是一分为而是一分为多,认为“否定之否定规律”不是普遍适用的,等等。)

9、此外,笔者写有“辩证法的局限与误区”等文(收于笔者《德国思想与文化:反思与创新》一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也发表于凤凰网博客“刘立群北外”)。在以上著述基础上,本文阐述自然辩证法的局限与误区及自然科学哲学若干问题。

10、第一哲学家ID:firstphilosopher

11、“但为了哲学的进步,必须要把对自我、意识本身的考察,也就是说对主观知识与客体的抽象关系的考察,引向形式方面,以这种方式开始对无限的形式、即对概念的认识。为了达到这种认识,还必须剥去作为自我、意识的形式所具有的有限的规定性。”

12、专题策划人:陈敬国(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

13、(2)自我意识的外化就是设定物性;

14、对自然界的研究即自然科学研究需要完全根据实际情况、实际观测结果,而不能有先入之见,社会科学研究则要复杂一些,因为人都是有思想的,而思想本身也是由人创造的。当然,研究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问题、社会科学的哲学基础问题、数学的哲学基础问题等都是有意义的,是有意义的研究领域和命题,现在通常也称为“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数学哲学”等,也就是笔者所说的哲学研究外围领域,并且只有先把哲学核心领域的问题都正确地解决之后,才能正确地解决外围领域的问题。但是这些不应和“自然辩证法”及“历史辩证法”的错误和混乱混为一谈。这些不单是名称之争,因为科学研究必须要求术语及表达准确。

15、有鉴于列宁对黑格尔的阅读的成果只是以“笔记”的形式保留下来,而列宁又没有对这些笔记与自己之前和此后的思想与实践的关系作出明确说明,因而各种解释路线其实都需要借助一些理论想象才能自圆其说。无论何种解释,在进行理论想象时实际上都离不开两个基本参照系:一个是代表列宁早期哲学思想的《唯批》,另一个是列宁1915年以后的特别是十月革命的政治实践。人们能直观地感受到列宁关于黑格尔哲学的笔记与《唯批》差别,同时也能感受到列宁的这一工作与此后的革命实践的关系,于是从这种差别或理论“转向”入手探讨列宁为十月革命的到来而作的“理论准备”就成为研究列宁这一工作的基本方式。

16、“启示,作为抽象的观念,是向自然界的直接的过渡,是自然界的生成,而作为自由精神的启示,则是自由精神把自然界设定为自己的世界,——这种设定,作为反思,同时又是把世界假定为独立的自然界。概念中的启示,是精神把自然界创造为自己的存在,而精神在这个存在中获得自己的自由的确证和真实性。”“的东西是精神;这是的东西的高定义。”[ⅩⅩⅩⅣ]

17、当马克思指认黑格尔辩证法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母亲”时,事实上这也是他在告诫自己要认真对待它。很明显,马克思是通过政治经济学的早期研究才可能发现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方面的,这不是一种庆幸,而是一种必然结果。可以说,没有早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就没有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全面认识,更何谈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超越。进言之,正是马克思充分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方面,才为他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改造它奠定了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

18、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列宁对于黑格尔的阅读终落足于辩证法,并体现为认识论、逻辑学和辩证法的一致。关于列宁的这种阅读,人们很自然地会提出一个问题:这种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如何可能被理解为是一种“唯物主义改造”?

19、迄今学术界一般认为,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古代的朴素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这三个阶段。在古希腊,“辩证法”初主要作为一种谈话或辩论时揭露和克服对方议论中的矛盾以取得胜利的艺术。

20、精神自身就是否定性,未经否定的精神只是潜在的精神,不敢面对否定的精神还不是真正的精神,唯有投身于否定仍然保持着自身的同一性并且扬弃了否定的精神才是真正现实的精神。

三、黑格尔辩证法的局限性体现在什么

1、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

2、哲学人ID:philosophs

3、重新理解列宁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

4、主要之点就在于:意识的对象无非就是自我意识;或者说,对象不过是对象化的自我意识、作为对象的自我意识(把人和自我意识等同起来)。

5、被抽象化和固定化的自我,就是作为抽象的利己主义者的人,就是在自己的纯粹抽象中被提升到思维的利己主义(下文还要谈到这一点)。

6、Ⅱ.自我意识。自身确定性的真理。(a)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和非独立性,主人和奴隶。(b)自我意识的自由。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苦恼的意识。

7、真正的科学方法亦即辩证法的本性,一方面是方法与内容不分,另一方面是由它自己来规定自己的节奏,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做是其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黑格尔认为辩证法不仅仅是方法,而且是事物自身的客观法则。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或我们认识事物的某种方式,而是事物内在的生命、灵魂和运动方式。

8、我们知道马克思主要是“穆勒评注”部分探讨交往异化的。目前学界对“穆勒评注”在《巴黎手稿》中的位置存有争议,主要有以下两种基本观点:一是把它设置在第一手稿之前,二是把它设置在第一手稿之后、第二手稿之前。①根据这两种看法,从逻辑上可以推论出来的结论是:它不是与前三个手稿无关的“附录”,而是作为整个手稿的内在构成部分而存在的,是先于第三手稿的。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有理由在文献学的意义上确认交往异化对于马克思发现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方面具有前提正当性。更进一步的问题在于必须给予它逻辑的说明和阐释。

9、(4)张一兵:《回到列宁:关于“哲学笔记”的一种后文本学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页。

10、否定的否定所包含的肯定,或自我肯定和自我确证,被认为是对自身还不能确信因而自身还受对立面影响的、对自身怀疑因而需要证明的肯定,即被认为是还没有用自己的存在证明自身的、还没有被承认的[ⅩⅢ]肯定;可见,感觉确定的、以自身为基础的肯定是同这种肯定直接地而非间接地对立着的[注:马克思在这里加了一句话:“费尔巴哈还把否定的否定、具体概念看作在思维中超越自身的和作为思维而想直接成为直观、自然界、现实的思维。”——编者注]。

11、意识一定要经历一个客观化、脱离自身追求无限的过程,这样方才能够自己观察自己,也就是所谓思辨。

12、关于第一点:对人的自我产生的或自我对象化的行动的形式的和抽象的理解。

13、“先验逻辑考察与对象先天联系着的概念,所以它并未将客观认识的一切内容抽掉,或者说,它含有一个对象的纯粹思维的规则;它同时又考察不能归之于对象的我们的认识的起源。”

14、《小逻辑》25:内容发展的过程(在逻辑上)必须跟随在意识发展的过程之后,因为内容与意识的关系,乃是潜在(与形式)的关系。

15、列宁的黑格尔阅读与唯物

16、辩证法学说(包括“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及“主观辩证法”即“思维辩证法”)不是科学,即不是正确的哲学理论,无论怎样改造、修正或发展也不可能成为科学,因此没有出路,不值得花气力去研究,也不可能得出任何有意义的研究结果,不可能真正得到“复兴”,徒然浪费人们的宝贵时间和精力。“辩证法”对于人类的社会发展以及科学学术研究也没有真正普遍的指导意义。无论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学说还是马哲的辩证法学说,虽然貌似深刻、严密、系统,其具体内容也并非一无可取,但是从根本上说都是站不住脚的,只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阶段性的认识结果即只具有哲学史上的意义。

17、这些说法连语言上都和黑格尔的观点毫无区别,而且无宁说是在逐字逐句重述黑格尔的观点。

18、第他扬弃了无限的东西,设定了现实的、感性的、实在的、有限的、特殊的东西(哲学,宗教和神学的扬弃)。

19、从希腊哲学开始,哲学就始终面临着有限的方法与无限的对象之间的矛盾。

20、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四、黑格尔 辩证

1、另一方面,信奉宗教等等的人可以在黑格尔那里找到自己的后的确证。

2、Ⅰ.真的精神;伦理。Ⅱ.自我异化的精神,教养。Ⅲ.确定自身的精神,道德。

3、但是,由于黑格尔根据否定的否定所包含的肯定方面把否定的否定看成真正的和的肯定的东西,而根据它所包含的否定方面把它看成一切存在的真正的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活动,所以他只是为那种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这种历史还不是作为既定的主体的人的现实的历史,而只是人的产生的活动、人的发生的历史。

4、现在应该考察一下——在异化这个规定之内——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的环节。

5、我们在这里看到,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二者结合的真理。我们同时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

6、现在摆在眼前的问题是:马克思为什么能够发现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方面?而不是像同为青年黑格尔派的其他成员那样,要么停留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内部,只是逐字逐句地重复其话语,如布鲁诺·鲍威尔,要么倒退到黑格尔辩证法的后面,即只停留在否定阶段,而不能继续往前进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如费尔巴哈。显然,要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应当深入《巴黎手稿》内部,特别是“穆勒评注”部分寻求解答,从而才能进一步说明他在交往异化的意义上对黑格尔辩证法积极方面的发现。

7、黑格尔把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8、第这个过程必须有一个承担者、主体;但主体首先必须是一个结果;因此,这个结果,即知道自己是自我意识的主体,就是神,精神,就是知道自己并且实现自己的观念。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不过成为这个隐秘的、非现实的人和这个非现实的自然界的宾词、象征。因此,主词和宾词之间的关系被地相互颠倒了:这就是神秘的主体—客体,或笼罩在客体上的主体性,作为过程的主体,作为使自己外化并且从这种外化返回到自身的、但同时又使外化回到自身的主体,以及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这就是在自身内部的纯粹的、不停息的旋转。

9、知识。《现象学》的后一章。

10、“对我们说来精神以自然界为自己的前提,精神是自然界的真理,因而对自然界说来精神也是某种第一性的东西。在这个真理中自然界消逝了,结果精神成为达到其自为的存在的观念,而概念则既是观念的客体,同时又是它的主体。这种同一性就是的否定性,因为概念在自然界中有自己的完满的外在的客观性,但现在它的这种外化被扬弃了。而概念在这种外化中成了与自己同一的东西。因此,概念只有作为从自然界的回归才是这种同一性。”(第392页)

11、黑格尔辩证法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把宇宙万物看做是一个由于其内在矛盾而自我运动的过程,从而把真理理解为过程、结果和全体,理解为一个自己完成自己的“圆圈”。

12、第由于物性的这种设定本身不过是一种外观,一种与纯粹活动的本质相矛盾的行动,所以这种设定必然重新被扬弃,而物性必然遭到否定。

13、由于康德哲学的兴趣,指向思维规定的所谓先验的东西,这些思维规定本身的探讨也便落空。这些规定,在没有与自我发生那种抽象的、对一切都相同的关系时,本身是什么,它们的相互规定性和相互关系是什么,都没有成为考察的对象。因而对它们本性的认识,并没有由于这种哲学得到丝毫进展。

14、(3)这种外化不仅有否定的意义,而且有肯定的意义;

15、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理解和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主要理论阵地。《巴黎手稿》作为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早期成果,也是二者正面交锋的重要思想领地。深入其中便会发现,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肯定的转变,而非仅仅是否定的一面,即在劳动异化的意义上揭示了其消极方面,因为它的抽象形式遮蔽了现实的人的异化。事实上,马克思是在交往异化的意义上才发现了其积极方面,因为它以积极的异化形式把握到了真正的人的生命形成过程及其运动,所以被给予了充分肯定。通过对“穆勒评注”的分析,马克思的这种肯定可以得到合理的理解和说明。藉此,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过程中,马克思才能以经由交往异化而来的社会关系作为思想通道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方面加以科学改造。

16、整个《巴黎手稿》以《精神现象学》的辩证法作为思想对象,那么在本质上也就规定了马克思对辩证法的基本理解,即把辩证法理解为真正的人的生命活动的形成过程和展开方式。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经济活动作为人的基本生命活动,便实质性地内涵了它的辩证运动形式和过程。也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在社会关系这一本质层面展开对黑格尔辩证法积极方面的改造,既切中了辩证法作为科学思想方式的理论本质,也把握到了辩证法作为事物运动和展开自身的现实逻辑。

17、当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这种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而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对象性的存在物客观地活动着,而只要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能客观地活动。它所以能创造或设定对象,只是因为它本身是被对象所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因此,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

18、因此,现在不用再谈关于黑格尔对宗教、国家等等的适应了,因为这种谎言是他的原则的谎言。

19、另一方面,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这里同时还包含着另一个环节,即自我意识既扬弃这种外化和对象性,也同样地返回到自身,因而,它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也就是在自己身边。

20、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

五、黑格尔辩证法的局限性是什么

1、依照马列学说推论,只有掌握了“自然辩证法”才能推动自然科学顺利发展,而违背“自然辩证法”则必然碰壁。但实际情况却是:西方国家自然科学研究界的主流完全不理会、甚至不知道何为“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却比比皆是、领先于全世界,而号称研究并掌握了“自然辩证法”的昔日苏联东欧各国以及中国的自然科学研究却明显落后于西方各国。笔者认为,“自然辩证法”学说非但没有推进自然科学研究的发展,反倒在某种意义上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实际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几乎无人理会什么“自然辩证法”。现在是揭开“自然辩证法”以及“辩证法”这类“皇帝的新衣”、真正解放思想的时候了,固步自封、保守僵化只会成为历史的笑柄。

2、意识的对象的克服可全面表述如下:

3、因此,把否定和保存即肯定结合起来的扬弃起着一种独特的作用。

4、逻辑实证主义学派主张使用现象主义语言(如“现在我看到了一杯水”)和物理主义语言(如“这个东西是白色的”)。他们察觉到语言问题对于实证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但是不知道自然科学语言之所以精确、严谨,关键在于几乎所有自然科学术语都是单义词。

5、一方面,黑格尔辩证法的首要积极意义在于内涵了人的自我外化和自我异化的过程,它是作为人的真正生命活动而出现的。马克思在劳动异化中看到的是人的自我丧失过程,虽然对于批判其神秘形式有推动作用,但它是一种消极意义的,主要体现在它不能在外化和异化的过程中收回自身。事实上,交往异化活动也内涵着人的自我丧失过程,虽然圣西门主义者把信用业看作扬弃人的自我异化、向自身复归的运动环节是一种假象,但是在交往异化中,人必须而且应该经历这种异化,因为只有这样人才能在自我异化中收回自身,而且这种异化越是普遍,人收回自身的丰富性便越大。也正是如此,马克思从交往异化出发才能在“第三手稿”中充分肯定黑格尔辩证法的这一积极意义。

6、黑格尔在这里、在他的思辨的逻辑学里所完成的积极的东西在于:独立于自然界和精神的特定概念、普遍的固定的思维形式,是人的本质普遍异化的必然结果,因而也是人的思维的必然结果;因此,黑格尔把它们描绘成抽象过程的各个环节,把它们联贯起来了。例如,扬弃了的存在是本质,扬弃了的本质是概念,扬弃了的概念……是观念。然而,观念究竟是什么呢?如果观念不愿意再去从头经历全部抽象活动并满足于充当种种抽象的总体或自我理解的抽象,那么,观念也要再一次扬弃自身。但是,自我理解为抽象的抽象,知道自己是无;它必须放弃自身即抽象,从而达到了恰恰是它的对立面的本质,达到了自然界。因此,全部逻辑学都证明,抽象思维本身是无,观念本身是无,只有自然界才是某物。

7、Ⅲ.理性。理性的确定性和真理。(a)观察的理性;对自然界和自我意识的观察。(b)理性的自我意识通过自身来实现。快乐和必然性。心的规律和自大狂。德行和世道。(c)自在和自为地实在的个性。精神的动物界和欺骗,或事情本身。立法的理性。审核法律的理性。

8、“自然哲学”一词至少包含两个意思:作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前身;作为对宇宙自然界整体的把握。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论述也含有第二个意思。不过把“辩证法”当作普遍“规律”则是错误的(详见笔者“辩证法的局限与误区”、“人类不受任何规律的支配”等文)。

9、没有发达的、使用简符号的现代数学,就没有现代自然科学。牛顿既发明出微积分、又创造出现代物理学并非偶然,而是有某种内在联系,尽管他发明的微积分符号不如莱布尼茨发明的微积分符号更简单明确,从而没有被普遍采纳。现代数学和自然科学都诞生于欧洲而没有诞生于中国与此相关。

10、[1]韩立新,2014年:《〈巴黎手稿〉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1、关于——所谓对象本身对意识说来是正在消逝的东西,就是上面提到的对象之返回到自我。

12、**封面图为前苏联建筑,图源为sohu.com。

13、(5)阿尔都塞:《列宁与哲学》,杜章智译,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138页。

14、例如,在黑格尔法哲学中,扬弃了的私人权利等于道德,扬弃了的道德等于家庭,扬弃了的家庭等于市民社会,扬弃了的市民社会等于国家,扬弃了的国家等于世界史。在现实中,私人权利、道德、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等依然存在着,它们只是变成了环节,变成了人的存在和存在方式,这些存在方式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互相消融,互相产生等等。它们是运动的环节。

15、(7)这就是意识的运动,因而也就是意识的各个环节的总体;

16、综上所述,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两种态度及其根据可以被规定如下:在劳动异化的意义上,马克思之所以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消极方面,是因为它所采取的抽象形式遮蔽了现实的人的异化,也就是说在黑格尔“神学(肯定)-哲学(否定)-神学(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中,它漠不关心现实的人的异化。而在肯定黑格尔辩证法积极方面的一端,即在剥离其抽象形式之后,真正的人的生命形成过程及其运动得以呈现出来,并在一种积极的异化形式(对象化-消极的异化-扬弃=把外化收回自身)中被把握到了。

17、在近代,康德还提出一种先验逻辑与所谓通常逻辑对立。本书所谓客观逻辑,有一部分就相当于他的先验逻辑。

18、梁志学“黑格尔《自然哲学》简评”(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2009年):“···这些德国自然哲学家们都是用高度思辨的头脑,构造他们的自然图景。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相反,他们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为精神所渗透,自然界的一切过程都应该用精神的内在活动来解释,而不应该用物质的外在运动来解释。(第1页)···黑格尔给他的自然哲学提出的根本课题就是‘扬弃自然和精神的分离,使精神能认识自己在自然内的本质’(第5页)”黑格尔这类论述似是而非、玄而又玄,只有思想史的意义,而没有真正的科学价值。

19、第因为这种观点是形式的和抽象的,所以外化的扬弃成为外化的确证,或者说,在黑格尔看来,自我产生、自我对象化的运动,作为自我外化和自我异化的运动,是的因而也是后的、以自身为目的的、安于自身的、达到自己本质的、人的生命表现。

20、所谓“辩证思维”、“辩证地看问题”等通常解释为“从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和问题当然是正确的,但是从“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看事物和问题”便不一定都正确,而是往往陷于片面和局限,并且往往割裂各种事物之间复杂的相互联系。有些两两对立是有道理的,有些则没有什么道理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因此不应当一概采用两分法。哲学是研究一切事物根本的道理,而把二分法当作根本的道理显然是错误的。对于古今中外包括辩证法思想在内的哲学思想遗产,第一不应评价过高,第二应当从新的理论视角出发去重新进行研究,发掘出其真正有意义之处,同时指出其局限和错误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哲学原理教科书还是哲学史教科书都应当重新编写。

1、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黑格尔分析对比了古代人的思维方式与近代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别:古代的研究者通过对呈现于面前的一切事物都作哲学的思考,才给自己创造出一种渗透于事物中的普遍性;而现代人则不同,他不是从具体事物出发,而是利用现成的抽象形式,不假中介地将内在的东西外化出来并隔离地将普遍的东西制造出来。黑格尔称之为“知性思维”。

2、[ⅩⅩⅦ]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Unwesen)。

3、因此,阅读列宁的“伯尔尼笔记”首先应当悬搁的就是这种政治性的阅读态度。这并不意味着否认这些笔记与列宁此后的革命实践之间具有联系,而是要求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不靠臆想建立这种联系。如果说“读书笔记”是作者写给自己看的,因而是一种“自言自语”的话,那么就让我们面向文本本身,看看列宁在其中究竟想对自己说什么。

4、对象不仅表现为返回到自我(dasSelbst)的东西(在黑格尔看来,这是对这一运动的片面的即只抓住了一个方面的理解)。把人和自我等同起来。而自我不过是被抽象地理解的和通过抽象产生出来的人。人是自我的(selbstisch)。人的眼睛、人的耳朵等等都是自我的;人的每一种本质力量在人身上都具有自我性这种特性。但正因为这样,说自我意识具有眼睛、耳朵、本质力量,就完全错了。无宁说自我意识是人的自然界即人的眼睛等等的质,而并非人的自然界是[ⅩⅩⅣ]自我意识的质。

5、(C)宗教。自然宗教,艺术宗教,启示宗教。

6、由此可见,要理解列宁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既不能仅仅从具有优先性的“自在之物”来理解,也不能仅仅从具有主动性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列宁所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能够实现“主体和客体的一致”。26从思想史上看,列宁的这一问题意识当然有其局限性,我们也当然可以用批判“主客二元论”的方式来对之加以评判。不过在这里,问题仍然在于如果列宁的思考是借助于对黑格尔的阅读而实现的,而黑格尔《逻辑学》中已经包含了列宁所思考的问题的基本范式甚至答案,那么列宁何以能够认为自己对于黑格尔的解读是“唯物主义”而不再是唯心主义的?

7、从历史性维度出发理解列宁对

8、(5)对象的否定,或对象的自我扬弃,对意识所以有肯定的意义(或者说,它所以知道对象的这种虚无性),是由于意识把自身外化了,因为意识在这种外化中把自身设定为对象,或者说,由于自为的存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性而把对象设定为自身;

9、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因此,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都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自我意识的异化没有被看作人的本质的现实异化的表现,即在知识和思维中反映出来的这种异化的表现。相反地,现实的即真实地出现的异化,就其潜藏在内部深处的——并且只有哲学才能揭示出来的——本质说来,不过是真正的、人的本质即自我意识的异化的现象。因此,掌握了这一点的科学就叫作现象学。因此,对异化的、对象性的本质的任何重新占有,都表现为把这种本质合并于自我意识:掌握了自己本质的人,仅仅是掌握了对象性本质的自我意识。因此,对象之返回到自我就是对象的重新占有。

10、黑格尔从实体的异化出发(在逻辑上就是从无限的东西、抽象的普遍的东西出发),从的和不变的抽象出发,就是说,说得更通俗些,他从宗教和神学出发。

11、《基督教的本质》(DasWesendesChristentums)1848年版书影。(图源:Wikipedia)

12、让我们先指出一点: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他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而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内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黑格尔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因此,黑格尔把一般说来构成哲学的本质的那个东西,即知道自身的人的外化或者思考自身的、外化的科学看成劳动的本质;因此,同以往的哲学相反,他能把哲学的各个环节总括起来,并且把自己的哲学说成就是这个哲学。其他哲学家做过的事情——把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各个环节看作自我意识的以至抽象的自我意识的环节,黑格尔则认为是哲学本身所做的事情。因此,他的科学是的。

13、[2]黄志军,2015年:《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辩证法的批判》,载《哲学研究》第5期。

14、(4)它不仅对我们或者对自身有意义,而且对意识本身也有意义;

15、黑格尔恢复了古代哲学的辩证法传统,克服了近代哲学机械世界观的局限,以辩证法为结构,第一次使形而上学形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理解黑格尔的哲学首先应当理解他的辩证法,而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又必须把握他的整个哲学。

16、常说的“物极必反”就是“否定之否定”。但是达到什么程度算是达到了“极”?在许多时候,事情还没有达到极端就开始反,有时已经太过分、过了极端却仍没有反。这些都说明这种说法的弹性很大,很模糊,也可以说很不严谨。粗糙、简略、模糊是有关辩证法论述的突出特点。常听人说“自然界是辩证发展的”或“人类社会是辩证发展的”,等等。由于“辩证法规律”是错误的虚构,这类说法当然也就站不住脚、没有什么意义。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都是十分复杂的,仅用辩证法即二分法不可能完整准确地加以认识。

17、黑格尔辩证法是德国古典哲学重要的成果之。其基本思想是概念的辩证发展。它第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个过程,即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的,并企图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猜测到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吸取了其中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体系,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局限性:黑格尔虽然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把本体论、认识论与逻辑统起来,但由于他完全颠倒了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因而没有也不可能揭示三者统的实质。

18、德国古典哲学重要的成果之一。其基本思想是概念的辩证发展。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几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的,并企图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猜测到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但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吸取了其中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体系,创立了唯物辩证法。黑格尔虽然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把本体论、认识论与逻辑统一起来,但由于他完全颠倒了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因而没有也不可能揭示三者统一的实质。

19、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在“第三手稿”之前就已经把握到了人的生命活动在交往异化中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这和黑格尔辩证法所内涵的人的产生活动和形成历史、人的自我产生和自我对象化运动是何其一致。由此他才能在交往异化的剖析过程中真正发现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方面,进一步的理由如下:

20、布鲁诺·鲍威尔(BrunoBauer,1809-1882),德国哲学家,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之曾跟随黑格尔学习神学,指导马克思完成了博士论文。鲍威尔家的三兄弟(布鲁诺、埃德加、埃格伯特)被马克思和恩格斯戏称为“神圣家族”。(图源:sohu.com)

1、此外,事实上并不存在一通百通的东西或原理。笔者认为:即便懂得和掌握完全正确的理论科学即哲学,也远不等于懂得和掌握无穷无尽的各门实证科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更不等于知道同样无穷无尽的实际知识和经验(包括实际生活知识等等)。这些知识和经验都是有用的、不能相互替代的。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学会所有知识。不过,掌握真正正确的哲学理论的确可以做到思想深刻、考虑全面、眼光长远,并避免许多本不该有的错误。

2、自然界的目的就在于对抽象的确证。

3、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受到英美哲学界主流哲学虚无论和形式主义学说较大影响,基本上否定从整体上把握自然界的做法。这同样并不全面和科学。

4、在交往异化的意义上发现黑格尔

5、我们已经看到,异化的对象性的本质的占有,或在异化——它必然从漠不相关的异己性发展到现实的、敌对的异化——这个规定下的对象性的扬弃,在黑格尔看来,同时或甚至主要地具有扬弃对象性的意义,因为并不是对象的一定的性质,而是它的对象性的性质本身,对自我意识说来成为一种障碍和异化。因此,对象是一种否定的东西、自我扬弃的东西,是一种虚无性。对象的这种虚无性对意识说来不仅有否定的意义,而且有肯定的意义,因为对象的这种虚无性正是它自身的非对象性的即[ⅩⅩⅧ]抽象的自我确证。对于意识本身说来,对象的虚无性所以有肯定的意义,是因为意识知道这种虚无性、这种对象性本质是它自己的自我外化,知道这种虚无性只是由于它的自我外化才存在……

6、由于“反映论”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因此人们便引申为“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其实,“反映论”本身便失于简单、片面,而“辩证法”学说也失于简单、片面,因此这种观点不科学、没有什么意义。(详见笔者《超越西方思想》“认识论”一章第四节)

7、黑格尔的辩证法以“三一式”为其形式,亦即正题、反题与合题。正题是肯定的环节,它表明矛盾此时还处于潜在的阶段;反题是否定的环节,此时矛盾的双方得到了展开;合题则是否定之否定的环节,它是正题与反题的对立统一。黑格尔哲学体系就是由许许多多这样的正题、反题与合题的圆圈所组成的一个巨大的“圆圈”。

8、所以在黑格尔看来,真理是全体,哲学是一个“圆圈”。

9、由于实体即主体,在实体中就包含着纯粹的否定性,它自己否定自己,将自身树立为自身的对立面,然后扬弃自身,恢复自身的同一性,由此成为现实。这样一个过程就是的自我运动、自我完成、自己实现自己、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

10、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两种态度

11、“辩证法”一词目前虽仍在我国较为广泛地使用,但是哲学研究界承认在辩证法研究方面遇到很大困难,承认辩证法已被人们戏称为“变戏法”、失去了以往那种性,有的学者因此立志要拯救辩证法、恢复其性,例如贺来《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一书便决心“杜绝辩证法蜕变为‘变戏法’”,认为“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深入哲学史”(“自序”第7页)。笔者则不同意该书的观点以及他的“拯救辩证法”的努力,认为深入研究及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及其他一系列哲学问题的出路决不在于“深入哲学史”,而在于哲学理论创新,因为以往的哲学史并没有、也不可能给我们提供正确的答案,无论我们如何再详尽细致地研究它们。

12、笔者《超越西方思想——哲学研究核心领域新探(增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一书区分了哲学核心领域和外围领域,提出哲学核心领域包括存在论(Ontology)、符号论和认识论三部分;存在论是基本层次论;提出并论证了一种四元存在论,即对象世界、符号世界、定义内容世界和想象力世界这四个基本层次;哲学外围领域包括社会科学哲学(也称为“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或基础理论”,余此类推)、自然科学哲学、数学哲学、道德科学哲学、审美科学哲学等领域;指出只有首先正确解决哲学核心领域的问题,才能正确解决哲学外围领域的问题,而绝不是相反。

13、在中国学术界目前分类中,“自然辩证法”是马哲的一个分支,而“科学哲学”(严格说应表达为“自然科学哲学”或“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分支。笔者认为,两者都有一定可取之处,但也都有较多缺陷。两者的研究领域有所交叉和重叠,不过其基本出发点相差很大。再具体来说,所谓“科学哲学”其实也分为许多不同流派,其观点相差也很大。而迄今对“自然辩证法”则没有太多分歧和争论,没有划分为不同流派。

14、[5]马克思,2000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15、马哲认为“辩证法是支配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的规律”,并且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认为前者是指客观世界是“辨证运动”的,后者是对前者的“反映”;“客观辩证法”包括“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即支配自然界和支配人类社会的“辩证法规律”。

16、现在让我们转到我们的本题上来。

17、《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罗伯特•斯特恩著,丁三东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

18、承认人的认识起源于经验(即感知),这肯定是正确的,但却还远远不够,因没有进一步指出语言符号的关键作用,没有指出语言符号的分类及层次性:例如“生物”、“植物”、“树木”这些语词都可以用来称谓感知客体,但它们的内涵及外延显然都是不同的。

19、然而,无神论、共产主义决不是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的即人的采取对象形式的本质力量的消逝、抽象和丧失,决不是返回到违反自然的、不发达的简单状态去的贫困。相反地,它们才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是人的本质对人说来的真正的实现,是人的本质作为某种现实的东西的实现。

20、“辩证法”这个词在我国曾经使用频率极高,堪称满天飞,除了哲学界常讲的“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等之外,还有诸如“军事辩证法”、“医学辩证法”、“体育辩证法”、“管理辩证法”、“经商辩证法”甚至“爱情辩证法”等等各色各样的“辩证法”。其中所讨论的内容虽然并非毫无道理、一无可取,但是总的说来道理都相当勉强、简单、似是而非,甚至多少幼稚可笑,从而导致有人说“辩证法就是变戏法”,因为运用“辩证法”似乎怎么说都行、怎么说都有理、“常有理”,但又没有多大实际用处。这个说法很调侃,但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事实。目前人们讲“辩证法”虽然比以前少了许多,但是还经常能遇到,尤其在马哲教科书中。

1、关于第——(3)意识的这种异化不仅有否定的意义,而且也有肯定的意义;(4)它不仅对我们或者对自身有意义,而且对它本身即对意识也有意义。(5)对象的否定,或对象的自我扬弃,对意识所以有肯定的意义(或者说,它所以知道对象的这种虚无性),是由于意识把自身外化了,因为意识在这种外化中知道自己就是对象,或者说,由于自为的存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性而知道对象就是它自身。(6)另一方面,这里还同时包含着另一个环节,即意识既扬弃这种外化和对象性,也同样地返回到自身,因而,它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也就是在自己身边。

2、从我的观点看,“自然哲学”研究即“客观自然界的本体论问题”(应译为“存在论”)是不成立、无意义的。作为基本层次论的存在论属于哲学核心领域,有意义的只有自然科学哲学,它属于哲学外围领域。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谈到的一些“自然哲学”观点基本上没有什么价值,都只限于当时的自然科学认识水平。对自然界的整体思考即所谓“自然哲学”理应属于自然科学哲学研究,即不应再把“自然哲学”从自然科学哲学中独立出来。

3、一种已经从意识对立里解脱出来的客观化行动,就很近似于可以一般当作思维本身的那种东西了。但这种行动不应该叫做意识,意识自己包含着自我与其对象的对立,这种对立,在那种原始行动中,并不存在。

4、[4]罗森塔尔,1982年:《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从马克思主义产生到列宁主义阶段之前》,汤侠声译,人民出版社。

5、这段议论汇集了思辨的一切幻想。

6、参考《小逻辑》81“直接的感性意识,因为它同时包含有思想的成分,所以局限在质和量的抽象范畴。这种感性意识通常被认为是具体的、因而同时也常被看成是丰富的的。但这仅是就其材料而言,倘若就它包含的思想内容来看,其实可以说是贫乏的和抽象的。”